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春季养生,在关注起居、饮食、药物等与养生的同时,不要忘记精神调养。中医指出,老人春季养生要重视精神调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专家说说关于春季老人怎么进行心理保健的知识吧,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对你们有所 帮助。
目录
1老人心理保健四有五要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儿女们心头挂的大事,那么老年人心理健康需要注意那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这篇老年人心理健康得注重四有五要:
老年人心理健康得注重四有,是指有个老伴、有个老窝、有点老底、有几个老友。
有个老伴:是指夫妻白头偕老当然最好,不幸丧偶之后,也应该找个合适的伴。
俗话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老夫老妻在一起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儿女再多也比不过夫妻之间的相互照应。即便是再婚的老年夫妻,相互的关照也要比子女的及时、周到、细致。老来有个伴,精神上可以相互安慰,生活上可以相互照顾,这种感情是其他亲情关系无法替代的。
有个老窝:是指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有个老人怕自己身后留给子女的房子要交遗产税,于是将房产全部分给了子女。谁想分房之后,子女互相扯皮,把他当作了包袱,谁都不想尽赡养义务,他这家住几天,那家住几天,后悔极了。像这样的例子可能极端了一点,但不管怎么说,老少之间难免有“代沟”,老年人有一个家,有一个独立的小天地,起码生活上要自由自在得多。
有点老底:是指留有一点积蓄。
有积蓄的作用很奥妙,不说可以防备儿女不孝,重要的是有那么一点老底子,心里才能踏实,精神上才能放松,思想会有安全感。这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几个老友:是指有几个情投意合的老朋友。
年龄大致相同的老年人,生活经历和人生观基本相同,有共同语言,相互间更容易进行思想交流。老哥老姐在一起,平时一起聊聊天,有事相互帮帮忙,对身心健康很有好处。
老年人心理健康得注重五要,是指要掉、要俏、要笑、要跳、要聊。
要掉:是指放下架子。
对于原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老年人来讲,这一点非常重要。离退休后,就不要再比职位高低、成就大小,也不要再讲当初如何如j何。要把自己放在普通老百姓的位置上,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和处理周围事物。这样就不会叹息“人走茶凉”等等,就不一会因失落感的困扰而影响自己的心情。
要俏:是指穿着要漂亮一些,老来俏,让自身的形象更美一些。
老年人千万不要有“上了年纪还讲什么穿着打扮,有身衣服穿就行了”的想法。老年人衣着漂亮一点,能增强自信心,自我感觉就会年轻许多。
要笑:是指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情绪,时时保持着愉快的心态。
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传统养生学认为,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现代医学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
要跳:是指经常活动。
适量的活动(包括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畅达经络,疏通气血,调和脏腑,增强体质,使人健康长寿。所以,有的专家说:“运动可以代替药物,但药物却不能代替运动。”
要聊:是指经常与亲人或朋友聊天。
进行思想上和感情的交流。老年人(特别是空巢家庭的老年人)一定要走出家门,多参加社会活动和集体生活,多交—些朋友,多到大自然环境中去寻找乐趣。这就是我们提倡的“走出小天地,融人大自然”。
房子的四壁就像个”口”字,人在当中,就是个“囚”字,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囚在家里呢?走出家门,经常和朋友在一起,聊聊天,唱唱歌,散散步,或到风景名胜地去观光旅游,都是解放自己、放松心情的好方法。聊天是一种最经济实惠而且又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茶余饭后与家人或朋友聚在一起,谈古论今,不但能调节情绪,促进大脑的思维活动,还能起到防治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的作用。
2春季老人怎么进行心理保健
[培养开朗的性格]
健康长寿与开朗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有人调查80 岁以上老人的长寿秘诀,发现其中96% 的寿星都是性格开朗、极富人生乐趣。但开朗性格的培养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科学家认为,儿童时期是性格培养的关键。俗话说,“秧好一半禾”,而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正好比处在从播种到出秧的时期,儿童的性格培养对人的一生起关键作用。
[不过分奢求生活]
生活中要“知足常乐”,不过分追求金钱、名利和享受等。无论社会地位高低,都不必倾慕或自卑,无论吃什么都感到满足,穿什么也不挑剔,不管社会风气如何,都能够泰然处之。
[协调周围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心情愉快,反之则使人不安、不适、不满、心情抑郁烦躁,所以要积极协调好周围的人际关系。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评价越客观,人际关系就越容易协调。其次,多体谅别人,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从而避免因互不了解而产生的不协调。
[丰富日常生活]
丰富的生活能及时转移自己的不快,使心情愉悦,尤其是老年人,退休后的失落感、孤独感使人心情抑郁,易造成各种疾病,所以更应丰富日常生活。老年人可以下下棋,种种花,多找朋友谈谈心。
[培养幽默感]
幽默的直接效果是产生快乐。而快乐是人的健康灵药,它能促进肌肉和五脏六腑舒适,能调节人的情绪,能促进血液循环,筋骨舒展、呼吸通畅、气血平和。医学上做过试验:用轻松幽默的语言逗一个患有高血压的人开心,其血压可降低20毫米汞柱。
知道了老人春季养生要重视精神调养,总之,要体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这样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满足
3老年人心理保健的10个小窍门
1、平心静气法
遇到不愉快、生气的事,不要立即大发脾气,或急于行事,先平心静气十分钟。还不行,就延长时间;再不行,就睡一夜后再处理此事。
2、精神胜利法
要不服输,始终保持旺盛精力。遇到挫折失败不灰心丧气,而是寻找原因,研究对策,更加信心百倍地去战胜它,完成它。
3、异想天开法
听音乐,你想到音乐家,观舞蹈,你想到舞蹈者,你要极力把自己想象成是实践者,是演员,摆脱观赏者、观众的地位,要主动地做主人,不要做旁观的客人。
4、众采博集法
要有广泛的兴趣,可以钓鱼、养花、书法、绘画以及收藏各种物品,总之要“闲不住”,常动手动脑。
5、返老还童法
经常回忆童年趣事,拜访青少年时期的朋友,游访童年的旧居、旧址、故地重游,旧事重提,仿佛你又回到童稚时代。
6、腾云驾雾法
读书、看电影电视或听人讲话介绍,要专心致志,并随之腾云驾雾追踪。书中介绍巴黎,你仿佛也在巴黎大街漫步;电影放映泰山风光,你仿佛也在极项观日出……。
7、投机取巧法
不要卖傻力气,不因循守旧。要尽量省时、省力、节约;想出新的办法来解决各类问题,可以培养创造力。
8、到处伸手法
广交朋友,乐为大家办好事,做一个社交家、“外交大使”。
9、“见异思迁法”
对新鲜的、奇特的、未知的事,要喜欢它,接近它,研究它,掌握它。
10、“贪得无厌法”
对知识的获取要永不满足,每天的工作表要安排满当,使自己的生活充实丰富。
4老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群体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体寿命逐步增加,如何提高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亿万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状况下安度晚年,已成为老年学研究领域研讨的重要课题之一。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卫生问题,对于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人到老年,机体各部分、各脏器包括大脑在内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功能减退,如视力模糊、两耳失聪、行动不便、皮肤多皱、毛发变白或脱落、代谢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这是老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与此同时,也可发生心理方面的改变。
1.情绪改变: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2.智力改变: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吸收。
3.性格改变:有的老人显得噜苏,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变得幼稚,喜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小便宜。
当然,正常老人的这些改变有一定范围,但若过分突出,尤其与一般同龄老人相比,若已明显不同,则要考虑有无老年期精神疾病的可能。
二、老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1.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这是老年人退休后带来的矛盾。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类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衰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他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例如一位老人突然遇到丧偶的打击,若是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会很快垮掉,甚至导致早亡。据统计,居丧老年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除丧偶之外,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患重病等意外刺激,对老年人的心灵打击也十分严重。
三、老年心理保健的几个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许多因素所决定的。大致说来有四个方面。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脑和其他生理机能开始退化。如果此时能有效延缓大脑衰老,这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大脑衰老过快或者个人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有可能导致心理上失常。二是环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生活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个外部的良好环境。如果生活在一个经常受到恶性刺激的环境里,有可能产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变态。三是生活因素。有意义的活动,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若参与一些不良活动,如赌博、酗酒等就会损害人的心理康。四是文化因素。一个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会对人生有一个正确态度,能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会因意外情况的产生而导致心理失常。要做到长寿,老年人要对自己负责,多做心理保健。
1.“动”,就是多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实践证明,运动不仅延缓衰老,生物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肌体“用进废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动则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问题的专家指出“君欲延年寿,动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身体的适度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这个道理。
2.“仁”,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宽厚。“仁者寿”为无数长寿老人的实践所证实。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长寿老人几乎个个慈祥善良。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同情与帮助他人,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人常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说,对人宽厚、帮助别人,不仅有益于别人,也有利于自身。
3.“智”,就是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尤其要善于用科学的知识指导养生保健。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备就是重新学习,丰富精神生活,延缓大脑衰老。“树老怕空,人老怕松。”要“活到老,学到老”。进入老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另外,还应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两手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技术,如打电脑、上网等。“网上的世界真精彩”,因特网上有很多值得老年人惊喜的东西。
4.“乐”,就是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好奇心,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与时俱进,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其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决生理的疲惫和痛苦。”快乐与豁达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不仅要会享用,更要善于发掘。
四、冲出对“死亡”的恐惧
正如任何美妙的乐章都有终曲一样,死亡是生命历程的终结。谈论死亡,认识死亡,正视死亡,会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存在的价值。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将死亡理解为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死亡只是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变化,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之处。人们对死亡的种种恐惧、焦虑,不是来源于死亡本身,而是来源于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特别是人到晚年或身罹疑难病症时,便会掉进“死亡恐惧”的漩涡,愁绪满怀、忧心忡忡,弄得自己卧不安席,食不甘味,梦幻纷扰,进而自暴自弃,消极悲观。这样,不仅会加速死亡的到来,纵然活着,也会将生命的乐趣剥夺。
有生必有死,生生死死,这是人生一条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人生自古谁无死”,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便会消除不必要的惧怕、忧伤感,抱着泰然处之的态度,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这样便可摆脱恐惧和忧伤感,使人畅怀怡性,心情宁静。常言道:“不怕人老,就怕心老。”“越是怕死,越是易死;愈不怕死,愈不会死。”话虽不多,却通俗明了,且颇具哲理和科学依据。年老莫言老,人老心不老,那就会产生一种青春活力。总觉得自己还能有所作为,这就有利于延年益寿。心理状态良好的人,心志安定,气血调和,身体机能必然和谐;生理活动按正常规律运行,就会灾病不生,福寿永存。反之,会激起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一系列反应,影响人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降低免疫功能,必然导致疾病缠身未老先衰。
有位诗人曾说过:“信心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有信心,才能激发拼搏精神,产生顽强的意志。保持坦然心境,乐观态度,才能挖掘自身抗病的潜在能力。任何时候,求生观念不可淡漠。如能这样,便会出现“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喜人局面。步入晚年并不意味坐待人生的结束,而是重构新生活的始端。因此,老年人要冲出“死亡恐惧”的漩涡,唯有端正世界观,认识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规律。这样,就可以既不忌讳死亡,亦不整天陷于恐惧与焦虑之中,坦荡而达观,以自己的宝贵晚年,“只争朝夕”、老有所为地发挥余热,对人类多作一点贡献。
五、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努力延长人类自然寿命
根据科学的推测,人类自然寿命应比现在实际的寿命更长。但由于疾病、创伤或心理、社会等不良影响,使人们未能达到预期寿命而过早死亡。危害老年人常见的病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癌症。而这些疾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均属“心身疾病”,其中50%以上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包括不良情绪、吸烟、酗酒、饮食过度、睡眠和休息不足等)引起的。可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此类疾病即可大大减少。因此,社会应该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及时给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保健,以达到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群体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目的。
5老人的心理情绪如何安抚
1、安抚老人心理情绪之文化娱乐
虽然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在生理上应服老、不要做自已力不能及的事,但在精神上不能服老、怕老,要老当益壮,老有所用。老人可做一些力所能及、自己擅长而又不很紧张的工作,使精神有所寄托,人生价值得以体现。劳动,包括脑力劳动,能锻炼神经系统,而游手好闲对神经系统有害。一些健康有趣的爱好,如书法、绘画、摄影、集邮、钓鱼等,都能使人做老有所乐。
2、安抚老人心理情绪之饮食调理
老年人的不良情绪多数是因为思想受限,多疑及身体功能退化造成的心情起伏,可以给老年人适当补充些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营养品,从身体年轻影响心理年轻。
3、安抚老人心理情绪之人格尊重
人格上尊重,满足自尊的需求:自尊心,人皆有之,何况耗尽了半生心血才将子女养育成人的父母,更是理所当然希望得到子女的孝顺和尊重。讥笑、责难,甚至虐待老人等行为都是不道德的。有位老人在一项调查留言中说:“要提倡尊老敬老,改善爱少过分,尊老不足的现象”。尊敬老年人,适当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在我们国家是一种传统美德。
4、安抚老人心理情绪之语言沟通
言语上沟通,排遣寂寞的需要:老年人在休闲时常会产生一种失落感、自卑感和孤独感,尤其是儿孙们上班或上学后,忧郁之情就难以排解。此时,若邀两三个知己朋友,海阔天空地“侃”上一阵子,老人的精神状态可大为改观。
言语交流与沟通,可排遣寂寞。一旦有空儿,就可到左邻右舍或老朋友家里坐坐,侃侃“海阔天空”,倾听“肺腑之言”,能将忧愁苦闷抛至九霄云外。如此会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不单调寂寞,对调节情绪宽阔胸怀,增强机体免疫力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