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儿科 >口吃

治疗口吃最好的方法

口吃(俗称“结巴”、“磕巴”)是一种言语障碍,表现为言语频繁地与正常流利的人在频率和强度上不同、且非自愿的重复(语音,音节,单词或短语)、停顿、拖长打断。它也包括言语前的反常犹豫或停顿(被口吃者称为“语塞”)和某些语音的拖长(通常为元音)。它牵涉到遗传、神经生理发育、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是非常复杂的语言失调症。那么治疗口吃最好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分别为大家介绍一下。

目录 治疗口吃最好的方法 口吃的原因有哪些 正常人与口吃患者的区别 儿童口吃宜在五岁内治疗 母乳喂养能预防持续性口吃

1治疗口吃最好的方法

  口吃又叫结巴,是一种发音突然中断和重复的现象,一般不是大脑的器质性病变。口吃其实不是病,它是心里一时的紧张和后天说话的不正确习惯形成的,靠药物、手术、仪器是不能治好的,目前国内矫正口吃结巴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非药物矫治。

  对于治疗口吃的方法,目前主要是进行心理疗法、语言训练、呼吸疗法、口才训练、良好个性重塑。通过专家的指导、集体的训练,在短的时间内就能有比较理想的效果。口吃人内心说话的紧张、恐惧必须到环境中锻炼来消除,用锻炼来消除紧张、用行动来产生自信。口吃人要打破自我的封闭,多和社会接触、多和人说话、多训练绕口令、朗诵、气流和发音的协调、多用积极的意念调整心态和情绪、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和知识消除口吃人性格和语言的抑郁、抑制状态。用一种积极、快乐、兴奋、自信、从容的心态再运用一些说话的技巧,语速要平稳、不要急躁慌张而陷入混乱,经常培养和别人心平气和、愉快的交流,并从中积累成功的经验和信心,持之以恒的从各个方面调整自己,慢慢的就会感觉说话越来越流利。克服口吃、结巴障碍是完全可能的。

2口吃的原因有哪些

  1、遗传因素:口吃患者家族发病率可达36%~55%,故有人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可能为单基因遗传。也有人发现口吃患者及亲属中左利手多见,认为口吃与大脑优势侧有关。

  2、躯体因素:较多儿童围产期或婴幼儿期曾受到有害因素作用,如胎儿期母体患妊娠毒血症、出血或躯体性疾病,或发育过程中患某些传染病使神经系统功能弱化,言语功能受累而致口吃。

  3、精神因素:儿童口吃往往发生在急性或迁延性精神创伤之后,因而不少学说认为精神因素可能为口吃的重要发病原因。

  4、其它因素:有的学龄前儿童罹患口吃是因模仿所致。有资料则根据脑电图、发音肌肌电图和氟哌啶醇临床疗效。推断口吃可能与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复合体活动增强、发音肌功能不协调、和基底节存在生化障碍等因素有关,但尚待临床进一步论证。

  5、有的父母对宝宝要求过急,周围的人对其说话方式加以嘲笑,致使宝宝说话时十分紧张,害怕说错,日久形成口吃。

3正常人与口吃患者的区别

  既然口吃病患者有口吃,而正常人也有口吃,并且两者的口吃本身又没有两样,当然就不能从口吃 现象的有无来区别,那么,是口吃数量的多少和程度轻重的不同吗?这种说法似乎有道理,因为口吃病患者发生的口吃一般地要比正常人多而严重,尤其是口吃现象 较重的患者,一张嘴说话别人立即就会听出这个人是一个结巴子。可是,究竟多到多少,重到什么程度和算是口吃病患者呢?从表面上看,特别是轻度的口吃病患者 与正常人之间是不易识别的,因为两者之间没有一条明显的界限。

  有些轻度的患者,他们出现口吃的次数很少,甚至有些患者比正常人的口吃还要少,仅在某些场合才偶有口吃,有一患者来院要求治疗,我们听他说起话来很流利, 一点也不口吃,问他平均一天有几次口吃,他想了想说,很少,大概二天有一个字口吃,他还说,他的口吃别人都不知道,连他的父母和多年在一起工作的同事都不 知道,只有自己知道。所谓自已知道,就已对自己的口吃有相当的自我意识,据他说,为了二天才发生的一个字口吃,曾多次想到轻生,想以死来解脱,为了二天一 个字的口吃痛苦得想死,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有点像精神病,是的,口吃病患者对待口吃的态度和感情就是这么夸张得固执得不可思议。这个人的口吃现象虽然少 到小数点,轻得像空气,但他是一个真正的口吃病患者,我们只能说这个人的口吃很轻,但口吃病很重,口吃病的轻重与口吃现象的多小往往不成正比。

  正常人虽然都有或多或少的口吃,但他们毫不介意,决没有因此而产生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没有心理障碍,这样的人即使口吃现象再多也不成为口吃病患者,假如对这样的人说:"你也有口吃,也去治疗一下吧!"他们还以为你胡说,或者是跟他开玩笑呢。

  通过上面的讲述,其实,口吃的治疗重在的是心理。所以,口吃患者使用心理疗法是很有效的。有口吃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口吃轻者都可以自行矫正。

4儿童口吃宜在五岁内治疗

  口吃俗称“结巴”,多在幼儿期形成。专家说,口吃大多在5岁以内发生,且有突发性。全世界有1%的人患有口吃,却有4%的人在童年时代出现过口吃。口吃的形成原因中,心理因素很明显。

  专家认为,口吃本身是种心理疾病。临床常见的病例中,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架、打架,这些都会致使孩子长期处于恐惧、焦虑、紧张情绪中,引发口吃。

  孩子之间互相模仿、经常和口吃的人接触等,也可导致儿童出现口吃。此外,孩子在学习说话的阶段,常有发音不准或咬字不清的情况,或者说话断断续续,父母如果过多矫正,学孩子说话,会使孩子产生心理压力,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思维的速度,就会出现口吃。口吃没有遗传性,之所以有些家族中有口吃的,孩子也容易出现口吃,多是幼儿的模仿天性造成,只要及时纠正,一般都可以调整过来。

  专家说,口吃一般很少用到药物治疗,主要是展开语言训练,而家长是小孩最好的康复指导老师,家长要尽量用清晰、简单的短语与孩子交流。她建议,家长营 造一些轻松的语言环境,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主动开口表达。如果孩子还有口吃,千万别说“慢慢说”“你再说一遍”这样的话语引起他的注意,这只会造成孩子焦虑 不安以及挫折感,不利于口吃康复。应该倾听孩子讲什么,而非在意孩子是否讲得流利。此外,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唱些朗朗上口的儿歌。

5母乳喂养能预防持续性口吃

  母乳喂养与儿童的口吃恢复的可能性之间的关联,母乳喂养的孩子更可能恢复。尤其是男孩。母乳喂养超过一年的,恢复语言能力的几率比从未母乳喂养的男孩高约六分之一。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收入或者母亲的教育会对口吃产生影响。研究人员询问母亲关于孩子对母乳喂养的意愿和能力,发现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潜在的神经系统问题可能意志孩子的哺乳能力。

  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口吃的影响,我们已经了解多年,但我们对特定环境变量的理解一直很少,这些发现可以提高我们对口吃持续性和恢复的理解。

  研究人员报告,一些早期的研究已经找到了持续的母乳喂养和语言发展之间的关联。199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母乳喂养时间超过9个月的婴儿比母乳喂养时间段的婴儿,语言障碍风险显著降低。后来的研究发现,母乳喂养的婴儿更容易产生咿呀学语的阶段,是语言健康发展的显著标记。

  其他的研究发现,持续母乳喂养和智商或孩子被诊断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可能性之间的关联。

  在母乳中发现的,配方奶缺乏的必需脂肪酸,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母乳喂养持续时间较长的儿童有更好的大脑和语言发展。

  人类乳汁中的长链脂肪酸,特别是二十二碳六烯酸和花生四烯酸,在神经组织​​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流利的演讲需要非常复杂的序列事件迅速展开,我们的假想是,早期神经发育的差异可能造成日后言语流畅性的区别。

  多项研究表明,缺乏DHA可能会损害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脂肪酸影响基因表达,结合转录因子,可以调节许多基因的活性。

  可能脂肪酸的摄入量会影响基因的表达,造成口吃。人类乳汁中可以影响神经发育的证据,虽然这不是灵丹妙药,但是它使孩子产生了重要的区别,即使是断奶几年后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