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婴幼儿期,小儿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逐渐消失,后天获得性免疫尚未完全建立,容易罹患一些传染性疾病、营养紊乱或其他疾病,使乳牙的正常萌出或正处在钙化期的恒牙受影响,可导致乳牙萌出迟缓、恒牙的牙釉质发育不全等,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应对这写问题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吧。
目录
1小孩换牙时间
通常情况下,6~7岁时下颌的乳中切牙(中门牙)开始摇动、脱落,不久,在此处长出恒中切牙;同时,在第二乳磨牙的后方长出第一磨牙。此后,其他牙也陆续替换。恒牙的单尖牙和双尖牙,也是在同一位置的乳牙脱落后,才能长出来。直到12~13岁,乳牙全部脱落,恒牙替换完毕。再以后,单出恒牙:12~14岁在第一磨牙后面长第二磨牙,18岁以后长第三磨牙。有些人没有第三磨牙也属正常现象。[1]
换牙的顺序和时间大致如下:
牙位 颗数 换牙时间
中切牙 4颗 6 - 7岁
侧切牙 4颗 8 - 9岁
第一双尖牙 4颗 10岁
单尖牙 4颗 11岁
第二双尖牙 4颗 12岁
第一磨牙 4颗 6岁
第二磨牙 4颗 13岁
2小孩换牙期要注意什么
乳牙滞留
乳牙滞留乳牙该掉的时候而不掉,医生称这种现象为乳牙滞留,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治疗。
主要原因:★ 恒牙胚错位 ★ 局部炎症 ★ 恒牙胚缺失
恒牙已萌出而乳牙仍未脱落的滞留牙,应尽早拔除,以免影响恒牙在正常位置上萌出。[1] 超过换牙年龄而乳牙未脱落,恒牙未萌出者,则不要轻易拔掉,若是恒牙先天性缺失,应尽量保持乳牙。
乳牙早失
乳牙早失乳牙在应脱落之前脱落,称为乳牙早失。往往造成两侧邻牙向缺牙空隙倾斜,使缺牙间隙变小,恒牙因间隙不够而错位萌出。应在乳牙缺隙处戴缺隙保持器,防止两侧牙齿倾斜,直至恒牙萌出。[1]
恒牙萌出困难
恒牙萌出困难 恒牙是在牙根发育过程中产生萌出力,使恒牙向龈方移动逐渐萌出,这需要一个过程,上前牙尤为明显。恒牙在超过替牙期仍没有萌出,叫做恒牙迟萌,主要原因:★乳牙早失 ★多生牙 ★牙瘤或囊肿的阻碍 ★恒牙本身发育异常 ★遗传因素
牙齿错位咬合
牙齿错位咬合 换牙期牙齿替换,颌骨发育,逐渐建立咬合关系,有时出现暂时性错位咬合,在牙齿发育过程中,往往会自行调整恢复正常。有的错位咬合不能自行调整,会影响颜面发育,应去医院诊治。[1]
双层牙
双层牙 乳牙还没脱落,恒牙就钻出来,造成牙齿排成前后两排,这并不罕见,这很可能是乳牙根未被完全再吸收造成的。通过口腔X光可确定乳牙和恒牙的相对位置,以诊断乳牙能否自行脱落或需要拔除。
换牙时有点疼 牙齿松动脱落的过程一般不疼,但伴随乳牙开始脱落,“六龄齿”也就长出来了,这可能造成牙龈肿胀,使孩子抱怨牙痛。如果疼痛得比较严重,需要看牙医,看是否需要消炎止痛等。[1]
六龄齿龋坏
六龄齿龋坏 大约6岁左右,在第二乳磨牙的后方,悄悄长出第一恒磨牙,又叫“六龄齿”。它不顶替掉任何乳牙,容易把它误认为乳牙。临床上发现不少孩子六龄齿龋坏,严重的已经发展成牙髓炎或根尖炎。为了预防六龄齿龋坏,应及早对它进行窝沟封闭。
换牙时,牙齿一般都会自然脱落,家长不必担心,如担心乳牙滞留,可在牙齿松动到一定程度时(摇动间隙大于牙齿本身时 从牙齿松动开始约两个星期时)稍微借助外力将其拨除,介时会有小量的出血,可不必担心,本身的机能会自然止血。
3换牙期的保健与护理很重要
换牙时宜多吃耐嚼食品
孩子到六七岁左右,恒牙就开始陆续萌出,替换原有的乳牙。有些孩子恒牙虽已萌出,乳牙却常常不肯“让位”,迫使恒牙不得不从乳牙的内侧长出,形成“双层牙”,造成恒牙排列不整齐。引起乳牙滞留迟脱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孩子进食过于精细,没有充分发挥牙齿的生理性刺激。牙齿的主要功能是咀嚼食物,咀嚼食物能促进乳牙牙根的生长发育以及自然吸收、脱落。因此,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让孩子多吃些耐嚼食物,以保持对乳牙良好的刺激作用,促使乳牙按时脱落。当孩子门牙和后磨牙都已萌出,可给其增加些芹菜、玉米、苹果等食物,使换牙顺利完成,让孩子拥有一口健康整齐的牙齿。
牙齿错位咬合会影响容貌
儿童在换牙期,牙齿在替换,颌骨在发育,随之逐渐建立咬合关系,有时会出现暂时性的错位咬合,在牙齿的发育过程中,往往能自行调整而恢复正常。有的错位咬合,如上唇唇系带位置过低而造成上前牙间隙过大,不能自行调整,会影响颜面发育,应去医院诊治,否则将影响孩子的容貌。
纠正孩子不良习惯
在换牙期,乳牙与恒牙共存,恒牙刚刚萌出,特别是作为“咬合关键”的“六龄牙”,体积大、咬合面窝沟多,容易滞留食物残渣,加之多数儿童刷牙不彻底,常容易发生龋坏。此时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正确地刷牙。在换牙期,乳牙松动即将脱落时,儿童常习惯用舌舔松动的牙,这是一种不良习惯,会影响恒牙的正常萌出,应及时给予纠正。
预防和治疗乳磨牙龋病
换牙期乳磨牙易患龋病,如龋齿引起根尖病,可影响继发恒牙的生长萌出,因此要注意乳磨牙龋病的及时治疗和预防,绝不能有“乳牙迟早要换,坏了也不必治”的错误观念。医生忠告:应当尽量使乳牙保留到恒牙萌出,如乳牙过早缺失,常导致继发性恒牙萌出间隙不足而引起牙列不齐。
4宝宝换牙期宜多吃硬食物
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儿童食物软化倾向严重,过软的食物造成儿童牙齿缺乏锻炼,面部的皮肤肌肉力量变弱,眼球的调节机能减弱,导致视力减弱。另外,长期咀嚼无力,会导致下颚不发达, 牙齿排列不整齐,上下牙齿咬合错位。
牙齿的主要功能是咀嚼食物,咀嚼食物能促进乳牙牙根的生长发育以及牙槽骨的发育。孩子到了六七岁,牙就开始陆续萌出,替换原有的乳牙。有些孩子恒牙虽已萌出,乳牙却常常不肯"让位",迫使恒牙不得不从乳牙的舌侧或唇侧长出,形成“双层牙”,造成恒牙排列不整齐。引起乳牙滞留迟脱的原因之一,是孩子进食过于精细,没有充分给予牙齿生理性刺激。另外,乳牙的严重龋坏(由于精细食物通常含蔗糖量高,及缺乏富含纤维食物的自洁作用) 使乳牙牙根与牙槽骨固连,恒牙不易萌出。
婴儿出生后4个月,牙龈就已发育到一定程度,足以咀嚼半固体甚至固体食物。乳牙出后更应吃些富含纤维、有一定硬度的食物,如水果、胡萝卜、豆类、玉米等,以增加宝宝的咀嚼率,通过咀嚼动作牵动面肌及眼肌运动,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牙床、颌骨与面骨的发育,既健康又美容。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让孩子多吃些海蜇、花生、甘蔗、五香豆等耐嚼食物,以保证对乳牙良好的刺激,促使乳牙按时脱落。当孩子前门牙和后磨牙都已萌出,可给其增加芹菜、玉米、苹果等食物,使换牙顺利完成,让孩子拥有一口健康整齐的牙齿。
一般来说,在孩子到了两岁半,20颗乳牙都萌出后,就可以开始教孩子学刷牙;3岁左右应让孩子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如果孩子还没有掌握含漱技巧,可以暂时不用牙膏,而改用较浓的茶叶水来刷牙,因为茶叶水中也含有防龋作用的氟元素;孩子用的牙刷、牙膏和漱口杯既要符合儿童的特殊要求,又要鲜艳活泼、方便耐用,以引起孩子刷牙的兴趣;如果孩子开始时不易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一般可先学拉锯式的横刷,数月后逐渐过渡到上下旋转式的竖刷;父母自己应养成良好的护牙习惯,用言传身教去带动孩子:比如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每晚睡前5分钟,与孩子一起刷牙,然后不再吃零食等等。
5怎么度过换牙期方法
1、积极治疗乳牙龋病。如果乳牙龋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龋病发展,引起根尖病,便可影响恒牙的萌出。
2、避免乳牙过早缺失。引起乳牙过早缺失的原因有:龋病、外伤等。乳牙如果提前脱落,就会使得两侧邻牙向空隙缺牙方向倾斜,使得缺牙处的空隙变小。当恒牙萌出时,会由于空隙变小而出现错位(或前或后)萌出。因此,乳牙过早缺失,可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必要时使用保持器,以保持牙齿萌出间隙,保障恒牙的正常生长。
3、当牙出现松动时,应该去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千万不要自己使劲强拽,以免造成牙的损伤。
4、有的乳牙脱落会流少量的血,不必担心,属正常现象。在饮食上不宜吃过热食品,可吃些凉的食物,也可用凉毛巾敷在牙侧面部,以减少出血。当然,若出血较多,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5、饮食的合理搭配。对于已有乳牙脱落的孩子,咀嚼食物可能有些困难,可以给他们多吃一些易咀嚼、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鸡蛋汤,蔬菜汁等,或用打碎机将水果打烂饮用。总之要合理饮食,均衡搭配,以满足生长发育需要。
6、正确、认真的刷牙。换牙期乳、恒牙共存,口腔清洁卫生十分重要,要给孩子选用儿童牙刷(软毛)和牙膏,督促孩子餐后漱口,早晚要认真刷牙,清除“死角”,并将正确的刷牙方法告诉孩子。
7、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些孩子常用舌头舔松动的牙齿或新萌出的恒牙,家长要及时给予提醒和纠正,否则会影响恒牙的正常萌出或上下牙齿咬和不良等。
8、及时补钙。牙齿的生长需要较多的钙,可以从食物中摄取含有钙质的食品,如:虾米皮、海带、紫菜、酥鱼等,动物骨头汤含钙也很丰富。还可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因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C能促进钙的吸收。
9、谨慎用药。一些药物可以沉着在牙齿上,使恒牙变色,如:四环素类药物,应禁止服用。
10、合理安排运动。在室外运动,多接受阳光照射,可促进维生素D3的合成,从而增加钙从小肠的吸收。但须提醒家长注意的是:由于换牙期牙根尚未发育完全,如果在外运动出现摔伤、跌倒等意外而使颌面部受到损伤,很容易伤及牙齿,从而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