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心血管内科

​女人别喝无糖饮料 更有可能引发心脏病致死

女人喝无糖饮料更有可能引发心脏病,甚至会致死。如果女人一天喝两杯以上的无糖饮料,那么患心脏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要比几乎不喝这类饮料的女人高出30%,而死亡的概率甚至高出50%。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知识吧。

目录 无糖饮料不一定能减肥 ​女人别喝无糖饮料 更有可能引发心脏病致死 女性警惕!无糖饮料让你爆肥 “无糖饮料”真的更健康吗? ​请不要天天喝果汁饮料

1无糖饮料不一定能减肥

  今年新上市的饮料中不少打出“健康牌”,有的则是特意抓住了女性期望减肥的心理。营养专家指出,低脂低糖并非低热量,此类饮料喝多了未必能减肥。

  专门从事食品研究的吕教授指出,许多人以为无糖食品便是纯粹无糖。实际上,所谓无糖即指不含蔗糖。但没有蔗糖并不等于不含糖,如有的无糖食品本身是用粮食做成的,粮食是一种多糖类食品,在体内可分解成蔗糖和葡萄糖。因此,选择无糖饮料时,还要注意看配料表,看其成分和使用何种甜味剂。

  而对于蔬菜粗粮类饮品,有营养师认为,苦瓜具有清火解毒的功效,苦瓜饮料适合女性夏季饮用;南瓜中含有膳食纤维,对女性减肥美容有一定功效。另外,对于很多女性关注的果醋减肥,目前营养学界没有定论。市场上出现的果醋饮料,饮用后虽能帮助消化,但对胃肠有一定刺激作用,一次不可过量饮用。

2​女人别喝无糖饮料 更有可能引发心脏病致死

  无糖饮料,一般采用糖醇和低聚糖等不升高血糖浓度的甜味剂作为糖的替代品,例如苏打水、木糖醇饮品等都可以称作无无糖饮料。

  根据ABCNews的最新报道,女人喝无糖饮料更有可能引发心脏病,甚至会致死。如果女人一天喝两杯以上的无糖饮料,那么患心脏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要比几乎不喝这类饮料的女人高出30%,而死亡的概率甚至高出50%。

  美国心脏病协会发现,这并不意味着饮料本身具有如此大的杀伤性,女人每天都喝过多的无糖饮料,主要是因为她们的生活习惯不健康。

  长期调查显示,人工加糖饮料虽然可以有效避免人们饮用更多高危性的含糖饮料,但无助于减肥。无糖饮料喝的越多,引发死亡的可能性越高,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源头。

  爱荷华医院曾做过一项健康调查,以60,000位中年妇女为调查对象,研究他们十年中的健康状况。被调查者需要填写与食物和饮品有关的调查问卷,问卷还对无糖饮料和无糖果汁专门设置了具体的问题。到第九年,这些参与调查妇女的健康状况已经有所显现。在一天喝两杯以上无糖饮料的妇女中,8.5%的人心脏有问题,一周喝无糖饮料不足四杯的妇女患病率是6.8%,不喝无糖饮料或者一个月只喝几杯的人,只有7.2%的人患心脏病。通过这项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无糖饮料可能会导致一些疾病。

  这些都只能说明无糖饮料可能会引发病疾,但是几率比较低。

  爱喝饮料的女人更有可能爱吸烟,身体肥胖,患糖尿病,有高血压。

  美国饮料协会也指出,由于其他危险因素的存在,“我们不能直接把心血管健康问题归于喝无糖饮料。”

  目前仍无法断定参与调查的妇女患心脏病的具体原因——不知道到底是因为无糖饮料还是这些爱喝无糖饮料的人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或者其他因素。

3女性警惕!无糖饮料让你爆肥

  一些无糖饮料的最大卖点在于“无糖”,消费者购买的时候会认定包装上的“低糖”或“无糖”字样,并且无节制的饮用。

  尽管这些无糖饮料包装上标明“无糖”,但是主要成分依然脱离不开糖分,这些饮料充斥着防腐剂以及人造甜味剂,而这两者只是偷梁换柱改了一个大家不知道的概念而已。

  这种不含糖的标示会误导人们过度沉溺,导致大脑反射不健康的甜味需求,容易引起爆肥。

  无糖饮料也含“糖”

  如果大脑反射需求糖分的信号但是没有得到满足的话,它会持续迫切需要,所以就算无糖饮料暗含以防腐剂或人造甜味剂的名称出现的糖分,也并不能满足大脑反射给身体的糖分需求,这会引发因身体需要更多糖分而出现的饮用过度。

  专家还告诉我们,因为多数无糖饮料含有咖啡因,也正是这一成分使人容易上瘾。

  化学糖分以及咖啡因的结合会引发一种恶性循环——当消耗大量糖分后,如果不及时补充,身体会由高潮瞬间跌入谷底。一旦跌入低谷,身体又会需要更多糖分才能让你恢复正常。

  阿斯巴甜引发不良反应

  有研究表明,阿斯巴甜会升高体内胰岛素,这同样会导致脂肪堆积。因此身体需要更多糖分会导致过多饮用无糖饮料,而且这些喝进去的饮料还不会转化为身体所需能量。

  身体不仅需要更多糖分防腐剂,人造甜味剂以及诸如阿斯巴甜的人造甜味剂很难被身体代谢,只会在身体里堆积并转化为脂肪。这种脂肪可很难减掉。

  过度饮用无糖饮料还会对荷尔蒙造成极大的损害,同时会在身体的一些顽固区域,如大腿和臀部积累脂肪。

  唯一的方法是改变你的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让荷尔蒙恢复正常,才能让你在真正减掉脂肪的道路上有所成效。

  所以,各位美女们,是时候放下你手中的无糖饮料了!可能开始你很难抵制身体发射出的糖分需求信号,但这必然成为你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一步。

  减肥应该喝什么饮品

  1、乌龙茶

  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它富含铁、钙等矿物质却不含维生素C。

  乌龙茶当中含有一种酶和分解脂肪的成分,这种成分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使多余的脂肪不被身体吸收就直接排出体外,每天饭前饭后饮用一杯乌龙茶可以防止因脂肪摄取过多而引起的肥胖。

  2、荷花茶

  荷花茶是一种独特的茶种,它是以荷花的花瓣、叶子和果实为原料泡制而成的。

  荷花茶的好处就是在饮用一段时间后,人体对食物的爱好就会发生自然变化,你会突然发觉从前爱吃油腻食物的你已经不复存在了。如果你有便秘的毛病的话,每天喝四次荷花茶,一段时间后便可使大便畅通,这样对减肥更有利。

  3、黑茶

  黑茶说起肥胖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腹部的脂肪,腹部也是脂肪最容易堆积的地方。

  不过不用担心,黑茶对腹部脂肪的增生有很好的遏制作用。黑茶是由黑曲菌发酵制成,呈黑色,它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一种普诺尔成分,而这种成分正好起到了防止脂肪堆积的作用。如果每天饮用一点五毫升的话,长期坚持对减肥来说是非常的有帮助的。

4“无糖饮料”真的更健康吗?

  夏日炎炎让人汗流浃背,来一瓶冰镇饮料就能瞬间“透心凉,心飞扬”。但是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含糖饮料,热量和糖分有多高,大家知道吗?通常一瓶500ml的瓶装饮料,热量高达200-300大卡,含糖量在50克左右,所以看似诱人的饮料归根结底就是一瓶“糖水”。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懂得过多食用糖对身体的坏处,所以在关于吃的选择上格外注意。于是各种无糖饮料应运而生,很多人觉得这些标注零卡路里饮料不含糖,可以放心地喝,那么,无糖饮料真的更健康吗?

  我们通过对比含糖饮料和无糖饮料上的标签可以看出,这些无糖饮料确实和常规饮料不同,常规饮料配料加入了蔗糖(白砂糖)、果葡糖浆,或高果糖玉米糖浆等,而这些无糖饮料采用的是代糖,加入了阿斯巴甜、甜蜜素、食用糖精、安赛蜜之类的甜味剂。

  零卡路里真的就一点热量也没有?

  其实不然。以阿斯巴甜为例,阿斯巴甜的热量每克只有4卡,由于阿斯巴甜的甜度接近砂糖的甜度的200倍,一瓶大概有60g左右的糖的饮料中,如果用阿斯巴甜来代替,用0.3g就够了。所以每瓶代糖饮料的热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我国的食品包装标准中,饮料每100ml含糖量低于0.5g时(即每100ml热量不超过4卡),可以在外包装上标注零卡,因此我们在市面上见到了许多零卡路里的饮料。

  无糖饮料热量少就可以畅饮了?

  既然每瓶无糖饮料的热量可以少到忽略不计,是不是就可以畅饮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这是因为甜味剂会增进食欲和对甜食的渴望,喝无糖饮料的时候,由于人工甜味剂的存在,舌头感到甜味,会引发身体产生反应,使身体处在摩拳擦掌准备接受和消化食物的备战状态。饮料下咽后,身体触到甜味,消化道里食物开始被消化吸收。由于体内分泌了各种生物信号,促使身体感到饥饿。这种饥饿的感觉会激起对其他含糖食物或者零食的兴趣。因为自己喝的是零卡路里的饮料,所以放纵自己再吃一点零食也不是问题,于是一小块蛋糕或几片饼干就轻松下肚了。

  许多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都已多次证明这种人工甜味剂能促发的神经反应和调节,导致对于甜食的渴望和饥饿感,因而摄入过量食物而导致肥胖。

  正是由于人工甜味剂比常规的蔗糖要甜几十倍甚至数百倍,这种甜度是日常蔬菜水果所无法比拟的。当人体吃了这些甜味剂后,对于含有天然甜味的水果蔬菜降低兴趣,转而选择更多的加人工甜味剂的食品或者加工食品,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总之,过量摄入糖对身体有害,过量摄入加入甜味剂的饮料对身体同样有害,有很多科学证据指出过量摄入甜味剂对健康有负面影响,所以为了健康,日常生活中既要减少或者避免含糖饮料的摄入,也要减少或避免以代糖制作的无糖饮料的摄入。当口渴的时候,一杯水,永远是最好的选择。

5​请不要天天喝果汁饮料

  过量色素进入儿童体内,容易沉着在他们未发育成熟的消化道黏膜上,引起食欲下降和消化不良,干扰体内多种酶的功能,对新陈代谢和体格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00名儿童调查发现,其中有70%有喝饮料不喝水的习惯。这些孩子常常食欲不振,多动,脾气乖张,身高体重不足。

  美国阿尔特。爱因斯坦医学中心对100多例贫血儿童进行回顾性调查发现,其中80%以上有饮用果汁的嗜好。果汁中含有大量果糖,会阻碍人体对铜的吸收,铜缺乏将会影响血红蛋白的生成,从而导致贫血。

  国内调查资料表明,嗜饮果汁饮料儿童的体格发育呈现两极分化,要么过瘦,要么过胖。由于果汁型饮料中糖分含量过高,儿童饮用后可从中获得不少热能,从而影响进食正餐。长此下去,必然造成蛋白质、某些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影响体格和智力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