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妇产科 >妇科 >月经不调

​月经不走怎么办

很多女性朋友和小编说,自己每个月的月经时间比较长,这是不是说身体出现毛病了呢?一般情况下,我们每个月的月经量以及月经时间都是固定的,如果出现了异常情况,很有可能是身体出现了毛病。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一起说说月经时间长的原因。

目录 导致月经周期变长的因素 ​月经不走怎么办 月经期间饮食该注意什么呢 经期注意事项有哪些 怎样的月经症状属异常

1导致月经周期变长的因素

  1、垂体性异常

  脑垂体病变使促性腺激素分泌异常,不仅有先天性因素,也有后天形成病变,如垂体肿瘤等。

  2、卵巢性异常

  因为卵巢先天性发育不良或卵巢功能异常或继发病变导致月经异常,如多囊卵巢综合征,会出现月经稀发、不规则、多毛、肥胖等症状;卵巢功能性囊肿、卵巢肿瘤等因激素改变而对月经造成影响。

  3、中枢神经-下丘脑异常

  包括精神应激性,如环境改变、过度紧张、精神打击等精神应激引起的反应,还会出现体重下降、神经性厌食、过度运动、药物等症状,导致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的调节功能失调或抑制。除此以外,还有先天性疾病或脑发育畸形及肿瘤引起激素分泌异常。

  4、子宫性异常

  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破坏也可造成月经稀发,甚至闭经。子宫内膜破坏包括炎性因素,如子宫内膜结核。另外,还会出现产后或人工流产后过度刮宫导致的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或粘连等。

  提醒

  月经周期长短对人体健康没有直接影响和坏处,只要正常就不需要特别治疗。有的人以为自己周期不正常或为了缩短月经周期而要求进行治疗,月经不规律若已持续两三个月则应治疗,若是规律的再结合常规妇科、B超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是不需要治疗的。但有部分女性为增加受孕机会,以求孕为目的,则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做人工周期治疗,但一般不提倡,因为这会打乱生殖轴的正常规律。

2​月经不走怎么办

  1.建议平时好不要吃一些具有刺激性的食物,例如太冷或者是太热的食物都是不适合的。

  2.如果是出现大出血的女性朋友,那么平时的餐桌上应该增加一些汤汁是红色的蔬菜、红枣、葡萄干以及菠菜等这种类型的食物,能够更好的帮助身体进行补血。

  3.平时也要保证体内的血糖状态,不能够变化起伏变大,例如是一下子升高或者是一下子下降,这样能有效的减少身体出现头晕眼花以及过度疲惫、情绪不好以及心跳加快的可能性。

  4.日常饮食一定要为身体摄取到足够的蛋白质,在晚餐以及早餐中要多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这样能够有效的补充女性身体在月经期间所流失的营养物质还有矿物质。日常生活中高蛋白的食物有很多,例如蛋类、豆类以及肉类中都含有大量的蛋白质。

  5.平时也要多吃一些高纤维的食物,这是因为咸味能够有效的帮助身体排出促进激素,这样血液中的镁元素含量就会大大增加,不仅能够调整月经,同时对于心情也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很多食物中都含有比较多的纤维素,例如蔬菜、全谷类食物以及粗粮中含量都是很可观的。

  6.平时少吃一些含有咖啡因的食物,例如茶水、咖啡等都不是很好的选择,这些会加重身体月经期长的症状,并且情绪也会变得更加的焦躁不安。小编建议大家在平时的时候可以多喝一些大麦茶或者是薄荷茶,这些对于身体好处多多。

  7.不要可以的吃一些甜食,这样能够有效的控制血糖的稳定性,避免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

3月经期间饮食该注意什么呢

  1.有大失血情形的女性,应多摄取菠菜、蜜枣、红菜(汤汁是红色的菜)、葡萄干等高纤质食物来补血。

  2.避免吃太热、太冰温度变化太大的食物。

  3.可避免血糖一下升高、一下降低,减少心跳加速,头晕、疲劳、情绪不稳定等不适。

  4.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午餐及晚餐多吃肉类、蛋、豆腐、黄豆等高蛋白食物,补充经期所流的营养素、矿物质。

  5.可避免血糖一下升高、一下降低,减少心跳加速,头晕、疲劳、情绪不稳定等不适。在两餐之间吃一些核桃、腰果、干豆等富含维生素B群的食物。

  6.避免食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咖啡、茶等饮料会增加焦虑、不安的情绪;可改喝大麦茶、薄荷茶。

  7.多吃高纤维食物。疏菜水果全谷类全麦面包糙米燕麦等食物含有较多纤维,可促进动情激素排出,增加血液中镁的含量,有调整月经及镇静神经的作用

  8.不要刻意吃甜食。如饮料、蛋糕、红糖、糖果。防止血糖不稳定,避免加重MC的各种不适。

  9.即将面临更年期的妇女,应多摄取牛奶、小鱼干等钙质丰富的食品。

  结语:经期过短或者过长都说明身体出现了问题,不要轻视,及时发现并且去治疗才是最重要的,上文中为大家着重讲解了关于月经过长的原因以及危害,相信大家看了后对此也有所了解了,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多关注一些这方面的事项,有利于维护健康。

4经期注意事项有哪些

  1、月经期间阴部抵抗力下降,易受细菌感染,因而要每天清洗外阴。不过不要盆浴,应该淋浴,经期能用温水擦身更好。经期御寒能力下降,受凉易引起疾病,像月经过少或突然停止。因而要避免淋雨,趟水,用凉水冲脚;少食或不食冰冻食物、饮料。注意保持卫生巾清洁,购买国家卫生部门允许出售的卫生巾中。如使用卫生带,清洁后应在日光下晒干。

  2、经常保持精神愉快,适当参加文体活动可转移经期出现的烦躁、郁闷、不能太娇气,既注意保养又判若无事。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免得盆腔充血。经期易出现疲劳和嗜睡,感情波动也大,故最好不饮浓茶、咖啡等。适当劳动、锻炼,经期体力劳动过累或参加剧烈体育活动是不适宜的,但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和锻炼是有益的。

  3、不适宜有性生活,月经期因子宫腔内膜剥落,表面形成创伤面,如果发生性生活,容易将细菌引入,使其逆行而上,进入子宫腔内,引起子宫内的感染。

  月经时应注意经期卫生,增加营养,注意休息。月经期长短因人而异,有的人月经期会比较长,如果是病理性原因引起的月经期过长则需要及时就医;或用中药进行调理治疗。

  1、精神状况。月经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卵巢和子宫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后产生的。

  2、营养状况:营养条件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月经的来潮。

  3、工作条件:在月经期做过重的体力劳动,会影响月经的正常。

  4、慢性病:患有严重贫血、严重的肺结核和糖尿病的妇女,会发生月经异常,或产生闭经。

  5、卵巢和脑垂体病变:卵巢受损或因病变被切除,垂体肿丨瘤,都可以导致月经异常或消失。

  6、子宫疾病:子宫本身的疾病,可以引起月经有各种不正常的表现。

  7、内分泌:主要是因卵巢分泌的黄体素和卵泡素失去平衡时,可发生月经不正常而出现痛经。

  8、环境:生活环境变化较大时,有些女生就会发生月经紊乱。

  月经失调是妇科常见的症状之一,凡月经量及间隔与正常月经周期不同者均于此范畴。常见类型有月经过多,月经过少、月经过频、月经稀发等。月经失调的原因主要由于内分泌功能障碍,但亦可由于全身疾病或生殖器官局部疾病所致。中医学中的“月经不调”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月经失调”的一部分,不包括内外生殖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月经异常。其病主要因七情所伤或外感六淫,或先天肾气不足,多产房劳,劳倦过度,使脏气受损,肾肝脾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致冲任二脉损伤,发为月经不调。

5怎样的月经症状属异常

  1、月经周期

  一般女子的月经周期是28~30天,但是也有人30天来一次经,有人甚至40天来一次月经。只要有规律性,也就是每次月经周期大体相同,均属于正常情况。另外,月经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提前或推后3~5天,也是正常现象。

  如果这次月经周期是20天,下次是40天,相隔天数很多,而且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甚至月经来1~2天,过了10多天又来l~2天,失去了周期性,这就属于不正常了,叫月经不调。应该注意的是,少女初潮时,由于卵巢刚刚发育,功能还不完善,所以会出现功能紊乱、不规律,这不是病理现象,不用恐惧和担忧,过一、两年卵巢发育成熟后,月经就会运转正常。

  2、月经期(也称行经期)

  女子的月经期大约是3~5天,2~8天的也不少见。一般行经的规律为:第一天经血不多,第二、三天增多,以后逐渐减少,直到经血干净为止。这是因为第一天子宮内膜脱落刚刚开始第二、三天子宫内膜脱落增多,出血量也增多了,子宫受到刺激,加强收缩,排出大量经血的缘故。有的人经血干净以后,过一两天又来了一点,俗称“经血回头”,这也不是病,而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有的女子经期长达10天,甚至20天,月经淋漓不尽;有的经期极短,只是“一晃”即过。这两种现象都是不正常的。

  3、经血量

  女子月经量的多少因人而异,个体差异很大,一般是20~100毫升,平均50毫升左右。一般每天换3-5次卫生巾或月经纸,就算是正常。如果经血量过多,换一次卫生巾或月经纸很快就又湿透,甚至经血顺大腿往下淌,这就不正常了。经血过多,可能是精神过度紧张、环境改变、营养不良以及代谢紊乱等因素引起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经血长期过多会引起贫血,应该及早就鍬医,查明原因,进行治疗。当然,也可能由于子宫、卵巢不正常或鐵全身性疾病,引起月经量过少:这种情况也不正常,应及时就医。青春期的女孩子以月经量过多较:较为常见。其主要原因是在青春发育期,卵巢功能显示完全成熟,这时候的月经一部分属于无排卵性。没有排卵也就没有黄体,没有黄体就缺少黄体酮。因此,子宫内膜只能处于增殖期而不能达到完善的分泌期,以致子宫内膜脱落不完全而影响子宫咆的收缩,造成经血过多。此种情况如不引起注意,久而久之,可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贫血症状,也应就医治疗。

  4、经血颜色

  正常的经血是暗红色的,血中混有脱落的子宮内膜小碎片、宫颈黏液、阴道上皮细胞,血不凝固,因此无血块。如果经血稀薄如水,仅有点粉红色,或发黑发紫,则都是不正常的。如果经血完全是凝血块, 也不正常,可能另有出血的部位,应及早就医,保证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