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药品 >偏方秘方 >皮肤病偏方

脚气的偏方

足癣是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病,具有传染性。足癣在全世界广为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普遍。在我国,足癣的发病率也相当高。人的足底和趾间没有皮脂腺,从而缺乏抑制皮肤丝状真菌的脂肪酸,生理防御机能较差,而这些部位的皮肤汗腺却很丰富,出汗比较多,加之空气流通性差、局部潮湿温暖,有利于丝状真菌的生长。此外,足底部位皮肤角质层较厚,角质层中的角蛋白是真菌的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真菌的生长。那么脚气的偏方有哪些,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目录 脚气的偏方 引发脚气的病因 脚气的典型症状 脚气饮食禁忌有哪些 脚气的危害

1脚气的偏方

  一、盐姜水除脚臭

  水中放适量盐和数片姜,加热至沸,不烫时洗脚,并搓洗数分钟,不仅除脚臭,脚还感到轻松,可消除疲劳。

  二、白醋治脚气

  脚气病患者,可用棉球浸白醋涂患部,止痒又杀菌,有轻微脱皮,涂一次可半个月不犯,再犯再涂。

  三、花椒盐水治脚气

  花椒10克、盐20克,加入水中稍煮,待温度不致烫脚了,即可泡洗,每晚泡洗20分钟,连续泡洗一周即可痊愈。用过的花椒盐水,第二天经加温,可连续使用。已溃疡感染者慎用。

  四、米醋治脚气

  米醋一斤,将醋倒入盆内,浸泡或浸洗,每日两次,每次约一小时,消炎杀菌,可治脚化,又简单,见效又快,轻者四天根治。

  五、大蒜治脚气

  生大蒜头两只,去皮放入半斤醋内泡3天,再用大蒜头擦患处,每日3次。连用7-10日,有消炎和杀死细菌之特效。

  六、白萝卜去脚臭

  白萝卜半个,切成薄片,放在锅内,然后加适量水,用旺火熬3分钟,再用文火熬5分钟,随后倒入盆中,待降温适度后,反复洗脚,连洗数次即可除去脚臭。

2引发脚气的病因

  “脚气”是非常烦人的一种疾病,它不仅有股味道,还会伴随着一阵奇痒,不容易根治,更容易复发。所以得了“脚气”的人们特别烦恼。小编今天想为大家介绍一下“脚气的病因”,让大家更加了解“脚气”,从而更好地对抗“脚气”。

  致病菌多系毛癣菌属与表皮癣菌种,主要菌种有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玫瑰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因其抵抗力强,不易控制,已成为我国当前足癣的主要致病菌。

  脚气是侵犯表皮、毛发和趾甲的浅部霉菌病,是一种传染性的皮肤病。绝大部分患者是先患脚气再感染到手部和其它部位,脚气患病率高的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几点:

  一是足跖部皮肤没有皮脂腺,缺乏能抑制霉菌的脂肪酸。

  二是足跖部皮肤汗腺较丰富,出汗较多,造成有利于霉菌生长的潮湿环境。

  三是足跖部皮肤角质层较厚,角质层中的角质蛋白为霉菌生长的营养物。

  此外,由于穿着鞋袜,局部环境闷热,脚汗难于透发而潮湿,从而更有利于霉菌的生长繁殖。

  所以“脚气”不会是无缘无故“黏”着你,一定是你脚部的卫生工作或者是因为身体免疫能力而让“脚气”找上了你,所以一定要注意卫生和加强身体免疫,这就是预防“脚气”最有效的方法。

查看详情>>

3脚气的典型症状

  脚气临床表现为脚趾间起水疱、脱皮或皮肤发白湿软,也可出现糜烂或皮肤增厚、粗糙、开裂,并可蔓延至足跖及边缘,剧痒。可伴局部化脓、红肿、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甚至形成小腿丹毒及蜂窝组织炎等继发感染。由于用手抓痒处,常传染至手而发生手癣(鹅掌风)。真菌在指(趾)甲上生长,则成甲癣(灰指甲)。真菌喜爱潮湿温暖的环境,夏季天热多汗,穿胶鞋、尼龙袜者更是为真菌提供了温床;冬季病情多好转,表现为皮肤开裂。有以下几种类型:

  1.水疱型:多发生在夏季,表现为趾间、足缘、足底出现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疏散或成群分布,疱壁较厚,内容清澈,不易破裂,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剧烈瘙痒。

  2.糜烂型:表现为局部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由于走动时不断摩擦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严重者趾缝间、趾腹与足底交界处皮肤均可累及,瘙痒剧烈,多发于第3、4、5趾缝间。常见于多汗者。

  3.鳞屑角化型:症状是足跖、足缘、足跟部皮肤脚趾增厚、粗糙、脱屑,鳞屑成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

4脚气饮食禁忌有哪些

  【南瓜】民间多视之为“发物”。明.李时珍就曾指出:“多食发脚气。”《本草求真》亦云:“凡人素患脚气,于此最属不宜。”清代食医王孟英也说:“脚气痞闷,皆忌之。”

  【鸡蛋】根据清代食医王孟英的经验,脚气患者忌吃鸡蛋。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明确告诫:鸡蛋“多食动风阻气脚气皆不可食。”

  【鸭肉】根据前人经验,患有脚气之人,不宜多吃鸭肉。如清代食医王孟英曾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多食滞气,滑肠,凡为阳虚脾弱痞胀脚气,皆忌之。”《饮食须知》亦云:“鸭肉味甘性寒,滑中发冷气,患脚气之人忌食之。”

  【甜瓜】根据古代医家经验,患有脚气病者应当忌吃甜瓜。如《孙真人食忌》中早有记载:“患脚气病人食甜瓜,其患永不除。”《随息居饮食谱》中也说:“凡虚寒多湿脚气,皆忌食。”

  【荸荠】又称乌芋。性寒,味甘,但患有脚气病人忌食之。如清代名医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指出:“乌芋,盖以味甘性寒,力善下行,是以冷气勿食,食则令人每患脚气。”

  【白酒】俗称烧酒,为一种烈性酒。明.李时珍曾说:“烧酒,纯阳之物,与火同性,过饮不节,杀人顷刻。”同时它还会导致B族维生素的缺乏,也包括维生素B1的缺失。所以,已患有脚气病,即维生素B1缺乏症者,应当戒酒。此外,脚气病患者还应忌吃大蒜、莼菜、蚕蛹、虾子、螃蟹等。

查看详情>>

5脚气的危害

  脚气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脚部皮肤病,但是很多患有脚气的人都不把脚气当病看,感觉脚气的危害并不是很大,就是痒点也没什么,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脚气的危害不只是痒的问题。

  首先,脚气会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患有脚气的人会产生严重的瘙痒,严重时甚至会产生疼痛,虽然轻者不会感到明显不适,但身处游泳池、健身房等公共场所时会产生自卑感。

  其次,脚气具有强大的传染性,势必会影响家人的健康,因此脚气感染的预防不可小视。由于患者重视不够,不仅难以治愈、容易交叉传染,严重的足部真菌感染还与糖尿病、血管性疾病等全身疾病密切相关。脚气是因为脚部的汗腺过于发达,出汗比较多,过多的脚汗导致了细菌和真菌的肆意孳生。虽然这个不是病,但是也很容易引起皮肤感染。主要应对方法是靠自己平时的生活习惯和配合药物来改善,其中喷大脚乐喷剂之类的的效果强一些。

  再次,脚气还会继发其他部位的感染。如果治疗不积极,抓挠后极易引发身体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如手癣、体癣、头癣等。更严重的是,搔痒时的抓挠会导致局部细菌感染,可发展成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及丹毒,可谓后患无穷。

  真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它们生命力很强,不怕冷、不怕光、不怕干燥,即使离开人体几个月甚至几年、十几年也不一定死亡。一项针对“皮肤真菌感染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调查发现,85.4%的患者与其家庭成员感染的致病真菌相同。这个数字有力地证明,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播真菌的可能性极大,尤其是对抵抗力较弱的儿童和老年人有较强的传染性。

疾病百科 | 脚气

挂号科室:皮肤科

温馨提示:
不要用别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不要在澡堂,游泳池旁的污水中行走。

足癣(俗名“香港脚”、脚气),系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即单脚)发生,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到对侧。水疱主要出现在趾腹和趾侧,最常见于三四趾间,足底亦可出现,为深在性小水疱,可逐渐融合成大疱。足癣的皮肤损害有一特点,即边界清楚,可逐渐向外扩展。因病情发展或搔抓,可出现糜烂、渗液,甚或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此证 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所有群体 常见症状:脚臭、湿性脚气、手、足部厚壁水疱、细菌的混合感染、干性脚气、水疱或大疱损害、侵蚀性水疱[详细] 是否医保: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