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一种外治疗法,其产生早于方药。灸法可以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调节脏腑功能活动,以达到延缓衰老,强身健体,减轻老化的预防养生作用。但不是人人都适合针灸的,那么针灸保健如何做的呢?哪些人不能针灸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吧。
目录
1针灸的作用有哪些
针灸的作用原理是通过采用针刺、火,这两种方式来对人体的穴位进行治疗,关键的点在于找对穴位,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进而改善经络中气的流向,达到调理和调节身体的目的。
针灸的作用
针灸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一是预防保健,二是治疗疾病。那么具体而言是针对哪些症状和病症的,我们来具体的了解一下,这样会让大家对针灸有更加准确的认识。
第一、针灸有疏通经络的作用,简言之,就是人体的经络会出现一定的淤阻现象,采用针灸法,可以使经络保持通畅,并且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往往经络不通的人,气血不通,就会表现出浮肿、肿胀、瘀斑等症状,采用针灸治疗后,可以有效缓解。
第二、针灸有调和阴阳的作用,阴阳失衡指的就是我们身体的平衡被打破,此时就说明我们生病了,通过针灸可以使身体逐渐的趋于平衡,告别疾病。
第三、针灸还有一个作用,是扶正祛邪,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指保健的作用,针灸可以驱赶走身体内部的一些病邪,让身体处在一个正气的状态下。
2针灸保健未得长生亦保寿
针灸保健:
灸法是养生保健的有效疗法。晋代《范东阳杂病方》中有灸法防霍乱使人“终无死忧”的记载,并首次提出“逆灸”的概念,即指使用灸法保健防病的预防性灸疗。明代的《针灸聚英》也说“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意指病未至灸之。“逆灸”重视机体自身潜能的激发与调动,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
在古代日本民间普遍运用灸法预防保健、延年益寿,并流行“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风门之穴人人灸”等谚语。无论男女,一生中都必须灸治4次,即十八岁时灸风门,预防感冒;二十四岁灸三阴交,旨在增强生殖能力;四十岁灸足三里,以促进脾胃功能、预防疾病;至老年多灸足三里和曲池以防止视力衰退,灸曲池可使眼睛明亮,牙齿坚固。
灸法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
《扁鹊心书》曰:“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又云:“余(窦材)五十时,常灸关元百余壮,……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外台秘要》:“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唐代孙思邈是艾灸“治未病”的积极倡导者,他指出“膏肓灸无所不治”,“此灸讫,令人阳气康盛”。在日本民间提倡婴儿期灸身柱,即婴儿出生后不久,用小麦粒大的艾炷灸身柱穴,3壮左右,连续灸三日至十数日不等,可以促进健康发育。
灸法养生保健的前景广阔
“治未病”是让人不生病,如今,医学的重点是防患于未然。在机体尚处在“未病”状态时及时介入一些安全简便的方法,不仅疗效好、痛苦小,而且费用低。灸法 “治未病”的理论及临床应用被延用两千余年,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今天,灸法仍以其独特的疗效和无毒副作用、方便经济等特色在预防保健医学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为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缓衰老、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3中医针灸有效缓解你春季不适
春季“主生发”提倡“养阳”
常见的春季多发病及不适包括感冒、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脾胃病、过敏性疾病以及“春困”等。以“春困”为例,正如“春眠不觉晓”所说的,人们总觉得怎么也睡不够。从西医的角度分析,在冬天较为寒冷时,血管收缩,气血主要留在体内,我们会觉得头脑清醒,精力比较充沛,转到春天较为温暖时,毛孔张大,气血逐渐留在体表,因此脏腑内的供血、供养相对减少,人们往往还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秋分后,大自然的热量主要藏在了地下,到了立春后,阳气又从地底生发上来。“人体是一个小宇宙,道理是一样的。”专家说,以肚脐以下两厘米的位置为基准线,相当于地平面,人的阳气也处于往上升、往外扩散的状态。因此,中医和西医的分析其实是一致的。同时,人体的阳气在某一段时间内又是相对守恒的,体外偏温的时候,体内就偏寒,有些人出现头晕、面红的表现时,往往是体内阳气相对少了,因此感到疲倦、困乏等不适。
专家认为,春三月是阳气生发的过程,从整体上看,处于“养生养长”的阶段。正如我们平时所提倡的“春夏养阳”,“养阳气”正当时。
4穴位针灸治疗反复胃病
肠胃病难根治易复发
据介绍,胃肠病的发病率很高,而且难根治,易复发,病情短的几个月,长的几年,有的甚至长达数十年,反复发作。
医院胃肠科应医生说,因为我们的胃肠道每天都要接触食物,一旦发生炎症、溃疡,就会比较难愈合。而一些严重的胃肠疾病,如严重胃糜烂、反复发作的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结肠炎等疾病,不及时治疗,就可能会癌变。
穴位疗法直达患处
据介绍,“应氏穴位疗法”是在祖传基础上加以完善的中医综合疗法,它遵循中医标本兼顾,辨证施治原理,利用特定穴位进行药物治疗。这种方法将药物埋在穴位内,将药物的能量由经络传入体内,直达病患部位,疏通气血,平衡阴阳,调节脾胃功能,同时配合一些中成药,内外药力双重作用,增强胃肠黏膜的修复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炎症消退、溃疡愈合。
5不当针灸有什么风险?
近年来,针灸保健、针灸减肥、针灸治疗各种疾病等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经过节食、健美操、减肥茶、减肥药的热浪后,那些渴望拥有娇美身材的女士纷纷迷恋上了扎针。
看似安全的中医针灸治疗,其实也存在相当的风险。我就遇到过一位患者,被家人送到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外科就诊时,医生惊讶地发现,一周内,针灸针从患者臀部左侧,经盆腔、腹腔、移动到腹部肚脐眼处,断针在体内移动这么长的距离,实属罕见。幸运的,断针在移动时没有刺破体内的血管或脏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断针或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其原因有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
可见,为了防止折针,操作前应认真仔细地检查针具,对认为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操作中应避免过猛、过强的行针;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如抬头接手机和扭曲身子与人谈话等;操作者在针刺时注意不要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断折时取针;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处理,不可强行硬拔;万一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操作者必须保持镇静,嘱患者勿更动原有体位,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送急诊处理。
患者在接受针刺过程中,若突然出现胸闷、恶心、头晕、出汗,甚至面色苍白、四肢冰冷或抽搐、晕厥,很可能是“晕针”。晕针多因精神紧张、饥饿、疲劳,或因医生针灸手法刺激过大而导致。发生晕针时,医生应迅速把针取出,让晕针者平卧,并按压相应的穴位,很快就能缓解症状。严重者要给予必要的药物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