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儿科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几天能好

手足口病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本病在临床上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故通称为手足口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但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炎、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所以常被称作"小儿手足口病"。专家提醒家长,如果在日常发现孩子出现该病的症状时,还需及早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目录 手足口病几天能好 手足口病有效食疗方法有什么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1手足口病几天能好

  一、西医

  1、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

  (1)口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

  (2)呕吐难以进食者给予输液。当口腔因有糜烂吃东西困难时,可以给予易消化的流食,饭后漱口。

  (3)口腔溃疡给予青梅散、金霉素鱼肝油或锡类散外涂,疼痛剧烈涂以利多卡因或苯佐卡因加硼砂甘油,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并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

  (4)皮肤疱疹有继发感染者涂以1%甲紫。

  (5)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等。若伴有发热时,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2、手足口病可能结合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病症,应及时进行治疗。

  (1)并发脑膜炎者按照脑膜炎治疗。

  (2)并发心肌炎者按照心肌炎治疗。

  二、中医

  1、中药方剂

  (1)双花防毒饮

  方剂:金银花10g,野菊花10g,蚤休15g,茯苓10g,甘草3g。

  制法:上药加水300ml,浸泡30分钟,以武火(大火)煎煮沸腾,改用文火(小火)煎煮15分钟,煎成药液150ml。每日1剂,药液分2~3次服,连续服用7~10天。3岁以下婴幼儿可减量服用。

  (2)对急性期出现低热或无发热,流涕咳嗽,咽红疼痛,或纳差恶心,可用银翘散方剂。

  (3)高热持续,口腔、手足、臀部、四肢疱疹分布稠密,可用清瘟败毒饮方剂;对出现高热不退,频咳气急等并发症,可用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方剂。

  (4)治疗口疼牙龈肿:可用板蓝根10克,黄芩、白藓皮各6克,双花3克,竹叶、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5)在疾病康复期,对于口干咽痛的孩子可在沙参麦冬汤方剂里,加生地黄、芦根养阴生津,清热润咽。

2手足口病有效食疗方法有什么

  一、手足口病食疗方:

  1.红萝卜1条,白茅根15g,竹蔗1节,生苡仁15g,每日1剂,煎水代茶。

  2.灯芯草5扎,蝉蜕3g,木棉花1朵,鸡骨草10g,瘦猪肉50g,煲汤饮用。

  3.荷叶粥:鲜荷叶2张,白米50克,将荷叶切碎,煮粥吃。

  以上均为3~6岁儿童1人份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剂量。

  二、手足口病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第一阶段:病初。嘴疼、畏食。饮食要点:以牛奶、豆浆、米汤、蛋花汤等流质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维持基本的营养需要。为了进食时减少嘴疼,食物要不烫、不凉,味道要不咸、不酸。这里介绍一个小窍门用吸管吸食,减少食物与口腔粘膜的接触。

  第二阶段:烧退。嘴疼减轻。饮食以泥糊状食物为主。举例:牛奶香蕉糊。牛奶提供优质蛋白质;香蕉易制成糊状,富含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和果胶,能提供热能、维生素,且润肠通便。

  第 三阶段:恢复期。饮食要多餐。量不需太多,营养要高。如鸡蛋羹中加入少量菜末、碎豆腐、碎蘑菇等。大约十天左右恢复正常饮食。也有说法全素,不动荤腥。完全吃素,把牛奶、鸡蛋等营养品排除在外,营养质量不够,缺少优质蛋白质,而抗体是一种蛋白质,故全素不妥。

  三、手足口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禁食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

  2、治疗期间应注意不吃鱼、虾、蟹。

3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

  随着季节变化,手足口病将进入每年的高发期。新安晚报记者从安徽省卫生厅了解到,为了防止手足口病,今年我省将对重点场所、重点地区加强防控,其中小学、托幼机构将是重中之重。

  据介绍,手足口病是严重威胁儿童身体健康的重点防治传染病之一。2013年我省总发病率较上年有所下降,但部分地区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较往年出现了较大幅度增加,其中阜阳、宿州、滁州、合肥、蚌埠等地发病和重症病例较多,宿州、阜阳、亳州、六安等地死亡病例较多,南方部分地区有发病上升的趋势。

  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疫情以及聚集性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 农村地区散居的0~3岁儿童是重症和发生死亡的重点人群,病例较多,重症和死亡个案较多的市、县是防治的重点地区。

4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便、口和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易感染群:

  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

5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以夏秋季较多。发病初期先有发热、咳嗽、

  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后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现椭圆形或梭形的水泡,疱的周围有红晕,水疱的液体清亮,水疱的长轴与皮纹是一致的。然后水疱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脱屑)。另外指、趾端有散在的比较坚硬的淡红色丘疹或者疱疹。同时,在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齿龈上也有散在的水疱,但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灰白色的小点或灰白色的一层膜,其周围有红晕,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源为疱疹液、咽喉分泌物、粪便污染的手、玩具、食具等。它的潜伏期是3—8日。

  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包括柯萨奇(coxaohie)病毒a组16、5、9、10型,b组2、5型,新肠道病毒71型以及疱疹病毒、腺病毒等。本病全年都可发生,其中6~8月份为发病高峰。

  手足口病起病一般较急,患儿常有发热,体温38℃~40℃,热程多为4~7天,7天以上者少见。病初部分患儿多伴有流涕、咽痛、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病后不久在患儿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出现红色小丘疹,并迅速转为小疱疹,直径2-4mm,如米粒大小,呈圆形、椭圆形,周围有红晕。此种皮疹有时在患儿臀部及肛周也可见到。在临床上本病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故通称为手足口病。口腔疱疹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并很快变成小溃疡,患儿流涎(流口水)吃东西时痛,甚至影响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