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子女教育 >育儿 >幼儿心理

新生儿有哪些常见的心理特点

人的心理活动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是人们逐渐重视的问题。应该说,从新生儿、婴儿期便有心理活动了。譬如,有些2~3个月的孩子很好带,喂奶后情绪愉快地活动一下,又能安静入睡;但有些婴儿整天烦躁哭闹,甚至出现夜啼,持续几个月。这些多与新生儿期的生理与心理活动有关。下面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目录 应对宝宝叛逆心理 新生儿有哪些常见的心理特点 宝宝心理浮躁父母要针对磨练 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 不可触碰宝宝的七大心理雷区

1应对宝宝叛逆心理

  幼儿叛逆期的表现

  人有三个叛逆期,两岁时出现的叛逆行为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称“宝宝叛逆期”;七岁左右,则来到人生第二个叛逆期,称为“儿童叛逆期”;在12-18岁,是人生第三个叛逆期,这是大家最常见熟知的“青春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心理生理发育特点,父母应对的方法也要不同。

  情绪表现

  处于“宝宝叛逆期”的孩子,其心理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做一些夸张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以做对抗性行为为快乐;这个时候的孩子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像个大人,所以什么事情喜欢亲力亲为不喜欢别人帮助他完成。

  这个时候的孩子心理也特别需要尊重,是一平起平坐的尊重,所以他们不喜欢被指挥,被使唤,因此你叫他走东他走西。

  但2岁的孩子也会突然很粘人,害怕失去最亲的人。这个阶段的孩子感情剧烈,又变化无常。他会在两个极端摇摆不定:“要----不要,行----不行”,有的宝宝还很难接受新的事物,没有吃过的食物,没有穿过的衣服等他都不要。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3个叛逆期,2-3岁是孩子经历的第一个叛逆期,随着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一叛逆期正在低龄化。

2新生儿有哪些常见的心理特点

  新生儿是心理现象的发生期。它开始于各种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初生儿半个月左右会出现条件反射。最早的条件反射常由母亲抱他喂奶时的姿势形成,即抱起他时,他就会张嘴吸吮。这种最初的条件反射标志着儿童心理在萌芽,也是机体意识的最原始形态。

  如果从新生儿期开始,有规律地训练他们睡眠─大小便─喂奶三个生活环节;在他睡醒后,先把便,后哺乳,喂奶后稍微活动再入睡。如此循环,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往往可见他醒时自发地手舞足蹈,情绪愉快;再入睡时嘴唇微微翘起出现笑脸。

  新生儿的各种条件反射是逐渐形成的,与五官感觉有关。年轻的妈妈爸爸要想把婴儿养育好,首先必须明了孩子的感觉和知觉是如何发展的。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 新生儿的触觉已很发达,尤以嘴唇、手脚掌、前额和眼睛更为突出。当嘴唇触到物体时,会发生觅食反射。痛觉发展也快,用电刺激第一天的初生儿,他起初可忍受85~90伏特,第4天就再也不能忍受了。3个月婴儿对33℃和31.5℃两种不同的水温也有不同的反应。婴儿期肤觉相当发达,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肤觉的条件反射。如洗澡、洗脸的水温应适宜,动作要轻柔,否则会引起婴儿厌恶,形成消极条件反射。经常接受爱抚的婴儿,表情愉快,反应灵敏,如婴儿啼哭时,母亲轻轻拍拍,就会安静入睡。国外有人报道:婴儿会出现皮肤饥饿症,常需别人抚摸。经常受父母爱抚的婴儿,生长发育也较好;而孤儿院的孩子,身心发育均较差。近年多主张产后母婴同床,尽量多接触婴儿皮肤,既方便哺乳,又可增进母婴感情。

  嗅觉: 新生儿可辨别某种气味,但还不稳定。4个月的孩子可有较好的嗅觉。这可通过面部表情动作和心率是否增快等进行观察。比如给婴儿嗅酸醋时皱眉头,嗅蜂蜜就不会皱眉头。为了促进婴儿嗅觉的发展,开饭时,把婴儿抱在餐桌边,让他闻一闻食物的香味;日常抱他到户外嗅一嗅花果、树木的气味;冬天成人擦面膏时,顺便把手掌给婴儿嗅一嗅,对他说:香啊!香啊!

  味觉: 孩子出生半个月后,喜欢吸吮甜味食物,对苦味食物则常会皱眉或转头拒绝。3个月吃惯母奶的婴儿,有时会不愿吃牛奶。因此,给婴儿添加辅食时,应注意食物气味不宜过浓,太甜太咸都不适宜。

  视觉: 初生几天的婴儿,不会凝视任何物体。两周后开始出现视觉集中。两个月后眼睛会追随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3个月后会跟踪运动着的东西。孩子越长大,视觉集中的时间也越长,看到物体的距离也较远些。比如满月前后的婴儿只能注视1~1.5米远的东西4~5秒钟,3个月的孩子能看4~7米远的东西5~10分钟,到半岁时大多能看远距离物体,在母亲诱导下可看到天上的月亮、飞鸟和路上行人、车辆等。

  婴儿会分辨颜色吗?孩子的辨色能力常在4个月左右开始。但3个月时,有些孩子已对红、绿二色有不同表现;4~8个月时喜看红、橙、黄等温暖颜色,不喜欢看蓝、紫等冷色;3足岁时可区分红、蓝、黄、白、黑等基本色;4岁后常可分辨粉红、淡蓝等混合色。婴幼儿对红色最感兴趣,还有视觉偏爱,如特别喜欢注视母亲的脸和清晰的图像。

  要促进孩子的视觉发展,应从新生儿开始让他们经常看到彩色的玩具或图画。可将玩具挂在婴儿床边附近,并经常移动位置,让卧床的婴儿能习惯向左或右注视,以免发生斜视眼。

  听觉: 初生儿能听到声音吗?有人认为羊水堵塞耳朵,不能听到音响。近年的研究证明,新生儿生下不久便可听到声音,但找不到声源。两个月时听力逐渐发展,3~4个月婴儿闻声可转头,可找到声音来源;有些还能分辨不同的音响,会倾听音乐,对摇篮曲、儿歌表现出安详愉快,听到妈妈的声音格外高兴。听觉对语言有促进发展的作用。辨别声音的能力提高后,为以后学说话准备了条件。故在日常生活中,大人常对婴儿讲话、唱歌,玩一些会动的发出声音的玩具,可促进孩子听力和视力同时发展。

3宝宝心理浮躁父母要针对磨练

  宝宝心理浮躁是什么?

  每个人一天中都会有种种情绪波动,这是人的天性,反而是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一味苛求正面情绪才会加重心理负荷。当心里烦躁的时候,其实是无形放大的烦躁的时间与波动度,而实际上,烦躁与各种情绪一样,都是正常的,也是频繁的,也是短暂的。

  为了改变宝宝的不踏实,不安分的心理,爸爸妈妈们应指导宝宝注意以下问题:教育宝宝从小立长志。

  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爸爸妈妈们只有帮助宝宝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使宝宝明确生活的目的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具有对生活和学习的高度责任感,这对防止宝宝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

  爸爸妈妈们在帮助宝宝树立远大理想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立志要扬长避短。有的宝宝立志经常不考虑自身条件是否可行,而是凭心血来潮,或看到社会上什么挣大钱,就想做什么工作。

  这种立志者多数是要受挫的。爸爸妈妈们应该告诫宝宝,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立目标,才会有成功的希望,千万不要赶时髦。二是立志要专一。俗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爸爸妈妈们要告诉宝宝立志不在于多,而在于“恒”的道理。


4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

  一、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的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赞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5不可触碰宝宝的七大心理雷区

  雷区一:丢面子的“小毛病”

  某些“丢人的毛病”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雷区二:揭穿心理疾患

  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患,幼儿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康复。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雷区三:曾经的伤疤

  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

  雷区四:被罚的“屈辱史”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尊重和保护幼儿的“隐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日常生活中,大人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须经过大脑“过滤”,切莫在信口开河中无意间就“揭”了孩子的“隐私”,使得孩子自尊大失,从而对他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要孩子尊重你,家长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的底线原则,不要轻易触碰他们的小地雷。

  雷区五:身体缺陷是敏感的话题

  如平足、色盲、矮小、过胖、过瘦、眼小、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雷区六:侵犯“私人领地”

  幼儿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独处的小天地,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私人领地”。如果家长经常未经孩子同意在其“领地”里“检查”一番,在孩子看来也是对自己“隐私”的公然侵犯。

  雷区七:孩子自己的“私房钱”

  尽管幼儿并不爱钱,也不懂得理财,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保存的“私房钱”做“结算”,甚至占为己有,孩子也会感到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