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体检科

入园体检

宝宝上幼儿园就意味着要从家庭的保护中走出去,正式接触集体生活了。但是对于入园体检很多家长还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入园体检的时间、项目、费用和注意事项等等,真是让大人头疼。没有关系,小编这就给您详细介绍入园体检的相关信息,让您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入园体检都有哪些内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目录 入园体检时间 入园体检项目有哪些 入园体检注意事项有哪些 入园体检有效期 入园体检后的准备

1入园体检时间

  新入园的小朋友要做入园体检,可体检怎么做,很多家长却毫无头绪。医学专家表示,为保证检查效果的“新鲜”,建议在办理入园前1个月内做体检,早做可能需要重新体检。

  入园体检主要是帮助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为幼儿园保健提供依据,也能及时发现贫血、视力异常、烂牙、佝偻病、营养不良、身高体重落后、外生殖器问题以及多种感染性疾病。

  一般来说,入园体检的结果不会作为是否可以入园的依据。但对患有严重的心肺肾疾病和传染病的孩子,会要求在治疗后能适合幼儿活动再入园。之前未完成计划免疫注射的孩子,也必须尽快补种疫苗。

2入园体检项目有哪些

  基本项目:既往病史的询问,身高、体重、皮肤、五官、心肝脾肺、外生殖器的检查,微量元素、血常规、尿常规等;龋齿、视力、听力、智力筛查。

  重点项目:有无传染性、营养性疾病等。具体项目因各地情况不同而略有差异。

  以往的乙肝免疫学检查,现在不列为入托(学)体检项目,不需要检查。如果家长觉得有必要或想了解乙肝疫苗注射效果,可以向医生提出。若宝宝有挑食厌食情况,家长可以借此机会做个微量元素检测,体检费用因项目和医院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在几十元到三百元不等。提示:若幼儿患有传染性肝炎、结核、眼结膜炎、蛲虫病及皮肤病等,痊愈后才可入园,有急性传染病接触史者也须暂缓入园。

3入园体检注意事项有哪些

  2、体检注意事项

  (1)入园体检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强调一定的时限,不能提前,以免离入园时间过长,影响体检的有效性。一般在宝宝入园前的1个月之内进行。

  (2)宝宝入园的体检有专门的指,定体检机抅,要根据入园录取通知书上注明的指定医院或儿保所,在有效时间内去体检,并建立宝宝的健康档案。

  (3)带宝宝体检需要携帯户口簿以及预防接种证。

  (4)关于抽血要不要空腹,各医院的要求各不相同,家长们最好事先调查清楚。如果是空腹采血,体检化验一般要求早上7:30~8:30采空腹血,最迟不宜超过9:00。太晚会因为体内生理性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使血糖值失真(虽仍为空腹)。所以受检者应该尽早采血,不要轻易误时。

  (5)转氨酶水平在0—40之间是正常的。如果超出正常范围,医生会建议再查一次,排除由于实验室设备故障和操作错误等因素造成误差的可能。如果转氨酶水平还高,多半是由病毒性肝炎或其他肝病所致。但要确定是不是病毒性肝炎,还需要做其他检查,结合病史、症状、体征等全面分析。

  (6)要保证宝宝在体检前休息足够,不能劳累,否则转氨酶也可能偏高;

  (7)还有一种会造成转氨酶升高的情况是生病时吃了会损伤肝脏的药物,比如红霉素、四环素、安眠药、解热镇痛药,还有半夏、槟榔、青黛等中药。在停用这些药物后,转氨酶水平会很快恢复正常。

4入园体检有效期

  新生入园的安全健康是需要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幼儿园有责任保证每一位小朋友都是健健康康的,这对防止群体性传染病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新修订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儿童入园前要到医疗机构进行身高(长)、体重测量,进行眼、耳、口腔、视力检查,和一般内科检查,并进行血红蛋白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验。儿童转园时,持原托幼机构提供的“儿童转园健康证明”、“0~6岁儿童保健手册”可直接转园。“儿童转园(所)健康证明”的有效期3个月。儿童离开幼儿园3个月以上,需重新按照入园检查项目进行健康检查。

  家长不要认为入园检查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应该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宝宝的健康检查工作。为了自己家的宝宝和其他宝宝的健康,一定要去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入园体检。

5入园体检后的准备

  1、开学前,家长可带着孩子到即将就学的幼儿园四处走走,让孩子熟悉园里的一切。当孩子玩得比较开心时,可以提醒孩子,“幼儿园里有更多的玩具、书和同伴,你想和他们一块玩、一块学知识吗?”以此来进一步调动孩子迫切想要上学的欲望。

  2、对于适应性较差的孩子,入学第一天父母先陪孩子与其他同伴一起玩耍半小时,待孩子情绪相对稳定和适应后再离开;第二天则减少到20分钟,直到孩子能完全适应为止。

  3、分别时,不要偷偷溜走,也不要欺骗孩子说马上回来,应该告诉孩子,你会在下午放学的时候来接他,即使孩子哭闹,也要态度温和地坚持实话实说。其实孩子是可以接受事实的,但谎言却会伤害孩子。允许孩子情绪的流露,不要用勇敢和坚强的标尺来要求孩子,而是同理孩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