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儿科 >口吃

纠正孩子口吃的方法

目录 孩子口吃的五种矫正方法 口吃是不是一种病 孩子怎么结巴了 孩子是不是真口吃等5岁再判定 80%的儿童口吃患者可自愈

1孩子口吃的五种矫正方法

  造成孩子口吃的因素有很多,首先要排除疾病的可能,比如听力、口腔结构等的异常。所以建议先带孩子到医院就诊,由儿科专家界定是否为口吃。如果确诊,家长可通过一些日常训练帮孩子逐步纠正。首先,当孩子说话不流利时,不要反复提醒他,更不要批评、嘲笑他,而是鼓励他不要紧张,以较慢的速度随意表达。如果孩子在表达一句话时,连续几次都不流利,那就分散他的注意力,让他换一个更为简单的话题。一般口吃的孩子在学人说话或唱歌时,不会口吃。所以不妨耐心教他们一句一句说话,鼓励他们跟着磁带或电视里的声音模仿。这些都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口吃的矫正方法有很多,如发音法、呼吸法、森田疗法、突破法、药物治疗方法。

  发音法:在每句话的开始轻柔地发音,把速度降到很慢的程度。

  呼吸法:通过深呼吸使肌肉获得适当的运动和协调,缓和身体各部和颜面肌肉的紧张状态。

  突破法:将口吃患者组织在一起或单独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演讲、唱歌,逐步克服说话的恐惧心理。

  森田疗法:放弃口吃的治疗,接受口吃,顺其自然做自己该做的事。

  药物治疗方法:每天或在需要说话之前,服一定当量的镇静剂,缓解紧张情绪,但必须在医生的监督下使用。

2口吃是不是一种病

  1.语言赶不上思维

  2~3岁的宝宝思维发展迅速,宝宝往往想快速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说话的技能却还赶不上思想的速度。在找到合适的词语之前,往往会出现口吃的现象。

  2.不良习惯造成

  宝宝可能在生活中和电视中看到、听到谁这样说话,觉得有意思或搞笑,从而有或无意识地去模仿和逗乐。久而久之,形成一种难以改正的坏习惯。这不是一种病,只是一种积习。

  3.爸妈操之过急

  爸妈对宝宝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太过心急。当宝宝说话时,总是过过多的矫正,指出过多的问题。甚至采取胁迫和恐吓的手段逼迫宝宝快点学说话。这会使宝宝说话时压力很大,失去信心,害怕说不好话、说错话,加重口吃现象。

3孩子怎么结巴了

  这时的结巴,是大多数孩子学习语言过程中都会出现的一种现象。2-3岁的孩子,大多会有一个说话结巴的过程。因为,这时的孩子智力发展很快,思维也很活跃,他们已知道了许多知识,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但他们的词汇量还不够,不能准确而迅速地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在急于表达之时,就往往会在某词上重复,让人听起来,孩子说话结结巴巴的。最常出现的词有:他想得到什么或反驳什么时,喜欢重复这这这或我我我;想要说明什么,则喜欢重复这个这个或那那那。这在成人中也是存在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吃。

  有时,一句原本可以完整说出的句子,却被孩子结结巴巴地说出来,这并不能说明孩子口吃。这通常只是一种暂时现象,过一会儿再说这句话时,他又能完整地说出了,这同口吃者是有区别的。

  当然,孩子虽然不是已形成了口吃毛病,但也不能就听之任之,还应该给予纠正。

  纠正的方法很简单,当听到孩子哪一句话结巴时,可以等他说完以后,家长先清楚地、连贯地将这句话说一遍,并让孩子重复。在没有急迫表达的压力下,孩子往往会很好地说完这句话。一般说来,经过3个月左右,孩子就不会再有明显的结巴现象了。

  但是,应提醒家长注意的是,在发育过程中如果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处理不当的话很可能使孩子成为真的口吃儿。

  错误的处理方式之一:无动于衷。孩子结巴时,家长根本不予纠正,当孩子经常遇到某些问题表达不清时,就会形成一种“定势”,一遇某个词,便结巴起来,发展下去将为口吃。

  错误的方式之二是呵斥、打骂孩子。本来,孩子结巴是无意识的,家长不予强化,孩子自己并不自觉。但有的家长,听到孩子说话时结结巴巴的,就会大声喝斥孩子,甚至会模仿孩子结巴的样子,斥问孩子:“为什么这么说?”使孩子突然意识到,我原来是这么说!当他再说此句话时,可能又犯同样的毛病。久之便可能发展为口吃儿。打骂不仅起不到制止作用,还会为孩子留下更深的印象。

  要记住,3岁之前的宝宝结巴并不等于口吃。家长不要给孩子戴上口吃儿的帽子,也不要暗示孩子哪句话会说不好。家长只须做一个有心人,当孩子结巴时,和言悦色地随时纠正,孩子就会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4孩子是不是真口吃等5岁再判定

  如在幼儿期,经常与口吃的人在一起或对影视作品中的口吃表演不断模仿,孩子就可能逐渐口吃。据统计,这一比例可能超过一半。

  还有很大一部分口吃与家长教育过于严厉、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过大有关。孩子刚开始学习说话,口齿不清、字音重复很正常,可有的家长却过早地强迫孩子要口齿清晰、言语流利,这样容易使孩子心理负担过大,一说话就怕不流利,结果真成了口吃。还有的孩子偶尔出现口吃现象,但家长过分关注,时间长了,也会形成心理负担。

  石元洪博士说,口吃更多的是心理疾病,假如一些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孩子成绩达不到要求就严加责备,孩子精神高度紧张,出现神经过敏、自信心不够、在人前羞于表达等情况,就会使得儿童更易患上口吃。

  5岁了还口吃要治疗

  一些家长会有这样的印象:我的孩子很小时说话结结巴巴的,但后来没治疗就好了。口吃真的能不治而愈?据介绍,这是因为口吃有真假之分。

  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张融说,1~4岁的孩子,口吃是正常现象,5岁才能真正鉴别孩子是否患口吃。同时,这个年龄也是最佳治疗期。

  张融说,很多孩子5岁前会出现暂时性发育性说话不流利的情况。特别是3岁的孩子开始学构造词句,但是,因神经生理成熟程度还落后于情绪和智力活动所需表达的内容,就会出现假口吃。假口吃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消失。

  如果5岁以后依旧口吃,务必进行有效矫治,否则可能成为永久性口吃,即真口吃。

  大声演讲有助于矫正口吃

  如何矫正口吃,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完整的标准体系,医院一般也没有专门的口吃门诊。医学界关于如何矫正口吃,一般强调三要素:大胆讲,别紧张,慢慢说。

  石元洪介绍,口吃的治疗主要是治愈心理疾病,朗诵、唱歌、在许多人面前演讲等都是很好的方式,可以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因素,使他们能从容、正常、大胆地与人交流。

  矫正口吃是语言的再学习,要练习慢、轻柔、有节奏地发音;不仅在说话速度上慢,在行动和感情上也要做到慢。

580%的儿童口吃患者可自愈

  口吃俗称结巴,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昨天是“国际口吃日”,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张丽提醒,家长如发现孩子有口吃现象,应及时带孩子找专业医生咨询。

  市民陈女士家的女儿天天刚刚4岁。前几天,陈女士把女儿从幼儿园接到家,自己就去洗澡了。“妈妈,我想吃……吃……吃鸡腿。”陈女士洗完澡出来,女儿冷不丁地冒出这一句把她吓了一跳。女儿说话从来不这样,怎么就突然结巴了?刚开始,陈女士以为女儿是在幼儿园学别人说话回家说着玩的。可是那天过去以后,陈女士接二连三地发现孩子说话有卡壳现象。于是她带着孩子去了医院,医生检查发现孩子患上了突发性口吃。

  张丽告诉记者,像陈女士家孩子的情况并不罕见。据了解,口吃发病率约为1%,不过,80%的儿童口吃患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愈,也有少部分人的口吃习惯会延续终身。

  “儿童发生口吃最常见的是在2周岁以后。”张丽表示,此时儿童的语言词汇量暴涨,有时因不能熟练运用而出现口吃。据了解,口吃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和儿童自身的性格、语言智商、家族病史等都有关系;此外,突然的精神刺激,如受惊吓、产生恐惧、变换环境、严厉的惩罚等均可导致儿童口吃。张丽表示,有些儿童在学说话时,父母要求过急,作过多的矫正,甚至恐吓和逼迫儿童学话,使儿童紧张而发生口吃。

  “儿童如发生口吃,早期干预治疗的效果会好很多。”张丽表示,儿童发生口吃后如不及时纠正,就会增加发展成终身口吃的几率。但她同时表示,家长们也不必过分担心,因为80%的儿童口吃可以自愈或经过干预得到改善。张丽建议,孩子发生口吃后,家长要及时带其找专业医生咨询,在医生的帮助下找出造成孩子紧张的环境因素并加以消除。“对待口吃的儿童要消除他们的顾虑,鼓励他们多讲话、多练习,避免周围人的讥笑和嘲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