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药品 >中药

关于中药使用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如今养生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很多人都非常注意养生的生活和节奏,很多人都用中药养生,有病治病,没病强身健体。但是很多所谓的养生都是有误的,一般来说中药副作用较小,但是“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中药服用不当不但不能起到治病的效果,还会变成毒药。那么关于中药使用有哪些常见的误区呢?药材的选择上又有哪些误区呢?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

目录 中药用量用多少适合 关于中药使用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购买中成药要小心六大误区 服中药抗癌千万别入这些误区 煎煮中药用什么样锅最好

1中药用量用多少适合

  剂量,事关中医疗效,然而剂量,又是中医的不传之秘。近年来,当大多数临床中医师还在四平八稳地开着剂量在10-15g间游移的“调理方”时,有这么一群中医师,或名老中医,或民间草根,或大学教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大剂量”。山西李可用200g附子治心衰传为佳话,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仝小林以60g黄连、60g石膏有效降糖,京城名医张炳厚用100g黄芪治疗眼睑下垂,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小儿病同成人药量,屡屡显效……

  这些敢于突破《药典》、不走常规路线的中医人,并非标新立异,而是确确实实的疗效给了他们十足“底气”。当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这种用法日趋普遍,人们不禁思考:相比“药少而精、效专力宏”的经方原旨,现在临床普遍的小剂量、多味药的处方,是否过于平庸和求全?对当今大剂量用药屡起沉疴的现象,我们该怎样理解和看待?

  仅仅把大剂量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吗?还是寻根溯源,回归本意,将教科书的“经方一两折合3g”更改为10g或15g,普遍加大经方剂量?或者从实验角度出发,研究其量效关系,以求科学证据?11月5日,在中医杂志社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管理处主办的“经方药物剂量及现代临床应用研讨会”上,十几位中医临床、中药、文献等领域专家,围绕这一话题,讨论得如火如荼。

  临床中药用量是否要限定

  中医人都知道“用药如用兵”,中药剂量这几两几钱的差异是最有讲究的。然而一项调查发现,某医院的千份处方平均用药18种,剂量都在5g~15g之间,频率最高的是10g,从未出现4g、7g、13g等剂量。

  中国中医科学院余瀛鳌说,从中医文献看,明代以前的方剂用量基本和仲景原方相同,而明清以后的剂量,就基本同现在了。经方剂量后世究竟折算多少,从3g到16g,多种意见始终没有统一。而通行的教材,则采取“古之一两即现之一钱”,三两折合9g的做法,为了方便,临床开方常用10g。

2关于中药使用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误区1、不能用于急救

  古代一 些用于抢救危重病人的良方,如“独参汤”、“参附汤”、“四逆汤”等。现在,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现代医学元素,制成了疗效更好,更迅速的中药制剂。因此,用之得当,中药也能治疗急性病。

  误区2、可以长期服用

  有很多中药,容易产生蓄积中毒等 不良反应,如龙胆泻肝丸,若长期服用可致肾损伤。因此不可过分的服用,要按照一定的剂量,并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服用,否则百害而无一利。

  误区3、任意加大剂量

  虽然中成药对身体一般无危害,但是有的中成药里面含有一定的毒性,若服用时不严格要求剂量,后果不堪设想,即使药品中不含毒性成分,也不可随意服用。如更衣丸,其成分是芦荟和朱砂,适量服用可以镇静促眠,但是若要过量服用容易适得其反。

  误区4、煮沸或用沸水冲服

  生活中有很多人早已养成了把药煮沸后在服用的习惯,其实这样是非常不利的,大多数中成药都需温水送服,沸水不但不利于药效的发挥,而且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中容易也被挥发掉,或是分解变质。

  误区5、苦味中成药加糖

  良药苦口利于病,苦味本身也有治疗的作用,加糖后的中成药不仅会影响药效还危害健康。如某些健胃药,是用来促进消化液分泌的,加糖后会降低它的刺激作用,药物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可与糖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

  药物服用也是有讲究的,得当与不得当也许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带来的后果或许是千差万别的。

3购买中成药要小心六大误区

  1、随意选药

  我们都知道感冒的种类繁多,但是当我们自行购买时,并不能很好的分清自己是什么症状引起的感冒而造成对风寒、风热的不了解因此随意购买,这样会导致药物服用后上火或者是加重脾胃虚寒。因此选择时要注意分症状,辨证选药。

  2、把补益类中成药当营养品

  补益类药物有补阳、补气、补血、补阴之不同,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人群。应用补益药应遵循"虚则补之"的原则,要注意"防止不当补而误补"和避免" 当补而补之不当".补气、补阳药多温燥易助火生热,补血、补阴药易滋腻碍胃。如高血压患者甚至健康人服用过量人参,可能出现"滥用人参综合征";痰湿体质者选用六味地黄丸、阿胶等来滋补身体,则可能出现腹胀等症状。

  3、中成药没有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药品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必然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中成药当然不例外。若使用不当,也会出现一定的毒副作用。另外,有些中成药本身含有毒成分,如大活络丸含草乌,补肾益脑丸、柏子养心丸含朱砂等。这些药物一定要在中医师或中药师的指导下服用。

  4、剂量随意用

  中成药的用量应以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而定。如果不了解药物的成分,尤其是含有毒性成分的中成药,随意加大剂量,不但无法达到治疗目的,反而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5、剂型选择不合理

  中成药剂型十分丰富,每种剂型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临床需合理选择。如丸、片剂吸收慢而作用持久,适用于轻、慢性病患者;冲剂、散剂吸收较快,适用于急性病患者;浸膏剂通常以滋补为主;注射剂因作用快、吸收迅速,适用于重症和急救或不能口服的患者。

  6、疾病复杂时联合用药

  包括中成药与汤药、不同的中成药、中成药与西药等。在联合用药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其成分,避免含"十八反"的中成药联合应用。例如消渴丸是含有西药格列本脲的降糖中成药,若随意与其他降糖西药合用,可能出现血糖过低等严重不良反应。

  对于使用中成药我们存在着这些误区,要避免。首先就是要根据医生的嘱咐采购药物,不能自行购买自己不了解自身身体情况和药物性质的药物,选择中成药要分清性质和治疗范围,禁忌等等。

4服中药抗癌千万别入这些误区

  有毒性的药才能抗肿瘤

  很多人认为只有毒性的中药才能抗肿瘤,所以长期大量服用蜈蚣、斑蝥、马钱子等中药。其实这类药只是抗肿瘤的中药种类之一,还有很多种类中药一样具有抗肿瘤作用,如益气补血类、清热解毒类、软坚散结类等。单靠一味或几味毒性药物往往不足以抑制肿瘤,而且还可能伤害心、肝、肾等脏器的功能,所以必须根据病人的四诊辨证组成方剂,才能最有效地发挥抗肿瘤作用,避免毒副作用。

  夏季不能吃中药

  有人认为夏季吃中药会上火,此种看法有失偏颇。中药有寒、热、温、凉之分,夏季阳气盛,容易上火,不用辛温助阳的中药即可。如果夏季服用些清热泻火、消暑生津的中药,不但不会上火,反而能治疗上火的病症。还有人认为,夏季不适宜服用进补的汤药,但对于阳虚、气虚的患者可以进补,特别是放化疗后的病人气血津液亏虚、阴阳失调,应随时调理。

  中药久煎效果才好

  有人认为中药长时间煎煮效果才好,这是片面的认识。并不是所有的中药都需要久煎,只有一些贝类、矿物质中药需要长时间煎煮,一些滋补的中药煎煮时间可长一些。但像外感药、清热解毒类药和泻下药不能久煎,否则容易减低疗效。

  别人用好的方子拿来照用

  有些人看到别人服用中药后效果很好,就把药方拿来照着抓药,结果自己并没有获得满意效果。这是因为中医诊治病人是根据每个人的四诊进行辨证,开出的方药不仅针对个人,还要根据病情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药方。即使两个人患同的肿瘤,方药也不一定相同,因为每个人表现出的阴阳寒热虚实不同。所以不要使用别人的药方。

  肿瘤病人不能用活血中药

  经常听到有人说活血化淤类药物不能用于肿瘤病人,甚至一些医生也如此说。临床研究证实,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往往伴有血脉淤滞和脏络淤阻证,表现为血浆黏度升高和脏器的肿大、周围组织的压迫等征象。活血化淤法就是针对肿瘤淤血阻络的病理特点采用的治疗方法。现代研究证实,很多肿瘤患者的血循环表现为高凝、高黏的特点,活血药能够降低血液黏度,防止癌栓的形成,因此活血化淤是抗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有出血倾向的病人不宜使用。

5煎煮中药用什么样锅最好

  煎煮中药,选择器皿是很重要的。熬药首选砂锅、瓦罐,接下来是搪瓷器皿、不锈钢锅,最忌讳使用铁锅和铜锅。砂锅、瓦罐的化学性质稳定,受热均匀,传热缓慢,煎药时水分不容易蒸发。

  需要注意的是,砂锅骤然受热或受冷会形成裂纹。因此,刚煎过药的砂锅不要立即用凉水清洗,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凉后再把药垢清洗干净,砂锅上的油渍不能用洗洁精浸泡,以防污水渗入细孔中,可用喝剩的茶叶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热,再用刷子刷洗。

  不锈钢锅传热太快,煎药时要经常搅拌,否则药材黏在锅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锅。凤凰中医提醒大家特别注意的是,千万不能用铁锅和铜锅煎药。因为铁和铜是活泼元素,容易与中药里的多种化学成分发生反应,产生毒副作用。

  另外,熬药不能用热水,应用凉水。还要注意火候,一般用武火(急火)煮开,再用文火(小火)慢熬。遇到有特殊要求的,应该按医嘱煎熬。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您知道煎煮中药用什么锅最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