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神经内科

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

成人型,属于轻型脊髓性肌萎缩症,其发病年龄从一岁半至成年。以轻度、对称的肢体近端肌肉无力为表征,下肢较上肢易受侵犯,在跑步、跳跃及上下楼梯时会有轻度不便,肌腱反射减弱,通常此类患者长期存活率高。那么这个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又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或治疗呢?如果你也有这方面的困惑,请继续往下看吧。 

目录 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的诊断方法 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的疾病分类 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的病因 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的心理调护 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的保健措施

1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的诊断方法

  根据脊髓性肌肉萎缩仅累及下运动神经元,四肢呈进行性弛缓性瘫痪,近端重于远端,下肢重于上肢等临床表现,结合颈椎或腰椎影像学未见与临床相一致的表现,以及肌电图、肌肉病理检查等特点,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如有阳性家族史则更支持诊断。基因检测可为确立诊断提供可靠的证据。依据临床特点、发病年龄、预后和遗传方式等再做出分型诊断。

  实验室检查:

  1.血清CPK SMA-Ⅰ型血清CPK 均为正常。Ⅱ型偶见增高,其CPK 同工酶MB常有升高。Ⅲ型CPK 水平常增高,有时可达到正常值10 倍以上,且同工酶变化以MM 为主;一般CPK 常随着肌肉损害的发展而增加,至晚期肌肉严重萎缩时,CPK 水平才开始下降。

  2.基因诊断 对于儿童型SMA,一般可通过PCR 方法扩增SMNt 基因的7、8号外显子并结合单链构象多态分析(SSCP)或应用:DraI、DdeI 作SMNt 基因7、8号外显子酶切图谱分析进行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

  1.CT 肌肉扫描 此有助于SMA 与各型肌营养不良的鉴别。SMA 呈现不完整轮廓的弥散性低密度改变,肌组织反射丧失;而肌营养不良则表现大量低密度损害,全部肌肉均受累。一般假性肥大在SMA 患者中很少见。

  2.电生理检查 EMG 可反映4 种主要类型SMA 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但其异常改变相似,包括纤颤电位和复合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s)的波幅和时限增加以及干扰相减少。在SMA-Ⅲ、Ⅳ型病例中,有时可见神经源性和肌源性电位,混杂存在于同一肌肉。在CPK 水平增高者肌源性MUAPs 可更明显。某些SMA-Ⅲ型病例,肌活检呈神经源性损害,而EMG 却表现肌源性损害,提示EMG 与临床特征可不一致。各型SMA 均见纤颤电位及正锐波,但在SMA-Ⅰ型更明显,见于所有患者,而SMA-Ⅲ型仅见60%。束颤电位在SMA-Ⅰ型约20%阳性,而Ⅲ型则有50%阳性。SMA-Ⅰ型的一个独特表现,即在肢体放松时,可见到5~15 Hz 的MUAPs自发性发放。随意运动时,各型SMA 均见干扰相减少,尤其在SMA-Ⅰ型,仅呈单纯相,这是运动单位丧失的证据。在SMA-Ⅲ、Ⅳ型的较晚期病例,可见到类似于肌源性损害的低波幅多相电位,这与肌活检提示的继发性肌源性改变相符。

  3.病理检查 肌肉活检对确诊SMA 具有重要意义。其病理表现特征是具有失神经和神经再支配现象。各型SMA 亦有不同的肌肉病理特点:

  (1)SMA-Ⅰ型:本型肌肉病理特征是存在着大群分布的圆形萎缩肌纤维,常累及整个肌束;亦见肥大纤维散在分布于萎缩纤维之中。两型肌纤维均可受累,并呈不完全性同型肌群化。

  (2)SMA-Ⅱ型:肌活检病理形态类似SMA-Ⅰ,但大群萎缩肌纤维不那么常见,而同型肌群化现象更为突出。

  (3)SMA-Ⅲ型:本型在肌肉病理上可有多种表现。某些病例仅显示轻微变化,如小群同型肌群化,少量萎缩纤维等,其形态大致正常。多数严重病例,肌活检表现与病期相关。儿童早期以萎缩小纤维为主,可见同型肌群化。病程后期,以同型肌群化为主要特征,合并成群或成束小点状萎缩肌纤维。本型肌纤维肥大改变十分突出,直径可达100~150μm。常合并继发性肌原损害,包括肌纤维撕裂、中央核改变、NADH 染色见虫蚀样及指纹状纤维、少量坏死和再生纤维、巨噬细胞浸润以及间质脂肪结缔组织增生等。

  (4)SMA-Ⅳ型:肌肉病理改变与SMA-Ⅲ型较相似。

  鉴别诊断:

  一般在本病早期或不典型病例,应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

  1.新生儿型重症肌无力 其母均为重症肌无力患者,此与母亲血液中抗Ach受体抗体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有关。一般于出生后即表现吸吮困难、哭声无力、四肢运动减少等症状。多数患儿于2~6 周内症状逐渐好转,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有效。

  2.先天性肌张力不全(Oppenheim 病) 出生后出现肌张力低下,未见肌肉萎缩,肌电图及肌肉活检均无异常。

  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一般在SMA-Ⅱ、Ⅲ型患儿中需注意与Duchenne 型或Becker 型肌营养不良进行鉴别。后者几乎均有假性肥大征象,其血清CPK 极高,特别在病程的早期阶段,EMG 和肌肉活检均呈肌源性损害,故一般鉴别并不困难。SMA-Ⅳ型易与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和多发性肌炎等混淆,但从临床表现、血清酶学、EMG 以及肌肉活检等方面的特点分析,也不难区别。

2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的疾病分类

  Ⅰ型,又称重型、急性型、婴儿型,患者在出生六个月内即出现症状,病患之四肢及躯干因严重肌张力减退而呈现无力症状,颈部控制、吞咽及呼吸困难,哭声无力、肌腱反射消失,一般在两岁前就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Ⅱ型,又称中间型,其症状常出现于出生后六个月至一岁半之间,病患之下肢呈对称性之无力,且以肢体近端较为严重,患者无法自行站立及走路,有时可见舌头及手部颤抖,肌腱反射消失或减弱,但脸部表情正常,患者可依靠物理治疗及呼吸照护存活至成年,孩童期因呼吸道感染而死亡的占很大比例;

  Ⅲ型,又称成人型,属于轻型脊髓性肌萎缩症,其发病年龄从一岁半至成年。以轻度、对称的肢体近端肌肉无力为表征,下肢较上肢易受侵犯,在跑步、跳跃及上下楼梯时会有轻度不便,肌腱反射减弱,通常此类患者长期存活率高。

3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的病因

  SMA是由于人体内被称作为“运动神经元存活1号”基因(SMN1)的缺失或异常(突变)所导致的。对于健全人而言,这一基因可以制造出一种被称为“运动神经元存活”(SMN)的蛋白。若此基因异常的话,人体内的SMN蛋白就会缺失或显著减少,进而导致运动神经元出现严重的问题。运动神经元是位于脊髓内的神经细胞,由它们所延伸出来的神经纤维通向身体各处的肌肉。SMN蛋白对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和健康至关重要,没有这种蛋白,神经细胞就有可能萎缩并最终死亡,从而导致肌肉的无力。随着SMA患儿的生长,他们无力的肌肉很难满足日常活动的需要。这样的肌肉无力还会导致骨骼和脊柱的变形,进而导致呼吸方面的问题和进一步的身体功能丧失。

  依据患者的发病时间及所能达到的最大运动功能指标,SMA被分为Ⅰ、Ⅱ、Ⅲ、Ⅳ4个类型。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SMA患者的病程可能都会有所差异。一般SMA不被视作为一种进行性疾病,但随着肌肉的不断弱化,患者典型的表现就是逐渐丧失(各种身体)功能。这一过程可能是渐进式的,也可能在生长突增阶段或疾病期间更为明显。至于为何不同患者的肌肉弱化和身体功能丧失速度不尽相同,目前仍然难以解释。尽管通常的趋势是随着患者年龄增长,他们的身体功能会逐渐丧失,但研究人员也观察到有的患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经常有数年之久,身体功能会保持稳定。


4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的心理调护

  保持愉快心境,消除悲观、恐惧、忧郁、急躁等不良精神伤害,建立必胜的信心,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情绪,对提高疗效,促进康复至关重要。具体心理调护,可采取以下方法。

  (1)以情制情法:是指医生用言行、事物为手段,激起病者某种情志变化,以达到控制其病态情绪,促进身心康复的方法。如对神情抑郁低沉的痿证患者,喜笑调护法颇为适合。可采取讲故事、说笑话、听相声、看滑稽戏剧表演等,使患者喜笑一番,心境快乐,甚或采取冲喜的方法,举办喜事,给病人带来喜悦的心情,或通过与病人谈心的方法,用关心、体贴或用大量事例,开导病人,让其看到希望之光,转忧为喜,鼓足生活的勇气,从而促使症情早日改善,身体康复。

  (2)文娱怡神法:是指医生指导患者或自行运用传统文娱方式,达到畅怡神情,活动关节、舒筋活血,神形共养为目地的一种方法。如各种游戏、舞蹈、奕棋、钩鱼、书画、玩具以及音乐等,都为文娱怡神的方法。患者可根据其不同的证情和神情,以及各自兴趣爱好,分别选用相应的文娱项目。小儿具有新奇好的心理特点,故宜于选用新奇玩具,同时配合智力游戏活动,如垒积木、开游乐汽车、骑木马、捉小鸡等。

  (3)环境爽神法:是指选择环境优美、风物宜人之处,以陶治性情,爽神养心,促使康复的方法。具体环境可选择幽静的森林、清澈的泉水、壮丽的高山、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宜人的香花,或天然岩洞、人工石窟等。居室宜通风透光、清静宽蔽,色彩布置宜根据心情和病证而定,以爽心悦目为佳。

5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的保健措施

  肌萎缩患者由于肌肉萎缩、肌无力而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褥疮等,加之大多数患者出现延髓麻痹症状,给患者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肌萎缩患者除请医生治疗外,自我调治十分重要。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较强烈的长期或反复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变化,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使肌跳加重,使肌萎缩发展。

  2、合理调配饮食结构。肌萎缩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饮食补充,提供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质,以增强肌力、增长肌肉,早期采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并积极配合药膳,如山药、苡米、莲子心、陈皮、太子参、百合等,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

  中晚期患者,以高蛋白、高营养、富含能量的半流食和流食为主,并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维护患者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3、劳逸结合。忌强行性功能锻炼,因为强行性功能锻炼会因骨骼肌疲劳,而不利于骨骼肌功能的恢复、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4、严格预防感冒、胃肠炎。肌萎缩患者由于自身免疫机能低下,或者存在着某种免疫缺陷,肌萎缩患者一旦感冒,病情加重,病程延长,肌萎无力、肌跳加重,特别是球麻痹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如不及时防治,预后不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5、胃肠炎可导致肠道菌种功能紊乱,尤其病毒性胃肠炎对脊髓前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而使肌萎缩患者肌跳加重、肌力下降、病情反复或加重。肌萎缩患者维持消化功能正常,是康复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