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心血管内科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主要的预防方法

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撙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心律紊乱”或“心律不齐”等词的含义偏重于表示节律的失常,心律失常则既包括节律又包括频率的异常。心律失常可导致心源性休克,使术后病人死亡率增加。心律失常主要的预防方法?心律失常和哪些因素有关?一起来看下。

目录 心律失常和哪些因素有关 心律失常有哪些表现 心律失常主要的预防方法 心律失常怎么办 吃辣为何引起心律失常

1心律失常和哪些因素有关

  小儿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与成人相似,但较成人少见。近年来,小儿心律失常有增多的趋势。儿科的心律失常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获得性的;其病因除见于:与原发肿瘤有关,与老年人基础病变有关,如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患,与治疗相关,如手术、放疗、化疗等。

  1.与原发肿瘤有关尤其以肺癌并发心律失常多见。多数学者认为,与心包、心脏转移及转移瘤侵犯心房交感神经纤维及心脏有关。肺癌并发心律失常与下述两个因素的缺氧有关。

  (1)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心律失常:支配心脏活动的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在纵隔内走行,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侵犯或压迫神经纤维,相应影响心脏的活动,出现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同时纵隔内肿大淋巴结也可导致心包淋巴回流受阻,进而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引起心律失常。广泛纵隔淋巴结转移中,并发心律失常者显著多于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并发心律失常者。

  (2)肺部病变程度与心律失常:肺癌不同临床TNM分期患者肺部病变程度不同,后期明显广泛。而肺部肿瘤病灶广泛常引起气道阻塞,长期持续的缺氧使心肌血流调节与心肌代谢需求失调,导致异常节律性的形成。其次,缺氧引起电解质紊乱及局部儿茶酚胺浓度增高,使心房、心室与希氏束-浦氏组织在动作电位后产生除极活动,若后除极的振幅增高并抵达阈值,便可引起反复单向阻滞,形成折返,产生持续性的快速心律失常。

  2.与老年人基础病变有关

  (1)脏器功能差:老年人脏器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老年肺癌患者多伴有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患,在心脏榆查中常发现有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房室传导阻滞、房早或室早等异常表现。此时一些并不严重的刺激即可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律失常。

  (2)肿瘤并发肺不张或肺部感染:中心型肺癌中,肿瘤易阻塞支气管引起相应的段或叶不张,阻塞主支气管时可导致全肺不张。另外,由于老年人气管纤毛运动差,不易将异物,分泌物等排出,咳嗽无力、免疫力降低等易导致肺部感染。当肿瘤并发肺不张或肺部感染时,必然引起肺功能降低,影响气体交换,使患者处于缺氧状态,从而加重心脏负担,易引起心律失常。

  3.与治疗相关的心律失常

  (1)手术:术前有心血管病史、肺部疾患致肺功能中度以上减退及糖尿病的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手术前无并发症者,而且同时具2项以上合并症者较只有l项合并症者术后发生率差异显著,说明术前合并症是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基础。其可能的机制如下。

  1)原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代偿功能较差,手术刺激使心脏作功增加,耗氧量增加,可致心肌缺血、缺氧,而缺血心肌对氧的敏感性增强。从而使心肌自律性发生改变。

  2)原有肺功能减退患者行开胸手术,由于全麻、手术创伤等刺激使气管黏膜水肿、分泌物潴留、切口疼痛(尤其是迷走及肺丛神经损伤或肺叶切除术等),影响肺通气功能,使功能残气量减少、顺应性下降、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造成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心肌及传导系统对缺氧极为敏感可诱发心律失常。另外,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手术创伤(尤其对迷走神经的损伤)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儿茶酚胺释放增加,从而增加心肌的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另有报道表明,无糖尿病的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有糖尿病者。

  (2)放疗;胸部肿瘤(包括乳腺癌、肺癌、食道癌、纵隔肿瘤等)放疗时。因肿瘤与心脏位置比邻,设计照射野时常不能完全避开心脏,即使在使用三维适形或调强治疗的情况下,心脏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照射。受照射达到一定剂量时,心脏的所有结构,包括心包、心肌、心瓣膜、传导系统和冠状动脉,都可产生放射性损伤。一般分为射线引起心脏组织细胞的直接损伤、间接产生的免疫反应损伤以及血管损伤所致血管闭塞造成心肌缺血等。主要病理改变为心肌、心包、心瓣膜非特异性炎症以及弥漫性间质纤维化,造成心脏舒张功能、传导系统异常或冠状动脉硬化、栓塞。临床上常无明显症状,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达28.7%~68.5%,60岁以上老年人可高达89.2%。早期的炎症大多可恢复,晚期组织纤维化、血管闭塞则很难逆转,可导致致命性心衰。

  心脏放射损伤引致的疾病有心肌炎、心包炎、心包积液、传导阻滞、冠心病等。心电图异常类型包括sT-T改变、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及QRS波低电压,而房室传导阻滞(AVB)和异常Q渡则较少见。ST-T改变、心律不齐最为常见,占异常的40%~83%。传导异常是由于与传导系统相邻的组织的纤维化所致。动物试验中,放疗后可以立即出现各种各样的心律不齐。在出现晚期阻滞前,心电图显示频繁的束支阻滞、孤立性或双束支阻滞。尽管症状性心脏阻滞发生率较低,但在接受胸部放疗者中,50%将出现心电图异常。放射所致的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等,以窦性心动过速晟为常见。传导阻滞有AVB、束支传导阻滞(BBB)等,以束支传导阻滞(RBBB)比较常见。这些在放疗早期即可发生,早期心电图改变以ST-T改变、心律不齐最为常见。多发生在放疗第2周(20 Gy),多数在2个月内出现。大多数异常心电图在放疗后3~6个月恢复正常。

  (3)化疗:蒽环类化疗药物常被广泛用于多种肿瘤的联合治疗,是广为人知的心脏毒性药物,主要在于对心肌的损害,确切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推测可能与自由基的产生有关。蒽环类药物可分早期发作和晚期发作的心脏毒性。前者是指儿童或成年患者在完成治疗后1年内发生,后者是指完成治疗后经过1年以上的潜伏期后才出现明显的心脏毒性。心电图改变有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QRS波低电压、QT间期延长和非特异性ST-T改变,偶有BBB。95%患者的心脏毒性发生在治疗期间或1年内。也有报道称,随着停药后存活年限的增加,心电图改变亦有增加,尤其以窦性心动过速、QRs波低电压、QT-QTc延长者的增加最为明显,其次是ST-T改变。

2心律失常有哪些表现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可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减低5%,偶发室性期前收缩降低12%,频发性的室性期前收缩可降低25%,房性心动过速时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35%,快速型房颤则可降低40%,室性心动过速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减低60%,心室颤动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可能为零。

  冠状动脉正常的人,各种心律失常虽然可以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降低,但较少引起心肌缺血,然而,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都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2、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不同的心律失常对脑血流量的影响也不同,频发性房性与室性期前收缩,脑血流量各自下降8%与12%,室上性心动过速下降14%~23%,当心室率极快时甚至达40%,室性心动过速时可达40%~75%。

  脑血管正常者,上述血流动力学的障碍不致造成严重后果,倘若脑血管发生病变时,则足以导致脑供血不足,其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暂时性全盲,甚至于失语,瘫痪,抽搐,昏迷等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损害。

  3、肾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心律失常发生后,肾血流量也发生不同的减少,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可使肾血流量降低8%,而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使肾血流量减少10%;房性心动过速时肾血流量降低18%;快速型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可降低20%;室性心动过速则可减低60%,临床表现有少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

  4、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快速心律失常时,血流量降低34%,系膜动脉痉挛,可产生胃肠道缺血的临床表现,如腹胀,腹痛,腹泻,甚至发生出血,溃疡或麻痹。

  5、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主要为咳嗽,呼吸困难,倦怠,乏力等。

3心律失常主要的预防方法

  1、预防诱发因素:

  一旦确诊后病人往往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见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血钾,血镁低等,病人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避免可能的诱因,比单纯用药更简便,安全,有效。

  2、稳定的情绪:

  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精神因素中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所以病人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计较小事,遇事自己能宽慰自己,不看紧张刺激的电视,球赛等。

  3、自我监测:

  在心律失常不易被抓到时,病人自己最能发现问题,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如发现出现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积极治疗,防止拖延病情,造成严重的后果和不可逆的并发症,心房纤颤的病人往往有先兆征象或称前驱症状,如心悸感,摸脉有“缺脉”增多,此时及早休息并口服安定片可防患于未然。

  有些病人对自己的心律失常治疗摸索出一套自行控制的方法,当发生时用以往的经验能控制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发作后立即用刺激咽喉致恶心呕吐,或深呼吸动作,或压迫眼球可达到刺激迷走神经,减慢心率的目的,也能马上转复。

  4、合理用药:

  心律失常治疗中强调用药个体化,而有些病人往往愿意接收病友的建议而自行改药,改量,这样做是危险的,病人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些抗心律失常药有时能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应尽量少用药,做到合理配伍。

  5、定期检查身体:

  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甲功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6、生活要规律:

  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因为失眠可诱发心律失常,运动要适量,量力而行,不勉强运动或运动过量,不做剧烈及竞赛性活动,可做气功,打太极拳,保持标准体重,洗澡水不要太热,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养成按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饮食要定时定量,节制性生活,不饮浓茶不吸烟,避免着凉,预防感冒,不从事紧张工作,不从事驾驶员工作。

  7、积极预防和治疗:

  引起心律失常的基础疾病,控制患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控制和预防风湿活动,禁烟限酒,避免受凉,细菌感染等。

4心律失常怎么办

  心律失常的治疗应包括发作时治疗与预防发作。除病因治疗外,尚可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方面。常见的心律失常有以下几种:

  (1) 窦性心动过速

  最多见。一般心率在每分钟130次以下,血压无明显下降,可予以观察,但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供氧。减慢心率最有效的方法是祛除病闪.如降低体温,纠正酸中毒·改善供氧,纠正低血压及恢复血容量。必要时可给予药物治疗,治疗窦性心动过速的药物有洋地黄、苯妥英钠及B受体阻滞剂。由心力衰竭所致窦性心动过速,使用洋地黄治疗是根本措。对未用过洋地黄者。可给西地兰0.4 mg,缓慢静脉注射,以后每半小时给西地兰0.4 mg,直至心率回降至90次/mim左右,成人总剂量为1.2mg。若已给过足量洋地黄,则每次剂量不应超过0.2mg。

  (2)窦性心动过缓 血压正常者,可给阿托品;伴血压降低者,则应用异丙基肾上腺素。

  (3)房性早搏一般不作特殊处理。

  (4)心房颤动,由于大手术后早期,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增高,围术期较常见。术后出现心房颤动,同时伴有血压降低和心力衰竭,应考虑尽早转复心律。对大多数病人来说,可口服或静脉使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室律。房颤病人有伴发心房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危险,抗凝治疗是必要的。患有基础心脏病伴发房颤的病人,治疗应针对控制心室率和抗凝,围术期心房颤动应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室率,对伴有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宜用地高辛控制房颤心室率。

  (5)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率≥160次/min时须予以处理,常用方法有:①颈动脉窦按压;②新福林3mg,静脉注射;③若非洋地黄中毒所致室上速。可应用快速洋地黄制剂;④异搏停10mg,静脉注射,30s~1min注射完毕,常可获满意效果。

  (6)室性早搏 容易导致心房纤颤、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偶发的室性早搏可不作处理,频发室性早搏(>5次/min)、多源性室性早搏、2~3个室性早搏连续发生或呈二联律、三联律、室性早搏发生于前一个T波的上升支上,都易发生心室纤颤,应积极治疗。首选利多卡因治疗,可静脉注射利多卡因50~100mg,若无效则隔5~15 min重复静脉注射,同时在静脉输液中加入利多卡因,每分钟滴入1~4 mg维持;目前应用乙胺碘呋酮0.1~0.2 g,口服,每口3次,或双异丙吡胺0.1~0.2,每日3~4次,可取得满意疗效。除药物治疗外,尚应消除低血压、低血氧、酸中毒及洋地黄中毒等诱因;补充钾盐,使血清钾浓度达4.0 mmol/L以上。

  (7)室性心动过速

  立即静脉注射和利多卡因200mg,必要时重复静脉注射50~100mg,直到恢复窦性心律,应用利多卡因静脉滴注2~4mg/min维持。也可静脉注射乙胺碘呋酮或双异丙吡胺,同时针时病因,予以击除;顽固性室性心律,药物治疗无效者,应采用电复律,电击复律在血压偏低时使用也有效。成功后,应静脉滴注利多卡因维持以防复发。

  (8)房室传导阻滞

  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70次/min,循环功能良好者,不需处理;心率慢者及I度房室传导阻滞,采用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静脉滴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发生急性心源性脑缺血,心跳骤停等,须紧急静脉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和安置心脏起搏器。心脏传导系统对缺氧极端敏感,在缺氧纠正后传导阻滞会改善或消失,所以术后防止低氧血症极为重要。

  儿科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下:

  IA类:抑制钠通道作用,延长动作电位。

  硫酸奎尼丁: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AF、Af、室性早搏(VPC)。口服维持量20~60mg/(kg.d),q6h用,最大维持量2.4g/24h,有效药物浓度2~7μ/ml。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泻、发热、金鸡纳中毒、QRS时间和Q-T间期延长、房室传导阻滞、心跳停止、晕厥、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性样改变、视力模糊、抽搐、变态反应、加重周期性麻痹。可增加地高辛的作用,两药合用时,地高辛应减半。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普鲁卡因酰胺:用于SVT,Af、AF、VPC和室性心动过速( VT)。口服维持量15~50mg/(kg.d),4~6h,最大维持量4.0g/24hI静脉负荷量3~6mg/kg,大于5分钟,最大剂量20mg/min至lg,静脉维持量为20~80μg/( kg.min)。有效药物浓度4~10μg/ml。胺碘酮、西米替丁使其毒性增加。副作用有P-R、QRS时间、Q-T间期延长、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皮疹、发热、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Coombs阳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性样改变、低血压、加重周期性麻痹。有致尖端扭转性室速副作用。目前国内无药供应。

  双异丙吡胺:适用于SVT、Af、AF和VPC。口服维持量4~12mg/ (kg.d),q 6~12h用,最大维持量1. 2g/d,有效药物浓度2~4 μg/ml。也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可出现尖端扭转性室速。其他副作用有抗胆碱能作用、尿潴留、视力模糊、口干、QRS时间和Q-T间期延长、肝脏毒性、负性肌力作用、粒细胞缺乏、精神病、低血糖。

  Ia类:抑制钠通道作用,缩短动作电位。

  利多卡因:用于VPC、VT、心室颤动。目前只静脉注射用,静脉负荷量1mg/kg,q5min,可重复,共3次。最大剂量50~75mg,静脉维持量为30~50μ9/( kg.min),有效药物浓度1~5μg/ml。无致心律失常作用。普奈洛尔、西米替丁、室安卡因增加其毒性。副作用有神经中枢作用、精神错乱、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跳停止、昏迷、感觉异常、呼吸衰竭。

  苯妥英纳:用于地高辛引起的心律失常伴心脏阻滞。口服维持量3~6mg/(kg.d),q12h用,最大维持量600mg,静脉负荷量10~15mg/kg,大于1小时。最大剂量20mg/min至lg。有效药物浓度10~20μg/ml。无致心律失常作用。副作用有皮疹、牙龈增生、共济失调、嗜睡、震颤、大红细胞性贫血、静注过快引起心动过缓。胺碘酮、口服抗凝剂、西米替丁、硝苯吡啶、双异丙吡胺增加其毒性。使奎尼丁、慢心律、速尿、双异丙吡胺的作用下降。

  Ic类:抑制钠通道作用,动作电位不变。

  普罗帕酮(心律平):应用于SVT、VT及早搏。口服负荷量每次5~7mg/kg,每天3~4次,2周后改维持量3~5mg/kg。静脉用药快速有效,较安全,每次1~3mg/kg,溶于葡萄糖液10ml中缓注10~15分钟。无效者20分钟后重复1~2次,一般不超过3次,总量不超过8mg/( kg.d)。其可增加地高辛血浓度。副作用有头晕、眩晕、胃肠道刺澈症状或便秘、低血压。心衰者慎用,可能有致心室颤动作用。

  Ⅱ类:β受体阻滞剂。

  普奈洛尔(心得安):用于SVT、早搏及长QT间期综合征。口服维持量1~4mg/(kg.d),q6h用,最大维持量16mg/(kg.d)或60mg/( kg.d),静脉负荷量每次0.1~0. 15mg/kg,最大剂量1mg/min至10mg。与双异丙吡胺或异搏定合用时加重或诱发心衰。副作用有心动过缓、注意力分散或记忆力减退、支气管痉挛、低血糖、心脏阻滞、心衰。

  艾司洛尔:用于SVT、Af、AF。静脉注射剂,250mg/ml。负荷量0.5mg/kg,1分钟内静注,继之以0. 05mg/( kg.min)静滴4分钟,在5分钟内未获得有效反应,重复1次,最大量不超过0. 2mg/( kg.min).连续静滴不超过48小时。注意药物不能漏出静脉外,并监测血压。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哮喘及心衰者禁用。

  I类:延长动作电位。

  胺碘酮:适用于抗药的SVT、加速性交界性异位心动过速(JET)、早搏及VT。口服负荷量10mg/( kg.d),分1~2次用,持续4~14天,再减少到5mg/( kg.d),连用几周,如果无再发,则减少到2. 5mg/(kg.d),以后每周7天中用5天。静脉负荷量2.5~5mg/kg,大于30分钟,可重复2次;接着2~10mg/( kg.d),24h维持。有效药物浓度0.5~2. 5mg/L,>2.5μg/ml易发生中毒。副作用有甲壮腺功能减低或亢进、肝脏毒性、肺纤维化。胺碘酮可使地高辛、氟卡胺、普鲁卡因酰胺、奎尼丁、华法林、苯妥英钠血浓度增高。有致扭转型室速、心动过缓作用。禁忌用在严重窦房结病变或房室阻滞而没有安装起搏器者。

  溴苄胺:可用于利多卡因无效的VT、心室颤动,一般不作为首选。静脉负荷量Smg/kg,然后5~10mg/kg,q6h,最大量30mg/kg。副作用有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增加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并伴随短暂的心律失常。可能与拟交感胺协同,引起高血压。无致心律失常作用。

  Ⅳ类:混合类。

  地骞辛:适用于非预激综合征引起的SVT、Af、AF。口服量10μg/( kg.d),q12h,最大量为0. 5mg,口服总负荷量:早产儿为20μg/kg,成熟新生儿为30μg/kg,大于6个月婴儿40μg/kg。静脉用量等于口服量的3/4,最大量0.5mg。一般先给半量,接着1/4量,8~12小时一次,共2次。有效药物浓度1~2μg/ml(大于6个月)或1.5~3μg/ml(小于6个月)。副作用有房性早搏、VPC、心动过速、房室阻滞、恶心、呕吐、食欲不振、P-R间期延长。奎尼丁、氨碘酮、异搏定可增加地高辛浓度,利尿药、两性霉素导致的低血钾增加地高辛毒性心律失常作用。

  维拉帕米(异搏定):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用于SVT。口服量2-7μg/( kg.d).q8h,最大量为480mg。静脉负荷量0.1~0.2mg/kg,20分钟一次,共2次(备好静脉用的氯化钙);最大负荷量5~10mg。不用于新生儿,禁用于VT、严重心衰和伴有预激的AF。与β受体阻滞剂或双异丙吡胺合用时加重或诱发心衰,增加地高辛的浓度和毒性。副作用有窦性心动过缓、早搏、高度房室阻滞、P-R间期延长、低血压和心衰。无致心律失常作用,但可能增加房室阻滞。

  腺苷:用于SVT。静脉负荷量50~300μg/kg,开始50μg/kg,如果无效,每次增加50~100μg/kg,青少年用6~12mg。注意必须快速静注(非动脉注),如果无效加大剂量后重复用。由于半衰期短,因而不良反应(胸痛、呼吸困难、面部潮红)持续小于1分钟,可见到短暂心动过缓,罕见一过性心脏停搏、VPC。在应用茶碱的病人中,其作用可能减弱,与酰胺咪嗪合用增加心脏阻滞。

  阿托品:用于窭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阿一斯综合征.口服量每次0. 01~0.02mg/kg,每日3~4次,皮下注射每次0. 01~0.02mg/kg,每日2~3次。静注每次0. 03~0.05mg/kg,必要时15分钟重复1次,直至阿托品化。心动过速禁用。副作用有口干、灼热、狂躁、瞳孔散大、腹胀、排尿困难等。

5吃辣为何引起心律失常

  很多人都有吃辣的习惯,有些人甚至一餐无辣就无法进食,吃辣虽然是件令人大快人心的事情,但是对于心脏不好的患者应该杜绝吃辣,专家指出,心脏不好的患者吃辣会引起心律失常。那么吃辣为何会引起心律失常呢?

  如果心肌细胞自律性异常或者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就会引发心律失常,患者常常会有心慌、气短、心烦、失眠、胸闷、眩晕等症状表现。川菜以辣为主,其主要调味品就是花椒、胡椒和辣椒,但是长期过食这些辛辣物品对心血管系统的刺激是非常严重的,还会让人体出现短暂性血压下降或心跳减慢,这也是引发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而且这些热性食品极易便秘,便秘时很多患者都会屏息排便,这会导致心脏的负荷增大,心肌血液供应也会受到影响,还会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因此,这些患者应该多以清淡饮食为主,避免这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给自己的身体带来更严重的影响。

  辛辣食物对冠心病患者刺激性非常大,重口味会诱发冠心病或加重病情,还会增加血液的负担,而且还会增加血液循环在身体的流动速度,使人容易出现心情浮躁等情绪等。所以,患者应该避免吃辣,大家在平时生活中也不要贪食这类食物,以免造成身体的不良反应。

  心脏不好的患者,一定要避免食辣,从而积极避免心律失常的发生。

  心动过快过慢都需重视,因为心律失常的严重及危险程度并不与症状完全一致。正常成人的心率保持在60~100次/分,成人心率每分低于60次就属于缓慢性心律失常,而高于100次就属于过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和过速性心律失常在治疗方法上也是不同的。

  心动过缓约占全部心律失常的近1/3,常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而过速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有预激综合征、阵发性室上速等。初步判断心律失常的最简单方法就是摸脉。脉搏过快、过慢或不齐往往提示有心律失常。心电图可确诊大多数心律失常,临床上最常用。但绝大多数心律失常为阵发性,患者就诊时若未发作,心电图可能仍为正常。这时,可进行24至48小时连续动态心电图监测。若还不能发现,可进行电生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