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心血管内科

​女孩血压低应该怎么办?

如今日常生活中常见高血压患者,大家也都知道高血压有很多的危害,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实低血压也是人们也要引起重视,低血压也是需要及时治疗的。那么,女生低血压怎么办?低血压的症状有哪些?低血压的危害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血压低的症状 ​女孩血压低应该怎么办 血压低的检查 血压低的概述 血压低患者预防注意事项有哪些

1血压低的症状

  根据低血压的起病形式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1.急性低血压

  急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临床上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

  2.慢性低血压

  慢性低血压是指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

  (1)体质性低血压: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

  (2)体位性低血压:部分患者的低血压发生与体位变化(尤其直立位)有关,称为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定义为:在改变体位为直立位的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伴有低灌注的症状,这些症状包括: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识功能障碍、心悸、颈背部疼痛。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有糖尿病、低血容量,应用利尿剂、扩血管药或精神类药物者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3)继发性低血压:某些疾病或药物可以引起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高度的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特发性或肥厚性心肌病、血液透析病人和慢性营养不良症等,以及服用降压药、抗抑郁药。这些疾病引起的低血压也可以出现头昏、头晕等低灌注的症状。

2​女孩血压低应该怎么办

  女生低血压怎么办

  很多女性都会有低血压,比如头晕、困倦等,这是由于女性体弱等造成的,低血压会给女性的健康造成很多的危害,所以患者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调理,那么,女生低血压怎么办?

  1、多注意运动

  平时患者可以依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因为运动锻炼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也能增强免疫力,同时可以有效缓解精神压力,让患者的心情放松,但是要注意运动要适量,不能过于剧烈。

  2、饮食的搭配

  患者在平时多多注意一下饮食的营养搭配,合理的营养膳食可以对疾病产生良好的预防作用,所以需要患者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您可以多吃些桂圆、莲子、大枣等,肝类、鱼类、也可以起到纠正贫血的疗效。

  3、改善睡眠质量

  要保证充足良好的睡眠,比如在睡眠看喝一杯热牛奶促进睡眠;也可以热水泡脚,促进血液的循环,从而让患者在轻松、平和的状态下进入睡眠,从而能改善体质,缓解低血压的状态。

  低血压的症状

  1、疲乏、无力

  尤其是早上,患者常感到精神萎靡不振、四肢酸软无力,经午睡或休息后可好转,但到下午或傍晚又感乏力,这种倦怠感与患者实际工作或活动所消耗的体力不相称,即这种乏力并非都是因过度所致。这种疲乏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过多的肌肉收缩不协调,而不恰当地消耗肌力所致。

  2、头晕

  低血压的患者中,头痛是经常发生的,而且头痛的症状通常在紧张的体内或者脑力劳动后比较明显,而且头痛的性质和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大多表现为颞顶区或枕下区的隐痛,也会出现剧烈的麻木性疼痛或者搏动性疼痛。

  头晕轻重不一,轻者两眼发黑;重者可以失神,甚至倒地,常在突然改变,尤其是由蹲位突然起立时最易发生。此外,静止而又负担过重的工作条件下也易发生。头痛和头晕可能与血压低致脑灌注不足有关。

  3、心前区隐痛或不适

  低血压病患者心前区隐痛、不适,不仅可在体力劳动或紧张脑力劳动时发作,在安静时也可发作,甚至引起样发作,尤其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这种情况不仅见于低血压病并冠心病的患者,也可能由于血压过低本身导致冠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氧、缺血而产生上述症状。

  4、神经功能障碍

  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睡眠障碍和记忆力减退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为多汗、皮肤苍白,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浑身忽冷忽热的,有时候有蚂蚁爬的感觉,手脚麻木等症状。

  5、内分泌功能减退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一类物质不足,部分低血压患者降低和衰退。

  6、其他

  可表现为不振、腹部不适、消化不良,以及血增多、减少、抵抗力降低易引起感染等征象。还会引起咳嗽昏迷、排尿昏迷。

  低血压的危害

  1、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工作能力下降。

  2、低血压患者心情一般比较低落,容易得忧郁症。

  3、低血压比较严重的时候,会出现昏厥的症状,突然昏厥容易造成骨折等外伤,试想走在人流如织的街头,忽然在绿灯时晕倒路边,将有多么危险。

  4、低血压严重者,会出现听力下降,视力也跟着模糊,据研究发现,低血压也会大大增加老年性痴呆的发生。

  5、口齿不清、呼吸困难,严重者需要长期卧床,影响正常生活。

  总结:阅读了上面的文章,相信大家对女生低血压怎么办这个问题详细的了解了,低血压会导致头晕、困倦等,对身体也会造成很多的危害,所以低血压患者一定要及时的治疗,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护理。

3血压低的检查

  1.体格检查

  对低血压患者除了注意分别测量卧位与立位血压外,尚应注意双上肢以及上、下肢间血压的比较测量,以排除多发性大动脉炎所致的动脉狭窄。除此之外,查体时还应注意患者面容、皮肤色泽、毛发分布、胖瘦、有无水肿等一般表现;心脏查体尤应注意心音和心脏杂音的变化;神经系统检查注意患者肢体感觉、运动以及共济运动等。

  2.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根据病史和查体可以获得患者低血压病因诊断的线索,但若确立诊断尚需依靠必要的实验室或特殊检查。

  如怀疑糖尿病者需进行血糖、尿糖测定;心血管疾病需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甚至心血管造影检查,必要时也可进行血常规、血电解质、肌钙蛋白、24小时动态心电图测定、有创性电生理检查、直立倾斜试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内分泌疾病的诊断需有垂体、肾上腺或甲状腺功能测定的证据。如怀疑肺栓塞,可进行血气分析、肺动脉CT、肺通气灌注扫描等。如怀疑颅内病变或局灶性神经病变,则要进行脑电图、头颅和脑CT及磁共振。

4血压低的概述

  血压低就是常说的低血压,是对病情的一种主述。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由于高血压在临床上常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而备受重视,世界卫生组织也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有明确规定,但低血压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12/8kPa(90/60mmHg)即为低血压。血压降低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头晕和晕厥等。

  根据病因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低血压,根据起病形式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低血压。原发性低血压病的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属于中枢神经细胞张力障碍有关的疾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血管舒缩中枢的抑制过程加强,血管收缩与舒张动态平衡发生障碍,血管舒张占优势,最终导致动脉血压降低。

5血压低患者预防注意事项有哪些

  血压低多见于年轻女性,一般是由缺铁性贫血造成的。尤其是那些热衷于健美减肥的女士,由于常常采取不科学的节食方法减肥,使得体内缺乏营养,故贫血的情况很容易发生。尽管一时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但久之就会出现全身乏力、头晕目眩及心悸等症状。出现血压低的症状一定要引起注意,做好预防措施,以免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一、血压低预防事项

  平时养成运动的习惯,均衡的饮食,培养开朗的个性,及足够的睡眠。所以低血压的患者,应过规律的生活。低血压患者入浴时,要小心防范突然起立而晕倒,泡温泉也尽量缩短时间。对血管扩张剂,镇静降压药等慎用。有直立性低血压的人可以穿弹性袜。夜间起床小便或早晨起床之前先宜活动四肢,或伸一下懒腰,这样活动片刻之后再慢慢起床,千万不要一醒来就猛然起床,以预防短暂性大脑缺血。也可以在站立之前,先闭合双眼,颈前屈到最大限度,而后慢慢站立起来,持续约10一15秒钟后再走动,即可达到预防直立性低血压的目的。晚上睡觉将头部垫高可减轻低血压症状,常淋浴以加速血液循环或以冷水温水交替洗足,加强营养多食易消化蛋白食物如:鸡蛋鱼乳酪牛奶等,多喝汤多饮水增加盐份摄入

  二、低血压注意事项

  1、病因治疗

  对体质虚弱者要加强营养;对患有肺结核等消耗性疾病者要加紧治疗;因药物引起者可停用或调整用药剂量。如高血压患者服降压药后血压下降过快而感到不适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给药方法和剂量,或根据需要改用温和的降压药如复方降压片、心痛定或中药等,必要时可停用降压药;对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由卧位站立时注意不要过猛,或以手扶物,以防因低血压引起摔跤等。

  2、适当锻炼

  生活要有规律,防止过度疲劳,因为极度疲劳会使血压降得更低。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适当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改善神经、血管的调节功能,加速血液循环,减少直立性低血压的发作,老年人锻炼应根据环境条件和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运动项目,如太极拳、散步、健身操等。

  3、调整饮食

  进行食疗,每餐不宜吃得过饱,因为太饱会使回流心脏的血液相对减少;低血压的老人每日清晨可饮些淡盐开水,或吃稍咸的饮食以增加饮水量,较多的水分进入血液可增加血容量,从而可提高血压;适量饮茶,因茶中的咖啡因能兴奋呼吸中枢及心血管系统;适量饮酒(葡萄酒最好,或饮适量啤酒,不宜饮烈性白酒),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加快血流,促进心脏功能,降低血液粘稠度。

  温馨提示:不要在闷热或缺氧的环境中站立过久,以减少发病。低血压患者轻者如无任何症状,无需药物治疗。重者伴有明显症状,必须给予积极治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严重危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