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妇产科 >产科

​妊娠病之子肿

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称为“子肿”。亦称“妊娠肿胀”。古人根据肿胀的部位、性质和程度不同,又有子肿、子气、皱脚、脆脚等名称。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目录 孕妇水肿的原因 孕妇水肿怎么办 ​妊娠病之子肿 什么叫妊娠病 妊娠脾虚水肿怎么办

1孕妇水肿的原因

  孕妇水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妊娠子宫增大,压迫静脉,造成静脉回流受阻造成的。造成准妈妈下肢浮肿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妊娠6周开始,血容量逐渐增加,34周时达到高峰,并且在这个水平上一直维持到产后两周才恢复到孕前水平。妊娠期血容量比非妊娠期增加40%左右,血容量增加后,组织间液也会增加。

  2、孕期,准妈妈胎盘分泌的激素及肾上腺分泌的醛固酮增多,造成体内钠和水份滞留,体内水份积存,从而导致尿量减少,于是出现了水肿现象。

  3、血液增加,血浆的增加比血球等的增加要多,所以血液成分会相对稀释,血浆白蛋白的相对浓度也比非孕期时要低。血浆白蛋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成分,孕期血浆渗透压比妊娠期低,这样就使血流中的水分容易渗透到组织间液中,从而造成下肢水肿。

  4、子宫增大后,使得骨盆内的压力增高,导致下肢静脉血流受到影响。但这一类水肿如在休息或睡眠之后有所减轻,则多属于生理性的。

  5、孕期水肿现象会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变得更加明显,水肿多发于脚掌、脚踝、小腿等部位,有时脸部也会出现轻微水肿,并且越接近预产期则越明显。如果水肿现象伴随高血压及蛋白尿,准妈妈则要警惕是否患有妊娠高血压等疾病。

2孕妇水肿怎么办

  药物治疗

  妊娠期病理性水肿需要根据引发水肿的病因来确定药物治疗方法。如果只是生理性的水肿的话无需药物治疗,只需注意日常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正。

  日常护理

  1、休息

  孕期水肿的准妈妈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避免过于紧张和劳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轻度肿胀最好通过白天短暂的休息进行缓解,适当抬高下肢。休息时建议采取左侧卧位,能有效改善胎盘血液供应,减轻浮肿。可在休息时将脚垫高,或者是坐着时在脚下放一张矮凳。局部按摩也有助减轻肿胀。

  2、运动

  准妈妈们平时还要坚持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比如散步。散步能调节小腿的肌肉,改变静脉被压迫的现象。还可以做一些孕妇保健操。

  3、饮食

  每天要保证动物类食物及豆类食物的摄取,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尤其对于贫血的孕妇来说,更应该保证铁的补充,因为贫血及营养不良是病理性水肿的原因之一。 还要多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另外,孕期水肿并不是由于喝水过多所导致的,而是因为子宫压迫或是摄取过多盐分导致体内水分滞留所致,所以,准妈妈们仍然要适量喝水。

  4、穿着

  穿着紧身的衣服会导致你的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发身体浮肿。因此,准妈妈怀孕期间尽量避免穿着过紧的衣服。选择鞋子时,尽量穿让胀大的脚感到舒适的鞋子。不要穿会压迫到脚踝及小腿的附有松紧带的袜子。

  5、按摩

  按摩对于促进血液循环有不错的作用,还能够有效预防水肿。作按摩时的技巧是,从脚向小腿方向逐渐向上,从而有助于血液返回心脏。睡前进行的话可以解除腿部酸痛有助于睡眠,洗澡时按摩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3​妊娠病之子肿

  本病多发生在妊娠5-6个月以后,此时胎体逐步长大,升降之机括为之不利,若脏器本虚,胎碍脏腑,因孕重虚。因此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或气滞湿停为妊娠肿胀的主要机理,脾肾两脏功能失常往往互相影响或相继出现。妊娠肿胀的治疗应本着治病与安胎并举的原则,以运化水湿为主,适当加入养血安胎之品,慎用温燥、寒凉、峻下、滑利之品,则用皮类利水药,以免伤胎。

  辨证论治

  1.脾虚证

  证候:妊娠数月,面目四肢浮肿,或遍及全身,皮薄光亮,按之凹陷不起,面色晄白无华,神疲气短懒言,口淡而腻,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润或腻,脉缓滑。

  治法:健脾利水。

  方药:白术散加砂仁。

  常用药:白术补脾利湿;茯苓健脾利中焦湿邪;砂仁、生姜温中理气;大腹皮下气款中行水;橘红调气和中。

  2.肾虚证

  证候:妊娠数月,面浮肢肿,下肢尤甚,按之如泥,腰酸乏力,下肢腻冷,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治法:补肾温阳,化气行水。

  方药:真武汤。

  常用药:附子温阳化气;生姜、白术、茯苓健脾燥湿,白芍开阴结,与阳药同用,引阳入阴,以消阴翳。

  3.气滞证

  证候:妊娠三四月后,肢体肿胀,始于两足,渐延于腿,皮色不变,随按随起,胸闷胁胀,头晕胀痛,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行滞,除湿消肿。

  方药:天仙藤散。

  常用药:天仙藤行气祛风消肿;香附、乌药疏肝理气;紫苏宣肺行水;橘皮、木瓜、甘草理脾和胃。

4什么叫妊娠病

  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妊娠病,亦称胎前病。妊娠病不但影响孕妇的健康,还可妨碍胎儿的正常发育,甚至造成堕胎、小产,因此必须注意平时的预防和发病后的调治。

  临床常见的妊娠病有妊娠恶阻、妊娠腹痛、异位妊娠、胎漏、胎动不安、滑胎、胎死不下、胎萎不长、鬼胎、胎水肿满、妊娠肿胀、妊娠心烦、妊娠眩晕、妊娠痫证、妊娠小便淋痛等。本事就这些疾病加以论述,妊娠病的发病原因,不外乎外感六、情志内伤以及劳逸过度、房事不节、跌仆闪挫等。其发病机理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一,由于阴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出现阴血聚于下,阳气浮于上,甚者气机逆乱,阳气偏亢的状态,易致妊娠恶阻、妊娠心烦、妊娠眩晕、妊娠痫证等;其二,由于胎体渐长.致使气帆升降失润,又易形成气滞湿郁,痰湿内停,可致妊娠心烦、妊娠肿胀、胎水肿满等;其三,胞脉系于肾,肾主藏精而关乎生殖,因此肾气亏损,则胎元不固,易致胎动不安、滑胎等;其四,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而胎赖血养,若脾虚血少,胎失所养,可致胎漏、胎动不安、胎萎不长等。

  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治病与安胎并举。如因病而致胎不安者,当重在治病,病去则胎自安;若因胎不安而致病者,应重在安胎,胎安则病自愈。具体治疗大法有三:补肾,目的在于固胎之本,用药以补肾益阴为主;健脾,目的在于益血之源,用药以健脾养血为主;疏肝,目的在于通调气机,用药以理气清热为主。若胎元异常,胎殒难留,或胎死不下者,则安之无益,宜从速下胎以益母。妊娠期间,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宜慎用或禁用。但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如妊娠恶阻也可适当选用降气药物,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惟须严格掌握剂量,并“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动胎、伤胎。

5妊娠脾虚水肿怎么办

  妊娠数月,孕妇面目四肢浮肿,甚或遍及全身,肤色淡黄或苍白,皮薄而光亮,按之凹陷难起,精神疲乏,脘腹膨胀,便溏,小便短少。可以食下列食疗方。

  鲤鱼汤

  材料:鲤鱼500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茯苓12克,桔皮6克,生姜6克。

  制作:将四味药布包煎煮,取药液加生姜等佐料煮已洗净的鲤鱼,食鱼饮汤。

  功用:具有健脾利水,理气调中的作用。

  赤小豆山药粥

  材料:赤小豆50克,鲜山药50克,白糖少许。

  制作:先煮赤小豆,待八成熟时,下鲜山药,熟后加糖少许,即成。

  功用: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作用。对脾虚湿蕴而已有化热的妊娠水肿、大便溏泄、小便短少者,食之颇益。

  黄芪白术三皮饮

  材料:黄芪、白术、冬瓜皮、茯苓皮各30克,生姜皮10克,大枣5枚。

  制作:用水500毫升煮上六味至300毫升,再加白糖适量,分2次服用,或者顿服。

  功用:具有补气健脾利湿的功效。适用于妊娠气虚水肿,皮肤薄而发亮的四肢肿胀。

  葫芦壳白术饮

  材料:葫芦壳、茯苓各15克,白术30克,生车前子10克。

  制作:四味加水煎服,一剂煎2次,每日1剂,上下午服用。

  功用:具有健脾利水消肿的作用。对因脾虚而引起的妊娠水肿有显著效果。

  肾虚水肿

  妊娠中晚期,患者出现面浮肢肿甚至小腹部均见浮肿,尤以下肢为重,肿处皮薄色白而亮,按之凹陷即时难起,面色晦暗,头晕耳鸣,心悸气短,腰膝无力,肢冷畏寒,小便短少。可以食下列食疗方。

  黑鱼冬瓜汤

  材料:大黑鱼1条约500克,冬瓜500克,调料适量。

  制作:先将黑鱼洗净,冬瓜切块,同放入瓦锅里煮烂,再加少许葱白、大蒜,不加盐,煮熟后吃鱼喝汤。

  功用:具有温肾利水安胎的作用,适用于肾阳虚型的妊娠水肿。

  川断羊肾粥

  材料:川断 15克,羊肾2对,羊肉250克,葱和五味佐料适量,粳米50克,苡仁20克。制作:先将川断、羊肾、羊肉,并入佐料,汤成下米和苡仁熬成粥,晨起作早餐服用。

  功用:具有健脾利水,补肾安胎的功效。本粥适用于肾阳虚的妊娠水肿。

  气滞湿阻

  一般在妊娠四五个月后,患者双足先肿,慢慢蔓延到腿,皮色不变,按不成窝,随按随起或自觉身重足肿,行动不便,头晕而胀,胸闷胁胀,食欲不振,小便少。可以试用下列食疗方:

  鲤鱼萝卜汤

  材料:鲤鱼1条(大约500克),萝卜120克。

  制作:将鲤鱼洗净,宰杀干净,萝卜洗净切块,加佐料及清水适量煮熟,取汁代茶饮,吃萝卜和鱼。日服1剂,连服10天左右。

  鲤鱼大腹皮汤

  材料:鲤鱼1条(大约500克),白术15克,大腹皮、陈皮各10克,生姜皮3克。

  制作:将鲤鱼宰杀干净,药物用布包好,同放入锅内,加水1000毫升,文火炖至烂熟,去药渣,用葱、蒜、无盐酱油调味。食鱼肉喝汤。分2次早晚服,连服3~4剂。

  蜂蜜瓜皮煎

  材料:蜂蜜50克,冬瓜皮15克,香附6克。

  制作:冬瓜皮、香附加水煎,后下蜂蜜,服煎汁。每日1~2次,连服数天。

  功用:具有理气利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