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睡眠障碍是以有效睡眠时间短,睡眠质量降低为主。足够的睡眠和良好的睡眠习惯对儿童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生理需要睡眠时间与年龄因素密切相关,但睡眠时间长短和深浅,可有体差异。婴儿及儿童可有多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睡眠不安、梦魇、夜惊、梦行症等。
目录
1儿童睡眠障碍病因
1、身体因素:
(1)儿童患扁桃体炎的次数:小儿多次患扁桃体炎,会造成扁桃体的慢性增生和肥大,部分堵塞呼吸道,睡眠时口咽部肌肉松弛,又进一步加重了呼吸道阻塞,二者共同作用使呼吸时气流不畅;
(2)夜间喘息发作的次数,小儿夜间多次喘息发作,常提示有喘息性疾病的存在;
(3)研究结果提示一种与大脑皮层发育延迟有关的发育性疾病,由于大脑发育延迟而扰乱了正常的睡眠节律,因而出现夜枰梦多睡惊等症状。虽然对大脑发育延迟无根本解决方法,但对引起它发病的危险因素如心理因抚育不当等,则值得注意。
2、外界因素:
影响儿童睡眠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
(1)父母有睡眠障碍史(如打鼾、梦呓、夜间磨牙)。
(2)根据调查,处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如父母经常争吵、闹矛盾或离异家庭中,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偏高;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如父母教育子女简单粗暴,严厉约束;父母之间教育方式不一致其中一方过分袒护等都会使孩子精神焦虑、内心矛盾、无所适从,最终心理失衡,成为儿童睡眠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
2儿童睡眠障碍的预防
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身体和大脑的发育。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睡眠卫生(包括睡觉时不要开着灯,室内空气流通,睡姿正确,睡前不要吃过多的东西,等等),能够促进大脑正常发育并得到充分休息。
帮孩子放宽心。排除了生理和身体上的因素,父母们就要尽量避免那些可能引发夜惊症的事情发生,从客观上解除孩子心里的压力。同时,以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他们解除焦虑、放松身心,培养他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在上床后,家人亲切地陪孩子说说话,或共同听一段轻松的音乐,也往往能让孩子心情愉快地入睡,这是避免夜惊的好方法。
白天适度增加孩子的运动量,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促进脑神经递质的平衡。而且孩子白天的活动多了、累了,晚上也容易睡得深,提高睡眠质量。
对有睡眠障碍相关症状的儿童,还应注意调整睡眠姿势和枕头高低,以保持良好睡眠姿势(侧卧位)和枕头的适宜高度(10厘米左右)。
白天常打瞌睡的儿童,夜间睡眠时间会缩短,这是由于紊乱而片段化的睡眠反复觉醒而打断睡眠,易引起夜间睡眠不安、睡眠时间不足,所以,对白天经常打瞌睡的儿童要寻找原因,采取对策加以纠正。
3儿童睡眠障碍有哪些症状
国内外医学专家均指出,儿童睡眠障碍是由睡眠时间不足及一系列相关症状构成,相关症状包括打呼噜,喉头哽咽,呼吸暂停,睡眠不安,张口呼吸,多汗,肢体抽动,磨牙,梦话,梦游,遗尿等,睡眠障碍的形式:
(1)睡眠不安和入睡困难:
多见于婴幼儿,睡眠时经常翻动,肢体跳动,反复摇头,无故哭闹,磨牙,讲梦话等,有的不愿上床睡,要抱着走动,或是迟迟不能入睡,浅睡或早醒。
(2)夜惊:
常见于2~5岁儿童,一般在入睡后半小时左右发作,表现为突然惊叫,哭闹,惊恐表情,手足乱动,呼吸急促,心跳增快,出汗,瞳孔散大,发作时脑电图出现觉醒的a节律,每次夜惊发作可持续l~10分钟,发作后再入睡,醒后完全遗忘,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夜惊可自行消失。
(3)梦行症:
较为常见,往往伴有夜间遗尿,部分患儿有家族遗传史,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在入睡后1/2~2小时熟睡中突然坐起或下床活动,意识朦胧不清,东抚西摸,徘徊走路或做些游戏的动作,此时不易唤醒,大约数分钟或半小时后又可安静入睡,事后完全遗忘。
4儿童睡眠障碍怎样治疗
对于反复出现睡眠障碍的儿童,睡前可服适量安定或硝基安定,见效可连续治疗1~2周,如睡眠正常后可逐渐停药。
学龄儿童可用服小量阿米替林治疗,睡前服12.5~25mg,每晚1次。阿米替林为临床最常用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其药理作用是阻断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在神经末梢的再摄取,从而使突触间隙的递质浓度增高,促使突触传递功能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在药物治疗方面,苯海拉明作为一种温和镇静剂必要时可用于夜惊儿童;单胺氧化酶抑制剂、α1肾上腺素能受体中枢兴奋药治疗发作性睡病;抗抑郁药治疗梦行症;褪黑素治疗失眠症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5儿童睡眠障碍怎么护理
儿童睡眠障碍护理
白天适度增加孩子的运动量,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促进脑神经递质的平衡。而且孩子白天的活动多了、累了,晚上也容易睡得深,提高睡眠质量。白天常打瞌睡的儿童,夜间睡眠时间会缩短,这是由于紊乱而片段化的睡眠反复觉醒而打断睡眠,易引起夜间睡眠不安、睡眠时间不足,所以,对白天经常打瞌睡的儿童要寻找原因,采取对策加以纠正。
饮食保健
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
宜吃食物
1、宜吃含矿物质丰富的食物; 2、宜吃含卵磷脂丰富的食物; 3、宜吃碱性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2、忌吃不易消化的食物; 3、忌吃兴奋性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