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肿瘤科

中医说癌症

人们对癌症充满了恐惧的心理,其实癌症并没有那么可怕,对于癌症,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深刻了解癌症有助于我们对抗癌症。癌症是常见的病症,经过临床的研究,中医对于癌症的治疗取得了重大的疗效。那么中医治疗癌症的方法有哪些?下面我们将做具体的介绍。

目录 中医治疗癌症有哪些禁忌 中医治疗癌症的方法有哪些 认识癌症 中医教你正确认识癌症 关于癌症的四大真相 哪些中草药可预防癌症

1中医治疗癌症有哪些禁忌

  一、忌活血药用得太过

  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肿瘤的一种方法,但是必须注意其适应症,如果肿瘤尚未切除,或确有血瘀之象,且患者身体尚实,这时才可用行气通络、活血化瘀之品。如果患者肿瘤已经切除,或已发生多处转移,体质较虚者,则尽量少用活血之品。因长期应用活血之品,可使病体更虚,并有可能激活癌细胞,极易造成血行转移加速或复发。有的因活血太过,还可造成血小板减少,而引起吐血、咳血、尿血、便血等失血倾向。

  二、忌以毒攻毒药量过大

  治疗肿瘤的中药有许多种,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化痰利湿、理气和血等等。以毒攻毒之法,要根据病情、病位、病程及体质的强弱来决定使用何种药物,既辨证又辨病,不可一味地相信只有以毒攻毒才能治病。如果过多过量地应用其大毒的药品,而不采取用其它药佐之,那么后果是严重的。常听说,有的肿瘤患者误服“偏方”和毒性剧烈的中药而导致不应该的死亡。如果已经做完手术,体内肿瘤病灶全部摘除了,就不宜用此法,而应该用清热解毒等疗法较为稳妥。

  三、忌泻下攻伐过猛

  肿瘤是一种全身性消耗疾病。癌细胞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大量消耗着机体内的能量和营养物质,造成体内空虚,同时又带来一系列的营养障碍和代谢紊乱。此时治疗,当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切忌使用泻下药攻伐太过。

  如大量使用泻下药攻伐过猛,则使患者体质更加虚弱,正气大伤,免疫功能和抵抗力急剧下降,尤其是手术后的病人,一旦倒下则很难恢复元气,这无疑会造成“雪上加霜”的结局。

2中医治疗癌症的方法有哪些

  扶正培本:中医学认为,正虚邪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黄帝内经》“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扶正固本是中医治疗肿瘤的亮点,许多研究也证实中药之所以能够抑制肿瘤,主要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来发挥作用。扶正疗法可提升人体正气,调节人体气血阴阳,使五脏六腑功能重回平衡态。补法内容繁多,有补气养血,有补益肝肾,有填精益髓,有补益脾胃等等。准确辨证、合理补益能给肿瘤患者带来益处。辨证施补,除汤药外,还有一些中药制剂也可用于肿瘤患者。现代研究证实,人身皂苷可直接提升人体免疫力,辅助抗癌,常见的有参芪扶正注射液,贞芪扶正颗粒,健脾益肾颗粒等等。

  活血化瘀:血脉瘀阻,瘀血内积日久成癌,是中医认识肿瘤病机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多肿瘤在初诊断时就可见 “血管癌栓形成”,晚期肿瘤常可合并静脉血栓,高凝状态是肿瘤的常见现象,故可见瘀血阻滞的确是肿瘤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活血化瘀法可有效缓解肿瘤症状。另外,肿瘤患者容易合并贫血,贫血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中医活血化瘀法大家唐容川提出“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活血化瘀可改善肿瘤患者的贫血现象。按照“活血化瘀”法则,一批抗肿瘤中药制剂均有一定抗癌作用,比如艾迪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对消化道、妇科肿瘤均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以毒攻毒:病理因素蓄积日久,成为毒邪,有种说法“癌瘤就是毒块”,有效抗肿瘤就得使用有毒性的药物,“以毒攻毒”。大凡有毒药物,药性峻烈,临床医生大多数不敢使用,即便使用也是慎之又慎,也可能影响了临床疗效。以毒攻毒中草药,常见的有“斑蝥”“守宫” “硇砂”“马钱子”“蟾蜍”“砒霜”等,这方面最有说服力的是我国原创新药“亚砷酸”,该药从砒霜中提取,治疗白血病具有很好的疗效。中药毒性药物在抗癌方面,有不可估量的前途;

  清热解毒:有一种说法,炎症是肿瘤的土壤,炎症反复发作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炎症在中医学看来,多数属于热,热结生癌,目前不少抗癌中成药均性寒,属于清热解毒药,合理使用清热解毒药临床上确实可达到控制肿瘤及其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常见清热解毒抗癌中药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莲,苦参,野葡萄根,土茯苓等等;

  软坚散结:肿瘤形态学描述“肿块形成”,古人早就有“结者散之”、“坚者消之”,研究证明,一些软坚散结中药可起到直接抑制肿瘤,降低其侵袭性,预防其转移。软坚散结中药是大多数中医开方时喜欢辨证加减的药物,比如山慈菇,生半夏,夏枯草,海藻,土鳖虫,等等。

3认识癌症 中医教你正确认识癌症

  一、中医对癌症的认识

  1、病机基础

  关于癌症的病因病机,历来说法较多,但多不外乎内虚外邪。痰、瘀、热、毒、虚等因素均与癌症有关,因此癌症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甚至可能在同一时间、同一机体内出现截然相反的病理现象。而厥阴经为两阴交尽之经,具有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特点。中医认为,癌症的临床症状特点正与厥阴病的特征不谋而合,进而认为癌症的病位在厥阴,病机基础在于“阴阳气不相顺接”。

  2、病机转化关键

  专家认为,“癌”不是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人体的一种状态,体现的是人体内部、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在“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基础上,人体正气会逐渐亏耗,而癌毒也会因之而生。但癌毒的产生与正气的亏耗并不是必然出现癌症。

  当人体正气尚能遏制癌毒时,人体就不会出现癌变,若相反,癌变就会发生。因此正气耗散与癌毒扩散趋势的互相转化、互相影响是癌症进展、肿瘤转移的重要原因。

  3、病机的外在表现

  在“癌”这种状态下,人体就会呈现出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如气滞、血瘀、痰凝等,这些病理表现与癌毒一起耗伤正气,使正常的气血转化为“恶气”、“恶血”,最终导致“癌瘤”的出现。

  二、中医治疗癌症的关键点

  1、癌毒的根源

  铲除毒根即消除肿瘤,这是治疗癌症最直接的手段。

  2、人体内环境

  气滞、血瘀、痰凝等为肿瘤发病提供了土壤环境。放疗、化疗之后,癌细胞的生长、扩散速度反而加快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正是由于放疗和化疗虽然在短时间内抑制了癌细胞的生长扩散,却也破坏了人体的内环境,反而更利于癌细胞的生长。

  3、“种子”

  当正气耗散,不能制癌毒时,癌毒会逐渐扩散,在病态的人体内环境的帮助下,把正常的细胞转变为癌细胞,肿瘤就会扩散。这个过程中,正常细胞就充当了癌变的“种子”。

4关于癌症的四大真相

  不得不知:关于癌症的四大真相

  真相一:人人都有癌基因

  从医学上讲,倘若能检查出癌细胞,就可以诊断这个人患癌症了。所以绝对不是人人身体里都有癌细胞,但是,每个人身体里都有原癌基因,它主管细胞分裂、增殖,人的生长需要它。人身体里还有抗癌基因,事实上的作用是抑制原癌基因使它不过分“活跃”。在平常,它们维持着一种平衡。但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原癌基因过分活跃,而抑癌基因却失去活性。归根结底,还是外面有一个致癌因素在作用于它。这个致癌因素主要的,或者说80%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存在于不良的生活行为之中。

  真相二:癌症的易感性可以遗传

  近年来对基因的研究非常深入,甚至把人体结构基因图都解密了。现在已经知道癌症是一个多基因遗传易感性疾病,基因是管理遗传的,科学研究发现不少基因都与癌症有关,但它不是一个必然的因素,即父亲患癌,子女并不一定得癌,那么遗传的究竟是什么呢?实际上,遗传的是对致癌因素的易感性,不是癌。例如父亲是患肺癌去世的,儿子便会对烟雾里的致癌因素易感,因为父亲把它遗传给了儿子,但儿子不抽烟,得肺癌的几率就很低了。

  真相三:半年一次体检比较合适

  癌症的整个进展过程比较短促,癌症是等不及的,除宫颈癌高危人群可以有较长的间隔外,其余癌症的高危对象应每年检查2次。这样能早期发现癌症,争取最佳治疗机会。

  我们不可能使每个健康的人都一年两次去查癌,医学研究知道,得癌的机会并非人人均等的,某一种人是某种癌的高危对象。如抽烟的人是肺癌的高危对象,小伙子抽烟虽厉害,但年轻人得肺癌的几率低,因而我们就让40岁以上抽烟厉害的人每年做两次胸部X线检查。

  真相四:许多“患者”实际上已经被治愈

  其实有不少癌症在治疗后效果绝对是好的,尤其是乳腺癌、宫颈癌、鼻咽癌等。癌症也是病,治好了就好了,治疗癌症讲5年生存率,不少生存5年、10年的患者实际上就是治愈了。我们看见很多癌症患者没治好,术后复发了。本质上,那些没有治好的患者是诊断得太晚了,关键是没有做到早期诊断。应该说,诊断提前一步,复发减少一点,诊断越提前,复发越少,真正做到早期诊断可以不复发,不复发意味着可以治愈。看见有人癌症治疗后又复发了,就得出癌症是不能治愈的结论是错误的。说到底,癌症也只是一种疾病,是可防可治的。从我做起,注重预防,便可远离癌症。

5哪些中草药可预防癌症

  人体主要借助免疫系统来对抗疾病。

  免疫系统有三大功能:一是区别正常细胞和外来入侵物;

  二是有免疫监视能力,防止细胞变异;

  三是系统化排除入侵的病原、抗原。

  促进免疫功能的中草药有:补气药黄芪、人参、党参、刺五加、白术、灵芝、香菇、山药等;补阳药枸杞子、冬虫夏草等;补阴药西洋参、银耳、百合、天门冬、黄精等;清热解毒药牛蒡、芦荟、牛黄、黄连等。

  中药具有抗氧化功能

  中草药对抗氧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研究显示:中草药能通过提高机体内源性SOD活性,清除氧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这可能是中草药抗肿瘤的重要机制之一。其中,作用比较肯定的有以下6类中药:

  1.黄酮类:丹参、甘草、淫羊藿、蒲黄、菟丝子等。

  2.皂类:人参、三七、绞股蓝等。

  3.生物碱类:莲子心、茶叶、马钱子、黄连、苦豆子等。

  4.鞣质类:赤芍等。

  5.多醣类:黄芪、枸杞、肉苁蓉、银耳、猴头菇、黑木耳等。

  6.苯酚类:五味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