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这种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疾病,是被很多人熟知的。有的时候当我们上完厕所之后就会发现自己出现便血的现象,有的人会误以为这只是上火了,而不多加注意。其实便血往往是很多疾病的一种病症,那么关于便血应该怎么治疗呢?
目录
1男人便血应该怎么治疗
遇便血者,尤下消化道大出血,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出血的特征,认真地分析其发生出血的可能原因。同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以尽快的达到止血的目的,从而为进一步寻找出血的病因创造条件。便血时应遵循以下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措施 有失血性休克者应卧床休息,去枕平卧,给予吸氧。严密观察神志、呼吸及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应观察便血的量及色泽,记录尿量。
2.补充血容量 便血量大、贫血明显或已发生休克者,应积极补充血容量。以血浆代制品或全血为佳,有利于纠正休克。
3.应用止血药物
(1)6%~8%的去甲肾上腺素(正肾上腺素)溶液反复灌肠或者冰盐水反复灌肠(冬季不宜多用),除可起到止血作用外,还可起到清洁肠道的作用,从而为肠镜检查作准备。
(2)凝血酶或白药或白岌粉等中草药溶于生理盐水中灌肠,有时也可发挥止血作用。
(3)静脉给予常规止血药物,如酚磺乙胺(止血敏)、维生素K1、氨甲苯酸(抗血纤溶芳酸)、6-氨基己酸或血凝酶(立止血)等。
(4)有条件者可输注冷沉淀(含各种凝血因子)或血小板等凝血成分。
(5)肠系膜上或肠系膜下动脉选择性(或超选择性)造影时,如发现出血部位,可选用垂体后叶素或特利加压素注入出血的血管内,有效止血率可达80%~90%以上。
4.积极明确出血部位或病因
(1)肠系膜上、下动脉选择性造影:该检查在出血过程中均能进行。对明确出血的部位有极大的帮助,有时还可明确病因。
(2)结肠镜检查:在基本止血后即可进行结肠镜检查,对全结肠(包括回盲部及回肠末端)、直肠的病变有确诊价值。发现出血灶后,可在内镜下采用多种止血方法。
(3)X线钡剂检查:出血停止后可进行钡剂小肠造影或钡剂灌肠造影,可协助发现多种导致出血的原发病。
(4)对于疑难病例可进行胶囊内镜检查或新型小肠镜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
5.外科手术治疗 少数经上述检查及治疗后仍不能止血或不能确立诊断者,可行外科手术探查。
2便血引起的原因有哪些
大便中有脓状物质或红色血量覆盖。肠道有炎症或受外界刺激,如细菌性肠炎,炎症性肠炎均可以造成肠道的粘膜受损,才会出现脓血便。
1、血色鲜红无疼痛者,多见于内痔Ⅰ期痔核以便血为特征,常因大便擦破痔核而出血,所下之血,或点滴不已,或一线如箭,或仅在手纸上带血;Ⅱ期痔核便血不多或不出血,常脱出肛门之外。
2、肛裂的便血多伴有肛门疼痛及典型的便后周期性疼痛。
3、肛管癌主要表现为便血及疼痛,疼痛于排便前加剧。
直肠疾病 1、直肠息肉的主要症状是便血,呈间歇性,色鲜红,一般量不多,这种病常见于儿童。
2、直肠癌的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变细,带粘液及血,伴里急后重或排便不尽感,便血早期为鲜红,或暗红,量不多,晚期大便中常有恶臭粘液,体重减轻,应高度重视。
3、放射性直肠炎
也可大便带血,但应有放射治疗史。
结肠疾病 1、结肠息肉: a、幼年性结肠息肉病,平均发病年龄是6岁,无家族史,主要表现是大便带血,常伴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和生长迟缓,且常伴有先天性畸形,如肠旋转不良、脐疝和脑水肿等;
b、家族性幼年性结肠息肉病:有家族史,症状以大便带血、直肠脱垂和生长迟缓为常见特征;
c、Cronknite Canda综合征(CCS):为错构瘤息肉综合征,至成人发病,大便带血,多有腹泻,排便量大,并可含有脂肪,兼见腹痛、厌食、乏力、呕吐、性欲和味觉减退。几乎总有指(趾)甲的改变、脱发及色素沉着。
2、结肠癌:常见于左半结肠癌,患者多有顽固性便秘
,也可见大便次数增多,癌肿破溃时,可使粪块外面染有鲜血或粘液,甚至排出脓液。
3、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与细菌性痢疾:二者都可见便血,且多与粘液或脓液同时排出,伴有腹痛。
4、阿米巴痢疾:以便血为主要症状,其大便呈酱红色,粘液多,且有恶臭味。
5、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表现为急性起病,伴发热,腹泻,可有进食腐败肉食病史,常以食物中毒形
3便血有哪些表现
下消化道少量出血(少于500ml)时,可很快被机体代偿而不引起明显症状;当出血量超过800~1000ml以上时,尤其是在较短期内丢失者,均可有头昏、乏力、心悸、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皮肤苍白等表现,更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的表现。有上述表现时均提示为大出血。
大出血患者,当其头昏、冷汗、心悸、皮肤苍白等症状消失,脉搏及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则提示出血已经停止。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3.出血量的判断 血便的次数与量,根据血便的次数与数量来估计便血的失血量不甚准确,但血便次数多,每次的量也多,无疑是出血量大的指标。此外,如果患者排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甚至排出凝血块也是出血量大的佐证。患者每次血便量少、次数少,甚至数天才解1次者,提示出血量较小;若红细胞在肠道内破坏,血红蛋白与硫化物结合而形成硫化亚铁时,粪便可呈黑色或称柏油样便。
4.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 经积极治疗后,患者血便的次数与量明显减少,提示出血减轻,当患者数天不排便或排出黄色便时,常提示出血已经停止。
5.便血诊断的确立 诊断便血时应尽可能地排除上消化道出血。一般而言,根据病史、体征与出血的特点可作出初步判断。有溃疡病或肝硬化病史者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可能性大,而有炎症性肠病史者则提示便血可能性大。柏油样便或黑便伴呕血者,一般均为上消化道出血;而仅有便血者,便血的可能性稍大,但不少十二指肠溃疡者可仅表现为便血,此时,需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以及血便的特点等进行分析,以判断是上消化道、抑或便血。虽然上消化道大出血时,因出血量大,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短,也可经肛门排出暗红或鲜红色血便,但此时患者一般会有呕血并存,故鉴别常无困难。有发热、白细胞升高、血尿素氮显著升高者,常提示出血部位较高,即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较大。鉴别有困难时,可插入鼻胃管至胃内,如抽吸出含咖啡渣样或暗红色胃液,则提示为上消化道出血;如抽吸出无血液而含胆汁的胃液,则可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如抽吸出无胆汁、且清亮的胃液时,则只能排除食管与胃出血,尚不能完全排除十二指肠出血。最可靠的鉴别方法是胃镜检查术,可立即确立或排除上消化道出血(胃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仍未见有出血时,基本可排除上消化道病变)。
6.便血的病因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与体征,部分便血患者,其病因可作出初步诊断,例如,患者有痔核史,每次都表现为大便后滴血或血与粪便不相混(血液附着于粪便外),血液呈鲜红时,应考虑痔核出血。年轻患者,当血液附着在粪便的外面,与粪便不相混时,还应考虑有左半结肠息肉的可能;当患者有排出黏液、脓血便时应考虑肠道炎症、溃疡性病变,如同时还伴有里急后重者,还应考虑有直肠癌的可能。但是确诊仍需依靠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4日常生活中要如何预防便血
一、便血的几种病因
1、痔疮,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便血病因
如果患有痔疮,在大便的时候一般没有疼痛感,血出现在大便中或者大便后,而且血不和粪便相互混合,出血量大小不一。
2、肛裂
肛裂的时候也会便血,一般血液呈鲜红色,手纸擦拭时带血或者呈点滴状滴下来,肛门伴随着疼痛感。
3、消化道问题
消化道出现问题也会便血,表现为黑红色或是柏油状,一般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而如果下消化道出血一般血色较红。
4、直肠、结肠息肉
这种病因导致的便血一般没有疼痛感,呈鲜红色,血与大便分离。
5、直肠癌
这种疾病导致的便血一般呈现滴状,颜色鲜红而附着在大便的表层。直肠癌晚期患者的大便次数会增多,腹泻和便秘次数增加,便血更常见。
二、预防要点
1、预防肛门感染
痔疮是便血的最常见病因,而很容易受到大便影响而发炎,因此一定要做好预防肛门感染工作。对于痔疮出血患者,可以使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对进行浸泡肛门,或者痔疮膏挤入肛门进行消炎、止血。
2、加强肛门锻炼
平时注意加强肛门的锻炼,这样可以促进肛门处的血液循环,具体的做法就是提肛运动。
3、每天定时排便
保持大便的通畅,及时排便。痔疮出血很多都是大便没有及时的排出而使腹压增加引起了出血症状,或者是大便干燥,排便力度大导致痔静脉破裂而出血。因此一定要保持大便的通畅,少吃大肉,多吃蔬菜,多喝开水。便秘患者可以吃蜂蜜或者香蕉,这有助于润肠通便。
4、饮食营养
如果患者出现一段时间的腹泻,就要注意保持均衡营养。饮食中如果含有低脂肪、少纤维的食物,虽然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但是不利于消化,因此要限制食用。
5、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
饮食中应选择低脂肪、高蛋白食物,像鱼肉、牛奶、豆制品等,同时注意及时补充维生素,多吃些瓜果蔬菜。饮食上要以半流食为主,每天坚持少量多餐,这样会对便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5哪些疾病可以引起便血
1、 痔疮便血:其便血发生在排便过程中或便后,血色鲜红,血与粪便不混合。
2、 肛裂便血:其血色鲜红,滴出或手纸擦拭可见,新鲜肛裂便后有肛门剧烈疼痛。
3、 消化道疾病便血:大便呈柏油状或呈黑红色,出血部位多在上消化道;如果血色纯红,则多是下消化道疾病出血。
4、 直肠癌便血:其便血呈鲜红色,滴状附于大便表面;晚期伴有肛门直肠下坠和全身消瘦,大便次数增加,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5、 直肠便血、结肠息肉:其血色鲜红,无痛,血与大便不混合。溃疡性结肠炎、痢疾多半混有黏液或呈脓血便,并伴有下腹痛、发热、便频等症状。
6、 全身性疾病便血:如白血病、血友病、尿毒症以及某些少见的传染病,便血的同时,会有全身其他部位的出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