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外科 >普外科 >血管外科 >静脉血栓

了解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较为常见,是各种疾病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本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患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有疼痛感,在行走时疼痛加剧。各个不同部位发生的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会有所不同,那么,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让我们以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目录 一起来了解一下深静脉血栓预防和保健 了解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什么临床表现 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1一起来了解一下深静脉血栓预防和保健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一种严重的威胁生命的疾病。临床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血栓栓塞症。肺血栓栓塞症系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即通常所称肺栓塞。二者是同一疾病病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在美国等西方国家,VTE的发病率在心血管疾病中居第3位。有数据显示,10%的医院死亡是由VTE导致的。在欧州,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VTE,这个数量超过了AIDS、前列腺癌、乳腺癌和高速公路意外事故导致死亡人数的总和。

  在第19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 胡大一教授称,VTE不仅在西方国家多见,而且在中国及亚洲国家也很常见。相当数量的VTE高危患者由于没有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在出院后发展成为VTE,严重时发生猝死。

  在第一次患VTE的患者中,50-75%存在明确的危险因素。VTE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创伤、卧床、肿瘤治疗 (激素、化疗或放疗)、高龄、心脏或呼吸衰竭、肾病综合征、肥胖、吸烟、静脉曲张、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形成倾向等,这些危险因素通常合并存在。

  事实上,VTE是可预防的。经过预防,其发病率会大大降低。常见的预防措施比如:在骨科,胸科大手术前常规给予小剂量抗凝药物;大手术术后患者及时翻身拍背,按摩下肢,小手术患者应当及早下床活动,如遇到突发的单侧肢体肿胀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等等。事实上向群众以及基层医务人员普及血栓病的相关知识也是至关重要的。

2了解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1.脉络湿热型:症见患肢突然肿胀、疼痛,皮色暗红,皮温升高,伴有发热恶寒,舌暗红有瘀斑,苔黄腻。

  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可选用:毛冬青片、西黄醒消丸、三妙丸、如意金黄散等。

  2.脉络湿痴型:症见患肢突然肿胀、疼痛,皮色苍白或暗,皮温稍热,舌淡紫有淤,舌体胖大。

  治宜:活血化痰,通络止痛。

  可选用:活血祛瘀片、新消片、活血止痛散、元胡止痛片、毛冬青片、丹参注射液等。

  3.脾虚湿阻型:症见息肢肿胀,朝轻暮重,沉重胀痛,皮温不高,色暗,可有浅静脉并张,色素沉着,淤积性皮炎,湿疹,溃疡,舌胖大有齿浪,苔白腻。

  治宜:健脾祛湿,通络止痛。

  可选用:参苍白术散、五苔丸竿。

3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什么临床表现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常见的共同特征包括:①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依据每天用卷带尺精确的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才可靠,单纯依靠肉眼观察是不可靠的。这一体征对确诊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价值,小腿肿胀严重时,常致组织张力增高;②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因此,下肢应检查小腿肌肉、腘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③homans征。将足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小腿深静脉血栓时,homans征常为阳性。这是由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被动伸长时,刺激小腿血全静脉而引起;④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病1、2周后可姓浅静脉曲张。

  根据静脉血栓发生的部位不同,现将其临床表现分述如下:

  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小腿深静脉是各种手术后最易发生血栓的部位,也是最易被漏诊的部位。常见的症状有小腿部疼痛及压痛,小腿部轻度肿胀或肿胀不明显,homans征可阳性,浅静脉压常属正常。

  股静脉血栓形成:多数股静脉血栓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之后,仅少数可单独存在。体征为在内收肌管部位、腘窝部和小腿深部均有压痛。患侧小腿及踝部常出现轻度水肿,患肢静脉压较健侧升高2~3倍。homans征阳性或阴性。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多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也好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之后,好发于产后妇女、骨盆骨折、盆腔手术和晚期癌肿病人。病变发生在左侧下肢深静脉较右侧多2~3倍。这可能是由于左侧髂总静脉的行径较长,部分左髂部总静脉腔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缘故。偶尔也可能由于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交界处存在先天性网状畸形。本病发病急骤,数小时内整个患肢出现疼痛、压痛及明显肿胀。股上部及同侧下腹壁浅静脉曲张。沿股三角区及股内收肌管部位有明显压痛。在股静脉部位可摸到索条物,并压痛。严重者,患肢皮色呈青紫,称“股青肿”(phlegmasia cerulea dolens),提示患肢深浅静脉广泛性血栓形成,伴有动脉痉挛,有时可导致肢体静脉型坏疽。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体温上升不超过39℃,可有轻度心动过速和急倦不适等症状“股青肿”较罕见。

4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物理方法预防

  传统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物理方法包括早期活动、抬高肢体、穿弹力袜等等方法。但研究发现,上述方法对深静脉血栓无预防作用。近来在神经外科手术病人中开始使用渐进性充气压力袜主张早期使用,术后即刻开始,持续至完全自主活动。使用此袜能增加75%静脉回流量,并使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自20%降至10%。

  药物方法预防

  药物预防一般不推荐采用,但是为了阻止血栓形成可少量的用药。常见的药物包括:(1)能阻止血块形成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等,但预防效果不肯定。(2)小剂量肝素:在预防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得到承认,可能通过抑制x因子打断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发挥作用。血清中0.05~0.033iu/ml的肝素浓度即能阻止促凝血酶原激酶的形成,而0.25~0.5iu/ml的肝素浓度还能破坏已形成的促凝血酶原激酶,但可能增加出血机会。(3)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半衰期更长,出血机会减少,生物利用度更高。(4)右旋糖酐40:可减少红细胞聚集。可于术前使用静注100ml,术中使用400ml,术后当晚静注500ml,术后第2天再静注500ml。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但颅脑病变伴有血脑屏障破坏时使用右旋糖酐可加重高颅压和脑水肿。因此对颅脑外伤和颅内肿瘤的病人应慎用。

5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1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15 °~30 °,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2尽可能采用患肢远端浅静脉给药,使药物直接达到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一般患肢只作为溶栓药物给药途径,不作其他药物输入)。

  3严禁按摩、推拿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以免造成腹压突然增高致血栓脱落。

  4避免碰撞患肢,翻身时动作不宜过大。

  5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饮食,忌食辛甘肥厚之品,以免增加血液黏度,加重病情。

  6每班测量大腿周径,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皮肤颜色、温度变化。

  7预防并发症:加强口腔皮肤护理,多漱口、多饮水,大便干结者可用开塞露通便,定时翻身,更换体位,防止褥疮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