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动态 > 正文

脉络膜缺血病治疗策略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5-02-04

在医学领域,脉络膜缺血病的治疗一直是一个挑战。近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眼科胡运韬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那洁副教授团队共同完成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为脉络膜缺血相关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该研究通过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脉络膜内皮细胞移植,成功改善了脉络膜缺血状态,并显著提高了视功能。

脉络膜是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视网膜外五层,尤其是黄斑中心凹重要的营养来源。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是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理性近视等致盲性眼病的重要病理基础。然而,目前尚无治疗脉络膜缺血的有效方法。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眼科胡运韬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那洁副教授团队合作,研究证实了干细胞来源的脉络膜内皮细胞移植有望成为治疗脉络膜缺血的新方法,由此为脉络膜缺血相关疾病的治疗打开一个新窗口,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及转化前景。

研究团队高效分化出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脉络膜内皮细胞(hPSC-CEC), 证实其表达脉络膜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CD31、CA4、RGCC、PV-1;细胞膜表面具有脉络膜内皮细胞特征性有孔结构;并具有内皮细胞特异性生理功能。

图1.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 A.表达脉络膜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 B.细胞膜表面具有脉络膜内皮细胞特征性有孔结构; C.内皮细胞具有脂滴吞噬功能; D.内皮细胞具有管腔形成功能

随后,研究团队建立了大鼠脉络膜缺血动物模型,将hPSC-CEC移植至脉络膜上腔。发现hPSC-CEC可高效整合至大鼠脉络膜血管中,增加脉络膜厚度。通过吲哚菁绿(ICG)脉络膜血管造影,活体观察到脉络膜缺血区血管重构,实现脉络膜缺血修复。视网膜电流图(ERG)证实hPSC-CEC移植治疗后,脉络膜缺血大鼠视功能显著提高(图2)。

图2.hPSC-CEC对大鼠脉络膜血管的修复作用。 A.hPSC-CEC在大鼠脉络膜缺血区域可整合入大鼠自身血管、并可实现血管再生(CD34标记大鼠及人的内皮细胞;CD31标记人的内皮细胞); B.大鼠眼底ICG造影显示移植后脉络膜缺血区域形成新的血管网; C.细胞移植后脉络膜厚度增加; D.大鼠视网膜电流图提示细胞移植后视网膜功能显著改善

此外,将hPSC-CEC与大鼠缺血脉络膜体外共培养发现,hPSC-CEC可响应缺血环境,上调多个基因,可能起到调控内皮细胞迁移、血管生成及保护、免疫调节、视网膜修复以及抑制病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等作用,改善脉络膜微环境,促进脉络膜缺血的修复(图3)。

图3.单细胞RNA测序(single cell RNA-seq)研究显示hPSC-CECs在与离体缺血脉络膜共培养后上调血管生成、免疫调节和神经保护等基因

该研究将人多能干细胞高效诱导为类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将其移植至脉络膜缺血动物模型脉络膜上腔,可有效改善脉络膜缺血,并提高视功能。

该研究成果以“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内皮细胞修复脉络膜缺血(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derived endothelial cells repair choroidal ischemia)”为题,于2023年12月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期刊上发表。

这项研究不仅展示了干细胞技术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潜力,也为其他类型的血管性疾病提供了可能的治疗策略。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患者有望迎来更多高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