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呼吸内科 >气管炎

支气管炎吃什么

想要治疗好一种疾病,如果只依靠药物来进行治疗,可能会对我们的身体带来一些副作用,所以想要治疗好疾病还需要平时进行一些食物辅助。特别是支气管炎这种疾病,多吃一些可以治疗支气管炎的食物对病情的恢复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希望患者能够多注意一下平时的饮食。

目录 支气管炎吃什么 气管炎与支气管炎的区别 支气管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自我保健 急性支气管炎的非处方药物

1支气管炎吃什么

  对于支气管炎这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如果我们没有使用正确的治疗方法,可能会对我们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希望大家在平时能够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疾病知识。

  支气管炎食疗吃什么?专家提示,慢性哮喘一般是让人非常痛苦的,患者要忍受长时间的痛苦,不仅痛在身体,心理也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合理的治疗。

  肥肉、海鱼、虾蟹等油腻荤腥食物,有助湿、生痰、动火之弊,吃了易引发哮喘病或使病情加重、因此要作为禁忌类。豆制品较适合老年哮喘病患者食用,如豆浆、豆腐脑、豆腐等,它们所含的大豆蛋白是植物蛋白质,油脂多为不饱合脂肪酸,能帮助老年人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另外豆制品中所含的卵磷脂对修复损坏的细胞组织也有重要的作用。

  支气管炎与机体抗病能力降低、伤风感冒等有关。维生素C能提高人体对传染病及外界有害因素的抵抗力,并能提高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因此多吃含维生素C的食物,对预防感冒和治疗哮喘有重要意义。维生素C多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如柑橘、橙、猕猴桃、西红柿、菠菜、小白菜、青菜等。在烹调中还应尽量避免对维生素C的破坏。维生素A多存在于动物肝脏或蛋黄中,能维持上皮细胞组织的健康,日常中可多摄入一些。像玉米面、甘薯、南瓜和绿叶菜都含有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对控制哮喘也有一定作用。某些具有健脾、补胃、益肺、祛痰、除湿、泄热的食物,如枇杷、柚子、梨、莲子、百合、红枣、核桃、银杏、蜂蜜、山药、杏仁、猪肺、莲藕、萝卜、海带、生姜等,可作为辅助防治食品,经常适量服用。另外,日常可以养生茶疗调养,如古方%甘贝草.茶,中医古方茶疗,基于“药食同源”的理论,补中气,清肺热,利气消痰,对支气管有着较好的调理作用。

  通过文章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用食物治疗支气管炎对病情的恢复是比较重要的,特别是对于一些体质比较脆弱的人群,采用食物治疗不仅不会带来一些副作用,而且治疗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希望支气管炎患者能够尝试一下文章提到的食物治疗方案,相信对你们治疗有所帮助。

2气管炎与支气管炎的区别

  其实在生活当中存在很多的疾病他们的表现症状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很多人会将这些病情都混淆对待,所以说治疗的效果就会下降,因为在治疗这些疾病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区别它们的不同之处,

  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长期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为特征。慢性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作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以上,并能排除心、肺其他疾患而反复发作,部分病人可发展成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主要原因为病毒和细菌的重复感染形成了支气管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当气温骤降、呼吸道小血管痉挛缺血、防御功能下降等利于致病;烟雾粉尘、污染大气等慢性刺激亦可发病;吸烟使支气管痉挛、粘膜变异、纤毛运动降低、粘液分泌增多有利感染;过敏因素也有一定关系。气管和支气管是两个不同的部位,气管通常指的是主呼吸管,而支气管则为主呼吸管下部的分支管,正如大树的躯干部和下面树根的关系类似.

  以上就是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的区别介绍,希望大家通过这些介绍之后,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两种疾病,这样在生活当中就可以做到更加准确的预防和治疗,从而远离这两种疾病给你带来的伤害。

3支气管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学的“咳嗽”、“痰饮”、“哮证”、“喘证”等范畴。中医药方对支气管炎有明显的疗效,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炎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肺燥感寒型

  症状:咳嗽阵作,痰少,形寒,饮食减少,口燥不欲饮,舌苔薄白,脉象小滑。

  治法:散寒清肺,顺气化痰。

  方药:生甘草4.5克,炙麻黄2.4克,杏仁9克,蒸百部9克,苏子9克,炙紫苑12克,炙白前6克,炙款冬6克,海哈壳12克,炙枇杷叶9克。

  用法:水煎服。

  2、风热袭肺型

  症状:咳嗽夜间喘甚,吐黄痰,身体疼痛,纳呆,大便两日未下,舌苔黄腻,脉象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泄热定喘方药:薄荷3克,桔梗3克,前胡3克,杏仁泥3克,白茅根15.6克,紫苑4.7克,生川军3克。

  用法:生川军后下。

  3、痰热雍肺型

  症状:咳嗽不能平卧,烦躁咽痛口渴,咯白痰,舌红,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定喘

  方药:炙麻黄3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桔梗6克,川贝粉3克,黄苓12克,双花25克,桑白皮15克,百部12克,地丁30克,败酱草30克,鱼腥草30克,莱菔子12克,甘草6克。

  用法:川贝粉冲服,余药水煎。

4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自我保健

  慢性支气管炎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晚期炎症加重,症状长年存在,不分季节。疾病进展又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严重影响劳动力和健康。因此,慢性支气管炎应引起人们的重视。此外,小儿由于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机体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侵袭。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应从以下几点出发,做好自我保健。

  1. 加强体育、呼吸和耐寒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2.忌食辛辣、烟酒等刺激性的食物,忌食油腻及黏滞的食物,忌海腥及酸醋腌过的食物,宜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宜多食甘凉润肺的食物,可清补,但不宜峻补。

  3.保持精神愉快。注意观察病情,缓解期也要定时服药,预防急性发作。

  4.急性发作时要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5.不要滥用抗菌药,以防耐药,避免体内菌群失调,病好即止。

  6.长期大量咯痰者蛋白质消耗较多,宜给予商蛋白、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品店,要控制食盐,避免刺激性食品。

  7.鼓励痰多而咯痰不畅的病人咳嗽,护理者轻轻拍其胸部、背部,使痰液移动;多饮开水,以使痰液稀释;雾化吸入可使气管内分泌物湿化,易于咯出。家庭中简易雾化装置可用一保温杯盛满热水,杯口处倒置一漏斗,让热蒸气从漏斗底部小漏管里逸出,病人徐徐吸入,但要注意防止烫伤。

5急性支气管炎的非处方药物

  常用的非处方药物

  一、西药非处方药

  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的药疗,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如有发热、骨节酸痛时,可服用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布洛芬、复方对乙酰氨基酚(Ⅰ)、(Ⅱ)等解热止痛药。若前胸、喉部不适时,可吸入水蒸气或喷雾剂,如乙酰半胱氨酸喷雾剂、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等。尚有咳嗽、吐痰、气喘时,可选用镇咳、祛痰、平喘的药物,如盐酸氯丙那林片、二羟丙茶碱片、硫酸沙丁胺醇片、盐酸氨溴索片、盐酸溴己新片等。(请参阅本刊2007年第5期《咳嗽》一文)。

  二、中成药非处方药

  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学“咳嗽”、“哮喘”、“痰饮”的一类症候。其发病多由于感受风寒、风热、燥热等外邪所致,主要病变在肺。

  (一)风寒犯肺常见于急性支气管炎。主要症状有起病较急、先鼻塞、流涕、头痛、怕冷、发热、骨节酸痛、喉痒、干咳、咯痰不易,继则咯白稀痰,咳嗽剧烈时觉胸痛、无汗。治则疏风散寒、宣肺化痰。常用的非处方中成药有通宣理肺片(口服液)、杏苏止咳糖浆。

  (二)风热犯肺常见于急性支气管炎并发咽炎、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主要症状是咳嗽不爽、咯黄稠或白色黏痰、胸闷气急、发热不怕冷、头痛有汗、口渴咽痛、声音嘶哑,或痰中带血丝,舌淡、舌尖红。治宜发散风热、清肺化痰。常用的非处方中成药有桑菊感冒片、清金止嗽化痰丸、川贝枇杷露、川贝清肺糖浆(川贝清肺露)、止嗽定喘口服液等。

  (三)燥热灼肺常见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主要症状有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或痰黄稠带血丝,咽干鼻燥、声哑、胸胁隐痛、大便干燥、小便黄少。治则清热疏风、润肺降逆。适用的非处方中成药有养阴清肺丸(糖浆)、二母宁嗽丸、枇杷膏、百合固金丸、秋梨润肺膏等。

  (四)痰湿壅肺 常见于单纯性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症状是咳嗽、胸闷、气急似喘、反复发作,天气转冷则症候加重,咳嗽以早晚为重,痰多、白色起泡或胶黏成块,伴见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溏、面色黄。治宜健脾燥湿、化痰理肺。常见的非处方中成药有二陈丸、橘红丸、指迷茯苓丸等。

  (五)寒饮伏肺 常见于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主要症状是长期咳嗽,反复发作,天气转冷则症候加重,痰多、白色起泡、质黏,胸闷气喘、喉中痰鸣,稍事活动气喘明显,夜睡不能平卧,怕冷、喜饮热茶,饮后咳喘可见缓解。治则温肺逐饮,化痰利气。适用的非处方中成药有苏子降气丸、蛤蚧定喘丸等。

  安全用药

  1.用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因为说明书是患者自我药疗的最佳指导与依据。如服药3日症状不缓解,且有胸闷、呼吸困难、痰液呈铁锈色或痰中带血,应去医院就医。

  2.镇咳药主要用于无痰干咳的患者。若咳嗽伴有大量咯痰时,不宜使用镇咳药,如氢溴酸右美沙芬、复方氢溴酸右美沙芬糖浆、磷酸苯丙哌林等,因其不利于痰液的咳出。

  3.凡中枢性镇咳药,如氢溴酸右美沙芬等,对有精神病史的患者、妊娠3个月的妇女应禁用;对驾驶飞机、车、船者及从事高空作业和机械作业者,在工作时间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哮喘病患者以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4.妊娠头3个月妇女、哺乳期妇女、青光眼患者应慎用盐酸氨溴索。

  5.选用非处方中成药时,必须辨证用药,应咨询医师、执业药师、中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