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心理健康科

​专家谈中老年心理的健康 中老年人际关系

女性的“恐老感”尤甚。她们在结束了抚育幼年子女的一段艰辛岁月之后,悄悄步人中年圈,潜藏在她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美感要求刚刚得以萌发,可是一旦照镜子,却发现自己的青春、鲜润、光泽都已悄然逝去,目视着已爬上额头、眼角的细微皱纹和潜滋暗长的三五根白发,便不由得感叹:老矣!下面看看​专家谈中老年心理的健康,中老年人际关系。

目录 中老年人的心理养生方法 ​专家谈中老年心理的健康 中老年人际关系 常见的老人五大心理疾病 中老年人克服怕老心理的秘诀 中年人具有哪些心理特征

1中老年人的心理养生方法

  一、平常心

  人的生命本轮已经走过了大半,无论过去有多少是与非、对与错,都已经是无法改变了。“白发渔樵江渚上,笑看秋月对与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人生短短几十年都已经是历史的瞬间,不管怎样的沉浮变化都是过往,无从改变。一切的经历都只是记忆深处的烙印。

  在这大半生岁月过后,心中已经有了一份淡泊的宁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界的变化已经影响不了内心的平静。怎样才能做到内心的平静呢?保持平常心!

  平常心,没有无限膨胀的欲望,没有爱恨憎恶,没有执著。因为有了无限制的欲望所以内心就有了无限制的所求,才会永不满足。

  因为有了爱恨憎恶,所以内心才会总不平和。因为有了执著,内心才会有所求,渴望回报。人到中年已经是人生的壮年,是人生的鼎盛时期。同时中年也是人的生理。“多事之秋“阶段。

  1、从生理上说,中年人的体质状况不如青年时期那样健壮,多种生理机能缓慢地出现减退的现象。

  2、中年期是心理负担,心理压力重的时期。

  3、中年时期对各种社会环境变化比较敏感。

  4、过度的紧张和疲劳是中年人群出现的特点。

  生活中每一位人都是家庭当中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社会生活中,中年人是社会的主力军,所有外界的波动和变化首当其冲先影响到中老年人。随着时光的流逝,中年人将进入人生的后一段旅程——老人。

  人到老年,身心已经向老化方向发展。

2​专家谈中老年心理的健康 中老年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知觉偏见的纠正

  人际知觉是指我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包括自己与他人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人际知觉是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并明显地受到人的情感成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会形成对一个人的态度。

  如我们喜欢人或厌恶某人等就是人际知觉的结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与否,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有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往往是出现人际知觉偏见。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人际知觉偏见。

  (一)刻板印象

  人们头脑里存在的“刻板印象”是多种多样的。如按年龄归类,认为年轻人总是举止轻浮,而老年人则是墨守成规,缺乏进取心;按性格归类,认为男性总是独立性强、竞争心强、果断、勇敢、自信、有抱负,而女性则是依赖感强、起居洁净、讲究容貌、细心、软弱。所谓“刻板印象”指在人们的头脑里存在着关于一类人的固定形象。

  当我们看待他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从年龄、性别、职业、地区、民族等方面对其进行归类,并根据已有的关于这一类人的固定形象,作为评价和判断他人个性的根据。

  应该承认,“刻板印象”有时是人们认识某一交往对象的捷径,不失为人的一种智慧表现。

  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某一类人处于大致相同的社会生活、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准,容易产生许多共同特征。

  但是,由于他们各自具体生活经验多少有些差异,从而导致彼此都有其个性,而且这种个性有的相距很远,甚至截然相反。

  所以“刻板印象”看待人,往往看到人的复杂性,以致对人的行为品质做出错误的评价与判断。这种偏见存在与人们的头脑里,有其认识方面的根源。

  因为人的思维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如果在没有充分掌握某一类人全面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就作出概括,往往会形成不符合这一类人的实际特征的形象。

  而依据这种形象去评价判断时,又不考虑某个人的具体生活经验,自然就会产生“刻板印象”偏见了。

  (二)心理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给被试者一张列有五种品质(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的表格,要求这五种品质的人想象为一个友善的人。

  然而,他把这张表格中“热情”换为“冷酷”,在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想象出一个适合的人时,却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的形象,而产生一个适合的人时,却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的形象,而产生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阿希的实验揭示人际知觉中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在认识和了解一个人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选择一种突出的品质,并因这个品质的影响,使人们看不到这个人的其他品质,从而由一点做出对这个人整个面貌的判断。

  此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当一个人某一突出品质被标定为“好”时,他就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心理效应”所笼罩,被主观地认为其他的品质都是好的。

  即“一俊遮百丑”。当一个人某一突出品质被标定为“坏”时,他就被这种消极“心理效应”所笼罩,主观地认为其他的品质都是坏的。即“一丑遮百俊”。

  这种心理效应的危害是一叶障目;但却常常无意识地左右着人们的交际行为,干扰着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三)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不少见。例如,当发现一个平时表现不错的人犯了某种错误后,人们往往把问题看得较重,甚至夸大错误,并否定他以往的一贯表现。

  又如一个平时表现一般的人,突然做了一件好事,人们往往会其刮目相看,并肯定他以往的一贯表现。

  “近因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近期因素在时间上有时,它与“第一印象”主要产生陌生人,那么“近因效应”则主要产生于熟悉者,“近因效应”掩盖甚至否定一个人的一贯了解,从而影响对人的全面认识。

  (四)投射倾向

  所谓“投射倾向”,就是指由于自己具有某种特性,因而判断他人也一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

  在现实生活中,“投身倾向”有两种既典型又对立的表现形式。其一是有些人总是从好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行及需要,认为世界尽是好人。

  例如东郭先生和唐僧,虽然上当受骗,仍不醒悟,原因是他们均有衣服菩萨心肠。即所谓“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其二是有些人总是从坏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行及需要,认为世上尽是坏人。

  当一个人知觉他人时,如果受到“投射倾向”的干扰,其认识、判断和看法,往往从“这样”、“一定会这样”等心理倾向出发,把他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架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陌入偏见的泥潭。

  (五)逻辑推理效应

  是指由于事物与事物之间有联系,因而有些人便在以知觉判断他人时,根据对方外部的一些表面特点为线索,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逻辑推理。

  其知觉判断模式是:“A的特点往往伴有B的特点,由于某人具有A的特点,所以他必定具有B的特点。”例如,有这种偏见的人认为:“老实人往往伴有爱讲话的特点,由于甲不爱讲话,所以甲肯定是个老实人。”

3常见的老人五大心理疾病

  1、不喜欢孤单

  老人最怕的就是孤单,没人陪。但当今社会年轻人都在外边打拼,很少有时间陪陪父母,这时老人应该走出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结交一些自己的朋友,找几个能说心里话儿的人,远离孤单,乐观向上的情绪会让老人受益匪浅。

  2、不喜欢疾病

  人老体弱常爱疾病侵袭,如果身体本就偏弱,可能会反复遭遇到不同的疾病,造成老年人心理脆弱,对生活失去信心,恶性循环,对他们恢复健康极为不利。这样的老人,需要经常子女从心理上去开导,让他们正视疾病并积极治疗,严重的时候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这样才有利于他保持乐观的情绪,战胜疾病,健康长寿。

  3、不喜欢赋闲

  老年人刚从工作岗位退下来,是不会习惯那种闲来无事的生活的,会造成他们精神无以寄托,每天打不起精神来。

  因此,我们应该在老年人身体状况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他们安排一些事情,不要怕担心他们受累而让他们什么也不做,哪怕只是打扫打扫卫生,都可以让他们的生活充实一些,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4、不喜欢变故

  老年人年龄越大,心理承受能力越小,最受不了生活中的变故,哪怕只是小小的失意也足以让老年人茶不思饭不想好几天。因而一旦遇有变故,家人就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和心理开解。

  5、不喜欢封闭

  都以为老人不愿接受新事物,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子女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教会他们,其实很多老人不喜欢处于封闭状态,更愿意与这个社会接触。越封闭的老人衰老得越快,越认为自己与这个社会不协调,因而让老人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会更有利于老人的健康,作为子女可以多教他们一些新的知识和产品,让他们能至少部分跟上时代的节奏,那么老人就会身心愉悦,减少疾病的发生。

4中老年人克服怕老心理的秘诀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条不可改变的规律。

  女性的“恐老感”尤甚。她们在结束了抚育幼年子女的一段艰辛岁月之后,悄悄步人中年圈,潜藏在她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美感要求刚刚得以萌发,可是一旦照镜子,却发现自己的青春、鲜润、光泽都已悄然逝去,目视着已爬上额头、眼角的细微皱纹和潜滋暗长的三五根白发,便不由得感叹:老矣!

  专家认为,用生物学的眼光看,人的年龄大小不能仅仅以度过多少个生日来计算。生物时间与钟表时间是不相同的。岁月越增,生物时间过得越慢,一个人年龄越大,老得就越慢。一般来说,人在45—50岁之间的变化,远不如15-20岁或者25-30岁变化大。50岁的人,视力、听力开始下降,但是心智还正年轻,且正在继续发展。一个人的脑力活动到60岁始达顶峰,此后才缓慢衰退,直到80岁。

  人到中年要防“恐老”,最重要的一个方法是:注意学习新的东西,千万不可安于现状。在当前充满生气、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都应关心周围事物。只要人到中年后继续努力学习,拼搏向前,始终保持内心的明朗与活跃,青春就会像松柏常青那样,让人永远年轻。反之,如果人到中年,怕老、恐老,抱着自己“老了,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了”的想法,每天无所事事,无精打采,这必然会加速衰老的进程,使青春疾逝,未老先衰。

5中年人具有哪些心理特征

  (一)深思熟虑,富于哲理

  智力发展到最佳状态,是中年人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智力是一个人理解和改造周围环境的综合能力,它使个体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和作出理智的判断,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有目的的行动。智力的成熟与否,主要体现在观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中年人由于注意力的稳定性和广度都较青年人成熟,思维能力也相对较强,所以能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地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和思维,能组织和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排除主观臆断,在坚持个人抱负必须符合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能灵活地选择时机,决定自己一生的目标和道路。

  人到中年,一般都能较仔细地观察并理解客观事物的本质及相互关系,能够对事物进行归类并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过程,所以对自己行动和创造,都能了解其客观原因,活动的动机、目的及其社会意义。中年人一般都具有稳定的情绪、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因而也具备了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由于经历的事情太多.积累的经验印迹太深,有时也容易受到先人为主的干扰;如果对自己的认识超过了客观的程度,有时还会产生脱离社会规范的“自以为是”的自我意识。

  (二)情绪稳定,干练豁达

  经过青年时代步人中年以后,人们一般不再像年轻人那样容易冲动。因为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大多有了较强的延缓刺激反应的能力,在大多数场合下,可埋藏内在的体验而不外露,按照客观情境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及情感,表现出深沉、含蓄而富有力量。由于这时智力发展达到最佳水平,意识记忆和抽象记忆力都很强,善于分析、综合、联想和演绎推理’,可以构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所以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不易受新异动因的扰乱。在处世待人方面,也能把握环境特点,适应相应环境。在人际关系及社会行为方面,趋于干练豁达,能体谅他人的难处,设身处地地给予他人以支持和关心,也能接受批评,并按正确的批评性意见调整自己的行为。

  (三)意志坚韧,自制力强

  相对于青年来说,中年人经历广,见识多,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大多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因而一旦选定奋斗的目标,无论遇到困难或是遭受挫折,一般都能正确对待,不气馁、不退缩,有克服困难,渡过难关的忍受能力,表现出坚韧的意志力,显示出成熟的精神状态。

  坚韧的意志力和最佳的智力水平相结合,是中年人心理成熟的重要内涵。高智力水准可推断既定目标有没有实现的客观可能性;可在实现目标的努力中不断修正计划和方法或进行奋斗途径的抉择;当一旦发现已定目标与客观现实相违背或尚不具备为之奋斗的条件时,也能理智地迅速作出改变目标的决断,而不是“一条路走到天黑”,钻牛角尖。坚韧的意志力是贯彻高智力思维的基本条件,它是架在目标的确定与实现之间坚实的桥梁。中年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方面的良好素质,才使得“金秋时节”里会有巨大的收获。

    人到中年,大多自我意识明确,能把握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了解自己的才能和所处的社会地位。因此,面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变化,甚至是机遇,也能够正确地分析和把握自己,以客观的现实为立足点,决定自己的言行举止。中年人的这种强有力的自制力与个体的性格特征固然有一定关系,但正如性格的形成也受到个体经历一定的影响一样,自制力更多的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而也成为中年人所特有的心理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