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的许多表现不能被他人观察到;这包括对特定音素(通常为辅音)、字和词的恐惧,对特定情景的恐惧,焦虑,紧张,害羞和言语中“失控”的感觉。它牵涉到遗传、神经生理发育、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是非常复杂的语言失调症。结巴怎么办,下面介绍下
目录
1从心理角度治疗孩子口吃
孩子有了口吃的毛病,对其心理发展的不良影响是很大的。口吃给孩子的人际交往带来直接的不便,容易使孩子形成孤独、退缩、羞怯和自卑的不良人格特点。而这些又往往反过来加剧孩子的口吃。
其实,口吃极少是因为发音器官的器质性原因,而大都是“心病”。 如果您的孩子患了口吃,如下的心理矫正技术会使您感到前景乐观。
正确示范法您用一种和蔼温柔的表情和态度,从容不迫地说出一句话,让孩子跟着学一遍。孩子开始如果讲不好,切忌急躁,应耐心引导。孩子稍有进步,马上赞扬鼓励:“对,就这样慢慢讲,你看,比昨天又进步了。”
唱歌朗读法口吃的孩子唱歌或朗读课文时并不口吃。这是因为这种语言活动中的节奏感使然。您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一同唱歌、背课文、说儿歌,使其掌握语言的节奏。再进一步引导他以读课文的节奏来说话,一点点地过渡。
缓慢对话法平时孩子跟您谈话时,让他慢慢讲,特别是开头第一句,甚至头一个字,更要慢而再慢。您应极耐心地倾听,不要忙于插话,不要用插话代替孩子要说的话。孩子说完话时,过一两秒,您再做反应,用慢节奏回答孩子,并尽量用孩子刚才用过的词语。在您跟孩子这样有意识地对话时,最重要的是要尽量显示您对他的爱。
节拍训练法孩子说容易结巴的语句时,您可以打拍子,打一拍说一个字,一字一字慢说。也可以利用音乐节拍伴奏练习。这样的节拍训练往往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等这些语句被突破,说起来不再困难了,也就用不着节拍了。
角色扮演法口吃的孩子说话时还有一种情况往往不口吃,那就是在他不大留意自己讲话的时候,或是自言自语的时候。因为这种情况下他不大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因此,您可以让孩子借游戏之机,扮演某一角色,使他感到不是自己在说话,而是“角色”在说话。经常扮演角色说话,孩子也就忘掉了自己的“口吃”,而后,再逐渐地迁移到日常用语中来,口吃也就得到了矫正。
在施用上述矫正技术过程中,您再鼓励孩子多参加活动,多接触伙伴,增强自信,去掉自卑,积极进行心理诱导,相信您的孩子很快就能说会道了。
口吃“标签”不可轻易贴
孩子说话有一种情况无需矫正。那就是孩子风风火火、急急忙忙中跟大人说起话来,特别快的节奏,中间就有了几个“结巴”。这是孩子们的特点,说不上口吃。就是成人,几乎每个人都有“结巴”的时候。这可以叫暂时性结巴,在孩子2~5岁整个学说话的阶段都会出现暂时性结巴,这与那种一惯性结巴是两回事。对孩子暂时性结巴,可以不去管它。千万不要轻率地给孩子贴“口吃”的标签。因为这样真会把孩子的暂时性结巴,引到习惯性结巴上去,而成为真正的口吃。
孩子学说话,家长要“三不”
一是不嘲笑。“唉哟,好几岁了,话都说不好哟!”这类话绝不该出自家长之口,因为它会挫伤孩子学话的积极性。
二是不阻止。“别说了,吵人!”这种话将使孩子不愿意或不敢多讲话,对孩子语言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打击。
三是不催促。“别急,慢慢说。”这是最佳策略,而着急地催促,势必“欲速则不达”,让孩子反而容易结巴。
2宝宝口吃怎么办
1. 在宝宝2-3岁开始学说话时,如果经常模仿口吃儿童说话,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口吃。
2. 有人发现,善于作用左手的宝宝,如强迫他改为使用右手时,常常会出现口吃现象。
3. 有的父母对宝宝要求过急,周围的人对其说话方式加以嘲笑,致使宝宝说话时十分紧张,害怕说错,日久形成口吃。
4. 也有的宝宝口吃是有家族遗传史。
已经发现宝宝有口吃现象的,父母要及时予以纠正。纠正宝宝口吃的方法如下:
1. 当宝宝说话结巴时,千万不要大声训斥他,应当循循善诱,不要操之过急,要有信心和耐心。
2. 对宝宝进行语言训练。注意一定要在肌肉放松的情况下练习发音,让宝宝放慢说话速度,延长说话时间,反复进行训练。
3. 应暂时与其他患有口吃的宝宝分开,以免相互影响。
4. 对惯用左手的宝宝,不要强迫改用右手。
3口吃是怎么回事
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和以下原因有关。
1、遗传因素:口吃患者家族发病率可达36%~55%,故有人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可能为单基因遗传。有人发现的孩子口吃是有家族遗传史,主要外因是学习语言的环境不佳,如父母口吃,或父母口语快、含混,儿童不易模仿等。也有人发现口吃患者及亲属中左利手多见,认为口吃与大脑优势侧有关。
2、精神因素:儿童口吃往往发生在急性或迁延性精神创伤之后,因而不少学说认为精神因素可能为口吃的重要发病原因。有的儿童因为受到家长、老师或周围一些人的严厉惩罚或训斥,使精神突然受到严重打击,由于这种恐惧的情绪或惊吓引起了口吃.。精神紧张、焦虑等也会导致口吃现象。
3、躯体因素:先天的发育不良也引起口吃。较多儿童围产期或婴幼儿期曾受到有害因素作用,如胎儿期母体患妊娠毒血症、出血或躯体性疾病,或发育过程中患某些传染病使神经系统功能弱化,言语功能受累而致口吃。
4.外界因素:强行纠正左撇子也会造成口吃。
5.方言性口吃 儿童学语期间改变方言,或兼学两种以上不同方言,可致口吃。
6.思维过速性口吃 因思路宽阔迅速,致使口齿追随不及,造成口吃。临床亦较常见。
7.其它因素:有的学龄前儿童罹患口吃是因模仿所致。有资料则根据脑电图、发音肌肌电图和氟哌啶醇临床疗效。推断口吃可能与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复合体活动增强、发音肌功能不协调、和基底节存在生化障碍等因素有关,但尚待临床进一步论证。
总之,口吃可能是生理与心理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儿童口吃会自愈吗 如何预防和应对
儿童虽然容易语塞,但真正最终口吃的孩子并不多,很大一部分会自愈。
相关基金会(Stuttering Foundation)数据显示,5%的孩子多多少少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口吃。其中80%人不用接受长期干预或矫治就可以康复,另外20%的人(总人口的1%)会发展为持久的口吃。
因此,如果你因为孩子说话不流利而苦恼、担心,最好咨询言语(speech)-语言(language)病理学专家,来判断孩子是否正在口吃。总的来说,有一些危险因素可以注意:
● 概率上,更多男孩口吃。男女比例在3:1至4:1。
● 家族史上,持续口吃的孩子中,一半的孩子至少有一名家人正在/曾有慢性口吃。
● 开始的年龄。3岁半以上开始出现口吃的孩子自愈率更低。
● 非重读首音重复。如果孩子连着元音说go go go go-goat则没那么担心,但如果孩子说gah-gah-gah-gah-goat则更危险。
● 持续时间。大多数儿童口吃都在6个月内自愈。对于口吃12个月以上的孩子,不接受矫治自行恢复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
如何预防?怎么做对孩子言语发展有利?当孩子在说,你在听的时候:
● 关注内容。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说话内容(ta想告诉我什么)而不是说话方式上(是否流利、完美)。
每个孩子发展节奏不同,有的孩子言语发展较慢,让孩子知道你对他说话内容感兴趣,不一味追求他的说话方式和其他孩子一样流利、和大人一样完美很重要。
● 耐心倾听。你不可能在孩子每次说话时都认真地听,也没这个必要。但你可以通过关注孩子说话内容,判断什么时候应该认真听,让孩子知道你能够也愿意耐心听他说话。
● 不替孩子把话说完。当孩子说的慢的、自己有些着急的时候,不评价、不催促,耐心等孩子说完。即使知道孩子想说什么,也给孩子自己慢慢说出来的机会,不要因为自己着急,就帮孩子把想说的话说了。
● 交谈时体态、情绪放松。听孩子说话的时候,尽量保持适宜的、放松的肢体语言,比如微笑,让孩子感到你很享受和他聊天,理解他可能说得没那么流利,尤其在他看上去说得有些费劲的时候。
当你在说,孩子在听的时候:
● 让说话变得有趣!和孩子聊天的时候,多围绕孩子感兴趣的事,而不仅仅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
● 使用正常或正常偏慢语速,尤其在察觉到孩子讲话显得吃力的时候,更应该放慢自己的语速,表示耐心和“没关系”的态度。
● 降低提问的次数。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试着减少问“测试类”问题,比如当孩子在玩积木,总是问“这是什么颜色?”、“这是什么形状?” 其实是很分心、很烦人的。
5如何解除你口吃的痛苦
口吃 DSM-Ⅳ关于口吃的定义为:一种语言流畅性和节奏方面的障碍,以如下几种情况的频繁出现为特点:语音或音节重复,语音拖长,感叹声,词句破裂,有声或无声的阻断期,表达困难,讲话时身体过分紧张,以及单音节词的重复等。
我以前就是一个十足的口吃患者,口吃耽误了很多事情,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可是事在人为,只要你能正确认识口吃,总会有根治口吃的办法,关键靠自己的摸索和科学矫正,这才事关键所在。
口吃的发病原理有很多,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心理上的原理;一种是生理的原因,如果你能判断出你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及时地把口吃矫正成功。
心理上的原因:根据我的经验,这类口吃患者,一般都有较强的规律性。口吃频率比较固定:在一大段话中,口吃现在总是间隔一段时间出现,间隔时间比较相同;总是在某一个音节上出现口吃,如“HUO”音,一说到这种声音,就出现口吃。这类口吃现象比较复杂,我只说我熟悉的。
生理上的口吃:这类口吃和上述的口吃有较大的不同。这类口吃没有规律性,随时都会出现口吃,它可以在任何一个音节上出现口吃,口吃有时很严重,有时又很轻;还有的时候,口吃现象会突然消失,仿佛根本就不是口吃患者,说话很流利。
说话结巴说不清楚对我们生活的危害是很大的,尤其是对心理的伤害,结巴的患者因为想要治疗结巴,经常会走弯路,可是大家知道想治疗结巴最重要的就是练习,及时的矫正口吃,不要把口吃这种疾病当成一种依赖性,也不要觉得结巴并非不能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