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见的疾病种类比较多,在对疾病治疗上,也是需要很好的方法,那治疗疾病前,需要对疾病各方面进行很好的了解,这样对疾病治疗的时候,才会有很好的帮助,常见的治疗方法就是以药物、手术为主,这些治疗方式对稳定患者疾病,效果非常不错,那手足口病的症状是什么?
目录
1得了手足口重症症状是什么
1患儿感染肠道病毒后,大多以发热起病,体温升高。口腔粘膜出现分散状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
2轻症患者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
3患者在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4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重症患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运动障碍;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咳嗽。
2手足口病的护理方法
发热的护理
若患儿精神不振、怕冷、寒战、肢端发凉、呼吸加快、面色发红等,应立即测量体温。对于高热的患儿采用温水擦拭、减少衣被等物理降温方法,室温应保持在20℃左右,温水擦浴水温以38℃为宜,用毛巾投水后拧干擦拭患儿全身。手足口病患儿体温在37.8℃ ~ 40℃。同定热型,少数患儿伴有畏寒、寒战。发热期间,护士要加强体温监测,掌握体温动态,对体温在37.5C ~ 38.5℃患儿,可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体温高于38.5℃的患儿,给予泰诺、托蒽等小儿退热药,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做好预防措施。降温后30min 测量体温,了解降温效果,及时补充水分,鼓励患儿饮水。发热患儿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注意口腔护理,退热期、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防止受凉。
口腔护理
口腔侵犯率最高,90%以上患儿有口腔黏膜的损害,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门腔。可将维生素B2 粉剂与双八面体蒙脱石散剂混合均匀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双八面体蒙脱石散剂对口腔溃疡的创面具有独特的覆盖能力,对减轻症状、促进创面的愈合具有独到之处,同时对病毒及多种细菌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并将病毒细菌固定在黏膜表面。而后随唾液排出体外。从而避免口腔黏膜继续被病原体损伤,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皮肤护理
患儿皮肤可出现多发、甚至泛发的炎性丘疹、疱疹,加上出汗刺激。皮疹可因患儿搔抓而继发感染,而且抓破疱疹,疱液渗出会引起病毒的传播。因此,应每晚给患儿洗澡,并更换柔软的棉质内衣; 洗澡时不用肥皂、沐浴露; 剪短患儿的指、趾甲。穿长衣袖、长裤将手脚包住; 对破溃处及时涂甲紫药液进行各种注射或贴胶布时要避开皮损处。必要时可给患儿戴棉质手套,内衣要宽松、透气。穿软底鞋,少走动,减轻皮肤破损,以免引起疼痛和继发感染。洗澡用温水即可,且水温不宜过高。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 碘伏。出汗后及时清洁皮肤,更换衣被,保持床单平整、清洁、无渣屑。加强臀部护理,预防红臀,向患儿及家属讲解皮肤自护方法及皮肤受损的危险因素,如有感染可患处外用抗生素药膏。
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温以偏温略凉为宜,不能过咸,以减少对口腔溃疡面的刺激,避免辛辣。对疼痛明显而拒食的患儿要适当给予静脉补液,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因口腔黏膜有不同程度的水疱、溃疡伴疼痛会影响饮食。
3手足口病饮食要求
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疾控专家建议大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晒衣被,多通风。
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如果在夏季得病,儿童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所以宜给患儿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特别是在夏天,天气炎热,大家都会选择冰冷的食物,这会影响手足口病患者的肠胃健康,导致本来就没有什么食欲的患者更加吃不下东西,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而辛辣的食物更是不要多吃,因为辛辣食物属热性,吃了很容易上火,手足口病患者会出现口腔溃疡的症状,吃辛辣的食物会加重病情,所以辛辣食物不能吃。
专家提醒: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内可康复,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复杂等特点。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预防。
4预防手足口病的中药
一、临床方剂:
1、将金银花、茵陈、冬瓜、扁豆放入水中,煮开后当茶连续饮用几天,大人、孩子都可防病。
2、用布做个中药香囊,把藿香、艾叶、肉桂烘干磨成细粉装入其内,每天让孩子挂在胸前,睡觉时放在枕边,半个月到一个月换一次香囊内的中药;把中药藿香、艾叶放入敞开的容器里,加入少量水,每天加热熏蒸房间30分钟;艾条1支,每天燃熏房间10分钟至15分钟。
二、预防手足口病处方:
1、黄芪15克、生薏仁10克、绿豆10克,先煮黄芪取其液,然后加入生薏仁、绿豆,煮粥食用。
2、中药药枕:藿香、艾叶、白菊花各60克。将各味药洁净处理,去除杂质,制成药枕使用。
3、中药漱口法:金银花10克、荷叶5克。加水煎药汁漱口。
4.金银花12克、白菊花6克、板蓝根9克、竹叶6克。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频服,适用于平时健康的儿童。
5、黄芪12克、防风6克、炒白术6克、蚤休6克。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频服,适用于体弱易感者。
6、中药饮片煎煮熏蒸法:藿香10克、艾叶10克、佩兰10克。每30平方米面积场所内,将上述中药加水1000毫升在敞开器皿中煎煮熏蒸30分钟。
手足口病肠道病毒传染力很强,但只要注意做到简单的卫生保健,即可有效预防感染。以上具有预防手足口病的中药介绍,希望能引起家长朋友的重视。
5手足口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病原体不同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不同,因为口蹄疫是通过口蹄疫病毒为媒介进行传播,是属于人和动物共患的病原体。但是手足口病却不同,它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或者病菌感染导致的。
二、传染源不同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三、传播途径不同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
手足口病是因为接触到患有手足口病的患者或者携带手足口病病毒的人群才会病发,可以通过日常中的一些生活用品,餐具以及玩具等污染经口感染的,而且也可以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所以手足口病可以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四、发病人群不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发病机会很少。儿童和老年人一旦患病症状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