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neurasthenia)在中国属于神经症的诊断之一。是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下,出现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现象,常伴有情绪烦恼、易激惹、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等;这些症状不能归于脑、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症状时轻时重,波动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病程多迁延。下面,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了解下吧。
目录
1神经衰落是怎么引起的
很多患者患病前具有不良的性格特征:自卑、敏感、多疑、缺乏自信心或偏于主观、急躁、好胜心切,因而易于导致对生活事件的弛张调节障碍,使大脑长期处于持续性紧张而发病。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精神因素是造成神经衰弱的主因。凡是能引起持续的紧张心情和长期的内心矛盾的一些因素,使神经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的处于紧张状态,超过神经系统张力的耐受限度,即可发病。如过度疲劳而又得不到休息是兴奋过程过度紧张;对现在状况不满意则是抑制过程过度紧张;经常改变生活环境而又不适应,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紧张和疲劳。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具有相当高的耐受性,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虽然产生了疲劳,但稍事休憩或睡眠后就可以恢复,不过,长期强烈紧张状态的神经活动,一旦超越耐受极限,就可能产生神经衰弱。
2神经衰落的诊断
一、情绪烦恼、紧张、易发怒:烦恼与正常人的感受没有两样,差别在于神经衰弱者光有烦恼没有愉快,缺乏寻求愉快的有效行动;
二、精神容易兴奋:表现为因小事引起过多的回忆,且茫无头绪,自己感到分心和控制不住,明知胡思乱想于实际无益,却陷在里面出不来。
三、衰弱症状:表现为脑力、体力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与正常人的主要差别是:疲劳不能通过娱乐、休息消除或者娱乐时也觉疲劳。
四、肌肉紧张性疼痛。
五、睡眠问题: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感到不解乏,常出现夜间不眠,白天无精打采或打瞌睡。
3神经衰弱的调理
现代人患上神经衰弱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神经衰弱容易引起失眠,失眠又是能够引起烦躁和易怒。这些对人体的伤害都不小,不仅对您的身体也会对您的生活造成困扰。小编今天给您提供调节神经衰弱的几个步骤:
1、心理调整
神经衰弱的发生与各种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但与个人的心理素质以及性格特点也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想预防神经衰弱,必须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不良性格,提高心理素质,全面进行心理调整。
2、情绪调节
不良情绪是导致神经衰弱发生和影响神经衰弱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预防神经衰弱的关键措施就是要不断进行情绪调节,时刻保持良好的情绪,正确认识自己,理性面对挫折和失败。
3、合理安排
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使生活顺应人体生物钟的节拍,有利于神经系统功能的协调,对于预防神经衰弱具有重要意义。要养成有规律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每天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科学用脑、饮食合理等。
4、加强锻炼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也是治疗和预防神经衰弱的有效方法。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法,如跑步、健身体操、游泳、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等。
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啊,在如今这个迅猛发展略带浮躁的社会上生活,想要轻松似乎已经是幻想了。既然如此,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到病理的侵害真的很重要,小编希望您能开心的生活下去。
4老人神经衰落四大食疗偏方
偏方一
滋肾养肝,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神经衰弱,对于老人或少年患者都非常适宜。放鸡蛋是因为,鸡蛋中含有卵磷脂,对于减缓脑细胞退化等有一定的帮助。在西医治疗中,医生会给神经衰弱的患者补充脑水解蛋白,但在中医中用鸡蛋代替。
枸杞30克,大枣10枚,鸡蛋2个。一起放入砂锅,加入适量水煮沸,待鸡蛋煮熟后,去壳,放入锅内,小火煎煮2~3分钟,吃蛋喝汤,每天1次,连服数天。
偏方二
患者通常表现为腰膝酸软而痛,怕冷,手足冰冷,精神萎靡,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等症状。本方适用人群非常广泛,补肾健脾,宁心安神,适用于脾肾两虚所致神经衰弱。
粳米、核桃肉各50克。将粳米加水800毫升,煮成稀粥后,将核桃仁去皮捣烂,加入稀粥,再用小火煮滚,见粥稠表面有油即可,温热服食,早晚各1次,连服数天。
偏方三
补肾益精,养阴润肺,适用于神经衰弱、精力不足者服用,尤其适合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患者引发的头痛失眠。
干蛤士蟆油25克,菠菜100克,海米50克,另有精盐、鸡汤、味精、葱姜汁适量。将干蛤士蟆油用温水泡开,择出黑线洗净,用开水氽一下捞出,切成小丁;将菠菜洗净切段,放开水略烫一下;放鸡汤、蛤土蟆油丁、海米、葱姜汁、精盐入锅内烧开,撇净浮沫,放点味精,撒上菠菜即可。
偏方四
补脑行气活血,尤其适用于淤血型患者,当老人跌倒外伤等导致的神经衰弱,这类患者通常伴有舌头紫僵,身体的各种疼痛、头痛等症状。
猪脑1副,川芎4.5克,白芷4.5克。加人开水后,蒸熟,服食。
5神经衰落抑郁症最主要区别是
神经衰弱与抑郁症主要区别为:
神经衰弱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而抑郁症则以情感性精神障碍为主要特征,抑郁症三大症状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明显者有自杀倾向。
由于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易引起误诊。疑有抑郁症时应及时找心理医生咨询或检查,明确诊断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