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消化内科 >胃肠疾病 >胃肠炎

半夏的炮制方法

半夏,又名地文、守田等,属天南星目。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华北等地区。药用植物,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疖肿作用,兽医用以治锁喉癀。在西藏也有分布,海拔3000m左右。什么是半夏?半夏的炮制方法?一起来看下。

目录 什么是半夏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的选购技巧 半夏有毒吗 半夏的炮制方法

1什么是半夏

  半夏(学名:Pinellia ternata),又名地文、守田等,属天南星目。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华北等地区。药用植物,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疖肿作用,兽医用以治锁喉癀。在西藏也有分布,海拔3000m左右。

  半夏有水生和陆生两种,即所谓的水半夏和旱半夏。旱半夏的药用价值强似水半夏。

  常说的半夏为旱半夏,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因“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而得名。半夏是一味中药,具有良好的祛痰、止呕功效,故医家称之“为燥湿化痰要药”和“降逆止呕要药”。民间也流传着关于它来历的典故和传说。中医认为,半夏对喉痈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因其有小毒,需谨慎食用。

  半夏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要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浙江等地,以四川产量大,质量好。

  半夏块茎圆球形,直径1~2厘米,具须根。叶2~5枚,有时1枚。叶柄长15~20厘米,基部具鞘,鞘内、鞘部以上或叶片基部(叶柄顶头)有直径3~5毫米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发或落地后萌发;幼苗叶片卵状心形至戟形,为全缘单叶,长2~3厘米,宽2~2.5厘米;老株叶片3全裂,裂片绿色,背淡,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两头锐尖,中裂片长3~10厘米,宽1~3厘米;侧裂片稍短;全缘或具不明显的浅波状圆齿,侧脉8~10对,细弱,细脉网状,密集,集合脉2圈。

  花序柄长25~30(~35)厘米,长于叶柄。佛焰苞绿色或绿白色,管部狭圆柱形,长1.5~2厘米;檐部长圆形,绿色,有时边缘青紫色,长4~5厘米,宽1.5厘米,钝或锐尖。肉穗花序:雌花序长2厘米,雄花序长5~7毫米,其中间隔3毫米;附属器绿色变青紫色,长6~10厘米,直立,有时“S”形弯曲。浆果卵圆形,黄绿色,先端渐狭为明显的花柱。花期5~7月,果8月成熟。

2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夏、秋季采挖,晒干入药,炮制品有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半夏曲、竹沥半夏等。味辛,性温,有毒,归肺、脾、胃经,有良好的燥湿化痰和降逆止呕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块茎含有挥发油、少量脂肪、淀粉、烟碱、生物碱等,其水煎液有镇咳、祛痰、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作用,并能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半夏过量可引起中毒,重者可引起呼吸麻痹,故临床上内服常用炮制品,外用生品适量。

  毒作用

  其中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化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可使士的宁对小鼠半数致死量的值升高,对乙酰胆碱也有解毒作用。

  止咳作用

  用洋地黄酊给鸽静脉注射引吐法,证明口服制半夏丸、制半夏或生半夏流浸膏、姜半夏或白矾半夏混悬液、姜半夏或生夏煎剂3克/公斤,每日2--3次,连服2日均有一定的止吐作用,对于阿朴吗啡或硫酸酮所致狗的呕吐,煎剂灌胃也有一定的止吐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生物碱。

  促细胞分裂作用

  半夏蛋白的促细胞分裂作用亦有动物种属专一性,它促使兔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但不促使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裂。

  用于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湿,聚而成痰者为主,为治湿痰的要药,适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症,常与陈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与贝母配伍应用。因其性温,故又可用治寒痰,宜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热痰与风痰,治热痰可与瓜蒌、黄芩等配伍;致风痰,宜与天南星等同用。

  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等症

  半夏功能辛散温通、化痰、燥湿,故可用于痰内阻、胸脘痞闷病症,可配陈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热互结,有可配黄芩、黄连、干姜等同用,可收辛开苦降、散结除痞的功效(如半夏泻心汤)。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蒌、薤白等同用;治结胸症可与瓜蒌、黄连等同用。

  用于瘿瘤瘰历、疮疡肿痛、梅核气等症

  半夏又能化痰散结,可用以治疗痰湿结聚所致的瘿瘤、瘰历痰核、阴疽肿痛,或痰气互结的梅核气等病症。用治瘿瘤瘰历痰核,可与海藻、黄独、贝母等配用。痈疽未溃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调醋外敷,有散结消肿的功效。用治梅核气,可配厚朴、紫苏等同用。

  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呕功效,可用于多种呕吐症候,在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的症状而予以不同的配伍。如治胃寒呕吐,可配合生姜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热呕吐可配合黄连、竹茹等药;治妊娠呕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虚呕吐,可配人参、白蜜同用。

  治疗失眠

  半夏治失眠远胜于酸枣仁和夜交藤合欢花之类。

3半夏的选购技巧

  半夏的块茎呈类球形,有的销偏斜,直径0.8-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中心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的根痕;下端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香而刺喉 。以个大、质坚实、色白、粉性定者为佳。

  为了看得更加仔细,还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半夏的横切面。沙州社仁薄壁细胞会淀粉拉较少,渐次向内含淀粉植渐多,薄杜州沙小散有椭圆形粘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针晶长20-144μm。维管束纵横散列。淀粉粒众多,单粒类圆形、半圆形或钝多角形,直径4-30μm,脐点裂颖状、点状或星状;复粒以2-4粒为多见,偶有至8分粒的。

  半夏的粉末是类白色的。淀粉粒单粒类球形或圆多角形,直径4-30μm,脐点短缝状、点状或星状,大粒层纹陷约可见;复粒由2-8分粒组成。草酸钙针晶随处散在,或成束存在于椭圆形粘液细胞中针晶长20-144μm。螺纹及环纹导管直径10-38μm。

  因炮制方法不同制成的半夏成品也有所不同。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有毒,多外用,以消肿止痛为主。清半夏:白矾浸泡或煮或腌制。消除了辛辣刺喉的副作用,降低了毒性,以燥湿化痰为主。类圆形或肾形厚片,直径6~18mm,表面乳白色,周边黄棕色,中间隐现黄白色筋脉点。气微辣涩。姜半夏:姜矾煮或腌制或蒸制,或姜炒。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形如清半夏,薄片,表面有光泽,透明,片面灰黄色或淡黄色,角质样,质脆。微有辣味,微具姜气。法半夏:石灰制半夏。治寒痰、湿痰为主,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形如生半夏,内外皆呈黄色或淡黄白色,粉性足,质松脆,气微,味淡。竹沥半夏:半夏或法半夏,竹沥拌透阴干。温燥大减,适于胃热呕吐,肺热痰黄稠粘,痰热内闭中风不语。

  总之在选购半夏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斟酌,综合考虑多方面的标准。

4半夏有毒吗

  专家的解释是半夏的确有毒。很多中药都含有一定的毒性,而经过炮制的中药一般上毒性会大大减少。生半夏是一种毒性非常大的药材。只要服上不到1g,就必死无疑。所以向来方剂中半夏一定久煎,而且多用制半夏。还有,医师也一定会吩咐病人煎了汤后万勿口尝药渣。要不然一定死。但是,半夏的毒性在方剂组成上是可以缓解的。重要配伍上,有很著名的一句话:“生姜杀半夏,半夏畏生姜”。简单地说,生姜是可以解除或大量减轻半夏的毒的。所以一般上用上半夏的方剂都会加生姜。就算方中不用生姜,半夏也一定会经过炮制。

  炮制过的半夏有分姜半夏、法半夏和仙半夏等。姜半夏就是用生姜煎汤炮制的半夏,一般没有毒。法半夏则是用炙甘草加工过的半夏,其毒性大大减缓。仙半夏就是法半夏之上品。

  所以现在成药里的半夏一般都很安全。让消费者知道里头含有有毒的半夏只不过是制药厂为自己的利益作保险而已。

  半夏有毒,但不必惊慌,是药三分毒,注意医生的嘱咐,小心谨慎服用,也就可以达到其功效,发挥其药的作用了。且说一物降一物,就像生姜与半夏,只要你用对了药,毒性也可以减轻甚至消除。对于药物的了解,也可以让你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舒适的生活。

5半夏的炮制方法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清水浸泡7~10日,每日换水2~3次,取出备用。

  (1)清半夏将备用半夏置锅内,加入白矾水煮,并不断搅拌,约2~3小时,至切开内无白心时,捞出,晾至六成干,切薄片,干燥即得清半夏。

  (2)姜半夏按每100kg半夏加生姜25kg、白矾12.5kg的比例,取生姜片煎汤,然后加入白矾,再入浸上述备用半夏共煮,至切开内无白心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薄片,干燥即得姜半夏。

  (3)法半夏按每100kg半夏加甘草16kg、生石灰20kg的比例,取甘草煎汤,再将生石灰投入汤中搅拌,略沉淀,取上清液,将上述备用半夏投入其中,浸泡4~5日,至药材变黄,切开内无白心时,捞出,冲洗干净,阴干即得法半夏。

  红娘子和斑蝥将锅烧热,加米于锅内,炒至冒烟时,投入红娘子或斑蝥药材,炒至米呈黄棕色,取出筛去米即可。

  有毒中药材炮制应注意加强劳动保护措施,尽可能避免药材炮制时产生的气味或粉末对人体裸露部分和粘膜造成刺激。口尝中药,一不可过量,二要尝后立即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