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神经内科 >帕金森病

早期的帕金森病有什么样的症状

帕金森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变性病。帕金森病的确切病因目前还不是非常清楚,主要与年龄老化、遗传、环境因素有关。帕金森病主要以肢体震颤、动作迟缓、肌肉强直、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表现,也常见嗅觉减退、便秘、说梦话、梦中大喊大叫、拳打脚踢等非运动症状,出现以上症状需要及时引起注意。帕金森是怎么回事?早期的帕金森病有什么样的症状?一起来看下。

目录 帕金森是怎么回事 早期的帕金森病有什么样的症状 帕金森要做哪些检查 如何避免患上帕金森 帕金森病患者用药指南

1帕金森是怎么回事

  特发性帕金森病(idiopathic Parkinson’s disease)病因迄今未明。某些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伴Parkinson病症状,以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变性为主,尚有其他临床特点,故可称之为症状性Parkinson病,如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纹状体黑质变性(SND)、Shy-Drager综合征(SDS)及橄榄脑桥小脑萎缩(OPCA)等。还有一些疾病或因素可以产生类似PD临床症状,其病因为感染、药物(多巴胺受体阻滞药等)、毒物(MPTP、一氧化碳、锰等)、血管性(多发性脑梗死)及脑外伤等所致,临床上称为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s syndrome,Palkinsonism)。

  迄今为止,PD的病因仍不清楚。目前的研究倾向于与年龄老化、遗传易感性和环境毒素的接触等综合因素有关。

  1)年龄老化:帕金森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以前发病少见,提示老龄与发病有关。研究发现,自30岁以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酪氨酸氧化酶和多巴脱羧酶活力,纹状体多巴胺递质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然而,仅少数老年人患此病,说明生理性多巴胺能神经元蜕变不足以致病,年龄老化只是本病发病的促发因素。

  2)环境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所以人们怀疑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损伤了大脑的神经元。

  3)遗传易患性。近年在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中曾发现a共同核素基因的Al&alpha-53THr突变。但以后多次未被证实。

  4)家族遗传性:医学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帕金森病似乎有家族聚集的倾向,有帕金森病患者的家族其亲属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一些。

  目前普遍认为,帕金森并非单一因素,多种因素可能参于其中。遗传因素可使患病易感性增加,只有与环境因素及衰老的相互作用下,通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衰竭、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细胞凋亡、免疫异常等机制才导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变性丢失而发病。

2早期的帕金森病有什么样的症状

  一、症状:

  帕金森病通常发病于40~70岁,60岁后发病率增高,30多岁前发病少见,在一组380例PD患者中仅4例;男性略多。起病隐袭,发展缓慢,主要表现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和运动迟缓等,症状出现孰先孰后因人而异。首发症状震颤最多(60%~70%),其次为步行障碍(12%)、肌强直(10%)和运动迟缓(10%)。症状常自一侧上肢开始,逐渐波及同侧下肢、对侧上肢及下肢,呈N字型进展(65%~70%);25%~30%的病例可自一侧下肢开始,两侧下肢同时开始极少见,不少病例疾病晚期症状仍存在左右差异。

  但不论如何治疗,慢性进展性病程、数年后多数患者需要帮助是其固有的临床特点。根据PD的典型表现及对多巴药物的正性反应,一般可以做出明确的诊断。但是,对于某些亚临床症状或非典型病例在早期确难以认识,而早期确诊、早期治疗对后期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这也是目前临床学界研究的重点。对于大部分患者和临床医师来说,很难肯定和判定PD的发病日期、首发症状,以及确定动作缓慢、震颤症状出现的时间。据国内李大年等的报告,推测PD的临床前期症状可能有3~5年之久,为此,可将PD症状分为临床前期症状和临床期症状两个阶段。

  1.临床前期症状

  最早提出临床前期症状仅见于Fletcher(1973)等人的报告,但他们提出的这些症状至今尚未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症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事实上早在Parkinson《震颤麻痹》一书中就描述部分PD病例在其运动症状出现之前可出现风湿样疼痛,同年Charcot也对2例PD患者作了同样的描述。直到20世纪70年代,Fletcher和Snider等人才对PD的临床前期症状及感觉障碍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到20世纪80年代,William等人结合电生理学对感觉障碍进行了分类,他报告的感觉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肢关节处无缘由的麻木、刺痛、蚁行感和烧灼感,以腕、踝处为主,开始多为间歇性或游走性,后期表现为固定性。常规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客观感觉异常,电生理检查可见部分病例的体感诱发电位(SEP),特别是下肢的潜伏期和传导时间延长。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对150例患者作了回顾性调查,结果是全部患者不同程度的在PD临床症状出现前体验过患肢感觉异常,而且这种异常可一直持续下去,但与运动障碍不成平行关系。电生理检查主要是体感、皮质诱发电位有皮质延搁(centre delay)和传导延迟及潜伏期延长。

  除主观感觉异常外,约1/2患者在早期曾体验过患肢难以描述的酸、胀、麻木或疼痛等不适感,而且这种不适感多在劳累后的休息时发生或明显,经敲、捶打后可缓解,酷像不宁腿综合征的表现。另则,部分患者的患肢易出现疲劳感,特别是上肢的腕关节、肩关节,下肢的踝关节和膝关节,当劳累后这些部位可出现难以发现的轻微震颤。对这些症状开始时服用一般镇痛药可有效,数月后则无作用。此时服用多巴药物后可出现明显疗效。

  2.临床期症状

  首发症状存在着明显个体差异,有报告统计主观感觉异常为85%、震颤为70.5%、肌僵直或动作缓慢为19.7%、失灵巧和(或)写字障碍为12.6%、步态障碍为11.5%、肌痛痉挛和疼痛为8.2%、精神障碍如抑郁和焦虑紧张等为4.4%、语言障碍为3.8%、全身乏力或肌无力为2.7%、流口水和面具脸各为1.6%。

  常为PD首发症状,少数患者尤其70岁以上发病者可不出现震颤。其机制是受累肌群与拮抗肌群规律性、交替性不协调活动所致。早期常表现在肢体远端,始于一侧,以上肢的手部震颤为多见,部分患者始于下肢的膝部。当伴有旋转的成分参与时,可出现拇指、示指搓丸样震颤。震颤频率一般在4~8Hz,静止时出现,大力动作时停止,紧张时加剧,睡眠时消失。经数年后累及到同侧上下肢或对侧,严重者可出现头部、下颌、口唇、舌、咽喉部以及四肢震颤。令患者活动一侧肢体如握拳或松拳,可引起另侧肢体出现震颤,该试验有助于发现早期轻微震颤。后期除静止性震颤外,部分患者可合并动作性或姿势性震颤。

  肌强直是PD的主要症状之一,主要是由于主动肌和拮抗肌均衡性张力增高所致。如果在被动运动中始终存在,则被称之为铅管样强直或张力,若同时伴有震颤时,被动运动时可感到有齿轮样感觉,则称之为齿轮样强直或张力。肌强直最早发生在患侧的腕、踝,特别是患者劳累后,轻缓的被动运动腕、踝关节时可感到齿轮样肌张力增高。由于肌张力的增高,可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异常症状,如瞬目、咀嚼、吞咽、行走等动作减少。

  以下临床试验有助于发现轻微肌强直:

  ①令患者运动对侧肢体,被检肢体肌强直可更明显;

  ②头坠落试验(head dropping test):患者仰卧位,快速撤离头下枕头时头常缓慢落下,而非迅速落下;

  ③令患者把双肘置于桌上,使前臂与桌面成垂直位,两臂及腕部肌肉尽量放松,正常人此时腕关节与前臂约成90度屈曲,PD患者腕关节或多或少保持伸直,俨若竖立的路标,称为“路标现象。老年患者肌强直引起关节疼痛,是肌张力增高使关节血供受阻所致。

  表现随意动作减少,包括始动困难和运动迟缓,因肌张力增高、姿势反射障碍出现一系列特征性运动障碍症状,如起床、翻身、步行和变换方向时运动迟缓,面部表情肌活动减少,常双眼凝视,瞬目减少,呈面具脸(maskedface),手指精细动作如扣纽扣、系鞋带等困难,书写时字愈写愈小,为写字过小征(micrographia)等。

  PD患者的运动缓慢或不能是致残的主要原因。过去认为PD的运动不能是由于肌强直所致,事实上两者并无因果关系。现已初步证明,PD的运动减少和不能是一个很复杂的症状,它主要和皮质下锥体外系的驱动装置功能或锥体外系下行运动激活装置障碍有关。因为对运动不能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肌强直症状明显改善,但其运动频度并非像服用多巴药物后成一致性改善。

  姿势反射障碍是带给PD患者生活困难的主要症状,它仅次于运动减少或运动不能。患者四肢、躯干和颈部肌强直呈特殊屈曲体姿,头部前倾,躯干俯屈,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前臂内收,指间关节伸直,拇指对掌;下肢髋关节与膝关节均略呈弯曲,早期下肢拖曳,逐渐变为小步态,起步困难,起步后前冲,愈走愈快,不能及时停步或转弯,称之为慌张步态(festination),行走时上肢摆动减少或消失;转弯时因躯干僵硬,躯干与头部联带小步转弯,与姿势平衡障碍导致重心不稳有关。患者害怕跌倒,遇小障碍物也要停步不前。随疾病进展姿势障碍加重,晚期自坐位、卧位起立困难。目前对PD患者这种固有的姿势反射障碍的机制尚无明确解释,有人认为该症状主要与苍白球经丘脑至皮质的传出环路损害有关。

  ①反复轻敲患者眉弓上缘可诱发眨眼不止(Myerson征),正常人反应不持续;可有眼睑阵挛(闭合眼睑轻度颤动)或眼睑痉挛(眼睑不自主闭合)。

  ②口、咽、腭肌运动障碍,使讲话缓慢,语音低沉单调,流涎等,严重时四、PD的分类:

  (1)原发性(特发性帕金森病,即震颤麻痹):

  ①按病程分型:

  A.良性型:病程较长,平均可达12年运动症状波动和精神症状出现较迟。

  B.恶性型:病程较短,平均可达4年。运动症状波动和精神症状出现较早。

  ②按症状分型:

  A.震颤型。

  B.少动和强直型。

  C.震颤少动和强直型伴痴呆型。

  D.震颤少动和强直型不伴痴呆型。

  ③按遗传分型:

  A.家族性帕金森病。

  B.少年型帕金森病。

  (2)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症状性帕金森综合征):

  ①感染性(包括慢性病毒感染)脑炎后帕金森综合征(嗜睡性脑炎、其他脑炎等)。

  ②中毒性(一氧化碳、锰、二硫化碳、氢化物、甲醇等)。

  ③药物性(抗精神病药物如吩噻嗪类、丁酰苯类、萝芙木生物碱及α-甲基多巴等)。

  ④脑血管病变。

  ⑤脑肿瘤(特别是脑部中线肿瘤)。

  ⑥脑外伤。

  ⑦中脑空洞。

  ⑧代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基底节钙化、慢性肝脑变性等)。

  (3)症状性帕金森综合征(异质性系统变性):

  ①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②纹状体黑质变性。

  ③皮质齿状核黑质变性。

  ④橄榄脑桥小脑萎缩。

  ⑤Shy-Drager位置性低血压综合征。

  ⑥痴呆[关岛帕金森-痴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综合征,Jacob-Creutfeldt病(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Alzheimer及Pick病,正常颅压脑积水]。

  ⑦遗传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Hallerrorden-Spatz病、Huntington病、脊髓小脑黑质变性等)。

3帕金森要做哪些检查

  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隐匿起病,缓慢进展,坚持严格的定义,诊断错误很少发生。

  ①中老年发病,慢性进行性病程;

  ②四项主征(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障碍)中至少具备两项,前两项至少具备其中之一;症状不对称;

  ③左旋多巴治疗有效;

  ④患者无眼外肌麻痹、小脑体征、直立性低血压、锥体束损害和肌萎缩等。PD临床诊断与死后病理证实符合率为75%~80%。在早期的患者,诊断有时比较困难。凡是中年以后出现原因不明、逐渐出现的动作缓慢、表情淡漠、肌张力增高及行走时上肢的前后摆动减少或消失者,则需考虑本病的可能。

  近期,国际运动障碍协会(MDS)公布了修订版的最新诊断标准。

  诊断的首要核心标准是明确帕金森综合征,一旦明确诊断为帕金森综合征,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诊断:

  1. 不符合绝对排除标准

  出现下列任何一项即可排除 PD 诊断:

  (1)明确的小脑异常,比如小脑性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或者小脑性眼动异常(持续凝视诱发的眼震、巨大的方波急跳、超节律扫视)

  (2)向下的垂直性核上性凝视麻痹,或者选择性的向下的垂直性扫视减慢

  (3)在发病的前 5 年内,诊断为很可能的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或原发性进行性失语(根据 2011 年发表的共识标准)

  (4)发病超过 3 年仍局限在下肢的帕金森综合征的表现

  (5)采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或多巴胺耗竭剂治疗,且剂量和时间过程与药物诱导的帕金森综合征一致

  (6)尽管病情至少为中等严重程度,但对高剂量的左旋多巴治疗缺乏可观察到的治疗应答

  (7)明确的皮层性的感觉丧失(如在主要感觉器官完整的情况下出现皮肤书写觉和实体辨别觉损害),明确的肢体观念运动性失用或者进行性失语

  (8)突触前多巴胺能系统功能神经影像学检查正常

  (9)明确记录的可导致帕金森综合征或疑似与患者症状相关的其他疾病,或者基于整体诊断学评估,专业评估医生感觉可能为其他综合征,而不是 PD

  2. 至少两条支持性标准,且没有警示征象。

  支持性标准

  (1)对多巴胺能药物治疗具有明确且显著的有效应答。

  (2)出现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

  (3)临床体格检查记录的单个肢体静止性震颤(既往或本次检查)。

  (4)存在嗅觉丧失或心脏 MIBG 闪烁显像法显示存在心脏去交感神经支配。

  警示征象

  (1)在发病 5 年内出现快速进展的步态障碍,且需要规律使用轮椅。

  (2)发病 5 年或 5 年以上,运动症状或体征完全没有进展;除非这种稳定是与治疗相关的。

  (3)早期出现的球部功能障碍:发病 5 年内出现的严重的发音困难或构音障碍(大部分时候言语难以理解)或严重的吞咽困难(需要进食较软的食物,或鼻胃管、胃造瘘进食)。

  (4)吸气性呼吸功能障碍:出现白天或夜间吸气性喘鸣或者频繁的吸气性叹息。

  (5)在发病 5 年内出现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辅助检查

  1).生化检测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可检出脑脊液HVA含量减少。

  2).基因检测

  采用DNA印迹技术(southern blot)、PCR、DNA序列分析等可能发现基因突变。

  3).功能影像学检测采用PET或SPECT用特定的放射性核素检测,疾病早期可显示脑内DAT功能显著降低,D2型DA受体(D2R)活性在早期超敏,后期低敏,DA递质合成减少;对PD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监测病情进展有一定价值。

  4).脑电图

  部分患者脑电图见有异常,多呈弥散性波活动的广泛性轻至中度异常。

  5).脑CT

  颅脑CT除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外,无其他特征性改变。

  6).脑脊液检查

  在少数患者中可有轻微蛋白升高。

  鉴别诊断

  (1)生理性震颤

  是身体某一部分具有大幅度的震颤,是8~12 Hz的频率,是肢体或躯体在保持某种姿势或活动时出现的震颤,震颤不随活动加剧而加重。

  (2)特发性震颤

  易与以震颤首发症状的帕金森病混淆。

  (3)帕金森综合征

  是一组在病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临床诊断和药物疗效治疗等方面既有许多不同之处,又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临床综合征群。也是一组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其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与帕金森病颇为相似的疾病。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帕金森病、继发性帕金森病(感染、外伤、药物)、遗传变性性帕金森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Lewy小体病、肝豆状核变性)、多系统变性(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多系统萎缩、皮质基底神经节变性)。这些疾病与帕金森病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以下给出几种帕金森综合征与原发性帕金森病的鉴别。

  1)纹状体黑质变性(SND):是累及中枢神经多个系统的神经变性疾病,以黑质为重,并累及豆状核、尾状核、下丘脑等多个部位。其临床分为单纯型和混合型,单纯型以帕金森综合征为唯一表现,表现为运动不能和肌强直;混合型在单纯型基础上出现: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性功能障碍、排尿困难、直立性低血压;②小脑功能障碍。包括肢体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步态、眼球震颤;③其他症状,包括锥体束征、腱反射增高,构音障碍。辅助检查中。头颅MRI的T2加权像上可显示SND病人双侧壳核低信号,黑质致密带宽度变窄。PET检查可发现SND病人尾状核18F-多巴的摄取只有正常组的56%,而原发性帕金森病对18F-多巴的摄取相对保持完好;SND病人纹状体局部葡萄糖代谢降低,原发性帕盒森病人纹状体的葡萄糟代谢正常;SND时大脑皮质尤其是额叶皮质葡萄糖代谢降低,有一定诊断价值。与原发性帕金森病鉴别时,混合型SND可凭借自主神经和小脑症状与之鉴别,单纯型SND与原发性帕金森病易发生混淆,鉴别两者的主要依据是SND对左旋多巴治疗无效或疗效甚微。SND病人无明显静止性震颤,病程进展快,病程短,多数病人在症状出现后5~6年死亡。

  2)进行性核上型麻痹(PSP):是神经变性疾病。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为姿势不稳.最初表现为步态障碍,常伴有反复摔倒,多数向后跌倒;另一常见症状为构音障碍,为言语不清,吐字困难;有些病人有动作徐缓,初期为精细动作困难。以后逐渐累及其他动作,如翻身、起立等。体格检查有特征性的核上型凝视麻痹,多数出现于病后1-2年,核上型凝视麻痹早期表现为两眼意志性及追随性下视麻痹,上视受限,井逐渐进展成完全性垂直性麻痹,随着病情进一步进展,两眼侧视逐新变缓,最终发展成两眼水平性凝视麻痹,两眼球处于中间位:PSP的肌张力障碍表现为躯干伸肌强直、全身肌强直,尤以颈肌及上部躯干肌更为明显,躯体屈曲困难,旋转运动有一定程度障碍。PET检查显示额叶、纹状体、丘脑糖代谢明显降低,以额叶最明显,纹状体代谢降低有助于与PD鉴别。PSP早期,尤其是在尚未出现眼球括动障碍耐极易误诊为PD,但PD起病症状不对称,常有明显的震颤,且左旋多巴治疗有明显、持续疗效。PSP起病症状对称。随后出现姿势不稳、反复跌倒,最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是左旋多巴对PSP无效。

  3)动脉硬化性假性帕金森综合征:本病常在急性脑卒中或全身低氧血红蛋白后突然发病,也可在多次脑卒中后逐渐出现,病程呈阶梯状进展,起病症状多不对称。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运动障碍,患者起步极其困难。但在活动中,其行走近乎正常或为短小步伐,称为“磁性足反应”。与以步态障碍为主的PD鉴别时,有脑卒中史,CT、MRI显示脑梗死灶,尤其是位于基底节或脑干的腔隙性梗死灶,对左旋多巴无疗效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4)拳击性脑病:与头部反复外伤有关,临床可表现有精神障碍、痴呆、帕金森病症状。病理上为脑部弥漫性损害,大脑皮质、海马、黑质、豆状核等结构都有病变。本病的谚断依据为头部外伤史,一般不困难。

4如何避免患上帕金森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据了解,帕金森病发病5年后致残率高达30%-35%。对帕金森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迄今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清楚。目前的研究认为与年龄老化、环境因素、遗传及遗传易感因素、长期应激状态等综合因素有关。

  虽然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但一经发现早期症状就尽早治疗不仅效果更好,而且还能大大降低治疗费用。

  对于帕金森病的预防,目前研究表明该病的易感个体可能与环境毒素有关。要加强对中老年人尤其是高危人群的检查,要注意避免接触一些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如杀虫剂、除草剂、农药、重金属锰,有阳性家族史的人更要注意避免长期紧张,尽量避免接触上述危险因素,预防一氧化碳、二硫化碳、锰、氰化物的接触和中毒。同时对在有毒环境作业的人群,对肌张力、协调动作和稳定性有怀疑的人群要定期进行随访追踪,以期早期发现本病。

  对于帕金森病,目前虽然没有特效的治疗办法,但养成健康的生活作息习惯,保持开朗的心情十分重要。程焱建议患者应以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加强身体锻炼,尽量提高生活品质。

  帕金森病患者的体育锻炼是必需的,但是没有特别固定的模式,太极拳对帕金森病患者是最适合的运动,也可以在家人的陪同下每天坚持散步半小时以上。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简单的练习方法,如放松和呼吸锻炼、面部动作锻炼、头颈部的锻炼、躯干和肢体的锻炼等均可适量进行。

5帕金森病患者用药指南

  左旋多巴类药物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基础用药,自1968年被应用以来,它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包括震颤、僵直、运动减少和缓慢等症状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因未能合理地(包括大剂量给药、脉冲式给药)、长期(一般为3—5年)使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出现了诸多并发症,是导致残疾的原因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医生关注。

  “剂末现象”。

  药效维持时间越来越短,最初可以维持3—4小时,慢慢地,只能管2个小时,在用药的后期,帕金森病的症状会出现恶化。这种现象占全部用药者的6。54%。

  “开—关”现象。

  部分病人在服用左旋多巴后期出现症状波动,与服药时间和剂量无关,一天中可反复交替出现多次。这种变化速度可以非常快,并且不可预测。病人形容病情的变化就像是电源的开、关一样,所以临床上形象地称其为“开—关现象”。

  “异动症”。

  表现为一种舞蹈样、手足徐动样或简单重复的不自主动作,常见于面部肌肉,颈、背和肢体亦可出现。这种不自主动作幅度可以很大,严重的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这种现象占到全部用药者的15%,而且,患者年纪越轻,越多发。

  新一代治疗药物,如非麦角类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普拉克索)等,由于药物半衰期较长,对多巴胺受体的脉冲式刺激转为持续性刺激;很少与其他药物有反应,安全性好;还具有保护神经的作用。这类新药不仅能像左旋多巴制剂一样,可以明显地改善震颤、肌僵硬等症状,更能有效地预防和改善左旋多巴导致的上述并发症,也能改善抑郁症状。既可单独应用,也可与左旋多巴类制剂联合应用,使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

  另一类新药儿茶酚氧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恩他卡朋)与左旋多巴类制剂联合应用,也具有将脉冲式刺激转为持续性刺激的作用,改善左旋多巴相关的并发症。

  鉴于此,我国的《帕金森病治疗指南》规定,如果患者在65岁之前发病,可以首选非麦角类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单药治疗,既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又能减少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在65岁之后发病,可以首选左旋多巴类制剂。长期使用左旋多巴制剂的患者,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减量,并且加用非麦角类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或儿茶酚氧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既能减少不良反应,又可以良好地控制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