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是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确实越来越大,有很多人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总是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长期的这样很容易诱发一系列的疾病,心律失常疾病是生活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疾病,出现这样的疾病患者应该及时的进行治疗,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心律失常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目录
1心律失常的护理方法主要是什么呢
(1)预防诱发因素一旦确诊后病人往往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见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血钾、血镁低等。病人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避免可能的诱因,比单纯用药更简便、安全、有效。
(2)稳定的情绪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精神因素中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所以病人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计较小事,遇事自己能宽慰自己,不看紧张刺激的电视,球赛等。
(3)自我监测在心律失常不易被抓到时,病人自己最能发现问题。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心房纤颤的病人往往有先兆征象或称前驱症状,如心悸感,摸脉有“缺脉”增多,此时及早休息并口服安定片可防患于未然。
有些病人对自己的心律失常治疗摸索出一套自行控制的方法,当发生时用以往的经验能控制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发作后立即用刺激咽喉致恶心呕吐,或深呼吸动作,或压迫眼球可达到刺激迷走神经,减慢心率的目的,也能马上转复。
(4)合理用药心律失常治疗中强调用药个体化,而有些病人往往愿意接收病友的建议而自行改药、改量。这样做是危险的。病人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些抗心律失常药有时能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应尽量少用药,做到合理配伍。
(5)定期检查身体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甲功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6)生活要规律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因为失眠可诱发心律失常。运动要适量,量力而行,不勉强运动或运动过量,不做剧烈及竞赛性活动,可做气功、打太极拳。洗澡水不要太热,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养成按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饮食要定时定量。节制性生活,不饮浓茶不吸烟。避免着凉,预防感冒。不从事紧张工作,不从事驾驶员工作。
2治疗心律失常的原则
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良好基础上发生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血流动力学耐受性好的病人,迭择药物的余地大,药物耐受性好,不易出现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对Ⅰ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良好的治疗反应。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陈清启
有器质性心脏病、在心功能不全基础上发生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血流动力学耐受性差、尤其是舒张功能差的病人,心动过速发作时血流动力学迅速恶化,这类病人常因伴有心肌损害和心电不稳定性致使心肌除极和复极非均质化,心动过速发作时猝死的发生率较高,治疗时选择药物的余地小,药物耐受性差,药物的促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这类病人不易宜宜选用Ⅰ类(尤其是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胺碘酮为首选药物。
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是猝死的主要原因,已知易产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疾病有心肌梗死、QT间期延长综合征、儿茶酚胺依赖性多形性室速、Brugada综合征、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炎、二尖瓣脱垂以及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对这些病人的治疗方法是植入ICD,无条件植入者应迭用胺碘酮或β-受体阻断剂治疗。
3心律失常的常见检查方式是什么
1.摸脉
初步判断心律失常的最简单方法就是摸脉。脉搏过快、过慢或不齐往往提示有心律失常。
2.心电生理检查
这是一种有创检查,就是将几根多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插入,放置在心腔内不同部位记录电活动。这项检查可以确诊患者心律失常及其类型,了解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和发生机制;识别和治疗某些心动过速;判断预后。
3.动态心电图
即长时间心电图记录(Holter)。在24小时内用一种小型便携式记录器连续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情况,患者睡觉、吃饭、活动都带着,它能了解心律失常发作和日常活动的关系、昼夜特点等。
4.运动试验
运动时有心悸的患者可以用这种检查方法,即同步观察患者运动时的心电图情况。
5.食管心电图
在食道内插入特殊的电极,可以记录到清晰的心房电位,有助于某些特殊类型心律失常的诊断。
6.其他检查
现在有一些特殊的检查方法,如窦房结电图、希氏束电图、动态心电图、高频心电图、信号平均心电图、遥控心电图、电话传送心电图和心向量图等,这些方法使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手段更加完善丰富。
4心律失常可能造成的危害
心律不齐可使血液循环失常
当发生心律失常时,心房和心室收缩程序改变,能使心排血量下降30%左右,引起病人心虚、胸闷、无力等症状。
带来窦性停搏、窦房阻滞,和心动过缓
血液循环失常也是心律失常的一种表现,当发生心律失常时,心房和心室收缩程序改变,能使心排血量下降30%左右,引起病人心虚、胸闷、无力等症状。心律失常可导致瘁死:发生瘁死最多的原因是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传导阻滞引起瘁死的发生率最高。
导致肾循环血管收缩,引起肾缺血
频发房性或室性早搏可引起肾血流量平均减少8%~10%,房性心动过速和伴有快速心室率的房颤及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其肾血流量分别减少18%、20%、60%,导致肾循环血管收缩,引起肾缺血,其症状包括少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
心律不齐可导致猝死
发生猝死最多的原因是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传导阻滞引起瘁死的发生率最高。
阿-斯综合征发作
由心律失常所致的脑循环血流减少,对于具有正常脑血管的患者来说,尚易于耐受,但在脑动脉有病变的患者中,则将出现脑血管功能不全的症状和体征,如眩晕、乏力、视力模糊、偏盲、惊厥、晕厥、局部麻痹或轻瘫,甚至抽搐和精神异常。心率极慢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常由于脑血流量的减少而产生晕厥和抽搐,临床上习惯称为阿-斯综合征发作。
5中医治心律失常偏方大全
女贞子治心律失常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腰膝。主治心律失常、阴虚内热、头晕、眼花、耳鸣等。
【处方组成】女贞子250克。
【用法用量】加水1500毫升,文火煎至900毫升。每次取30毫升,每日3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或每日用药25克,加水150毫升,煎至90毫升,分3次服。
【病例验证】用女贞子治疗心律失常43例。治疗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1周,服用女贞子1个疗程(4周)。总有效率76%。其中显效19例(心律失常消失),有效15例,无效9例。病程不到1年者,总有效率84.3%;1~5年者为81.2%,超过5年者为52.1%。
皂角粉治心律失常
【功能主治】主治心律失常。
【处方组成】生皂角0.3克。
【用法用量】将药研成细粉,吹少许入鼻中,取喷嚏。
【病例验证】邓某,男,64岁。突然心悸,咯吐多量白色黏痰,心律178次/分,心电图提示为室上性心动过速。曾因注射三磷酸腺苷发生心源性休克而惧用西药。本次发病改用单味皂角0.3克研细粉,吹粉少许人鼻中,搐鼻取嚏。即刻痰随嚏而出,胸闷随减。再查心率为90次/分,心律整齐。
黄芪檀香治心律失常
【功能主治】大补元气,复脉定律。主治心气虚损的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房室早搏。症见:胸闷痛,心悸少寐,头昏神倦,脉象缓或结代,舌红嫩,苔白。
【处方组成】生黄芪100克,檀香20克,桃仁、桂枝、炙甘草各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痰火内盛,心阳偏亢的心动过速者,加茵陈30克、黄连10克、生龙齿30克;大便硬结者,加制军10克;痰多者,加鲜竹沥一支,日两次吞服。
【病例验证】丁某,男,58 岁。病症为胸闷心悸,头昏耳鸣,神倦乏力,已历三年,西医诊断为冠心病。经治未见好转,近因劳累胸闷气闭加重5天求治。查:心律48次/分,血压 150/90毫米汞柱。面色欠佳,面目略浮肿,咯痰色白,口唇紧绀,大便干结,舌嫩,苔白腻,脉缓。用原方加姜半夏10克、制军10克,5剂。二诊咯痰减,胸闷好转,再服10剂。三诊:胸闷气闭除,大便通,无咯痰,心率62次/分,血压140/85毫米汞柱,去姜半夏、制军,再进10剂以固疗效。随访1 年,未复发。
山黄丹参饮治心律失常
【功能主治】益气温阳,活血复脉,提高脉率。主治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冠心病,各类心肌炎或心肌病导致的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尤为窦房结供血不足或窦房结动脉血栓形成者更为适宜。可以加速传导,提高脉率,改善虚寒症候。
【处方组成】仙灵脾18克,黄芪30克,桂枝10克,丹参30克,炙甘草15克,檀香6克,瓜萎皮、薤白各15克。
【用法用量】文火水煎,每日1剂,早晚温服,30天为1疗程。
【加减】胸闷两胁胀痛者,加柴胡12克、元胡15克;失眠者,加炒枣仁15克、百合30克;头昏耳鸣者,加枸杞子15克、菊花12克;双下肢浮肿、少尿者,加车前草30克、葫芦壳30克;纳食不佳者,加焦山仙各12克、炒莱菔子20克。
【病例验证】陈某,男,45 岁。因阵发性眩晕伴心悸胸闷两年余,平素常感疲乏无力,畏寒肢冷,夜间多有失眠。曾就诊西医,用过阿托品、麻黄素、潘生丁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后求治于中医,处方用仙黄丹参饮加百合30克,14剂。服14剂后心率开始增快,心率增至50~58次/分。原方改仙灵脾21克、桂枝15克,再服十四剂诸症消失。随访3月,未见复发。
延胡黄连治心律失常
【功能主治】清热散瘀,行气通络,扶正固本。主治快速型心律失常。症见心悸气短,胸闷胸痛,心烦不寐,脉数疾、促、促代或涩数。
【处方组成】延胡30克,黄连30克,麦冬40克,当归15克,丹参30克,丹皮15克,黄芪15克,半夏15克,甘草15克。
【用法用量】水煎,每日1~2剂,每剂煎2次。
【病例验证】用本方治疗心律失常者多例,系统观察病人并统计:显效54.93%,有效29.58%,总有效率84.51%。
黄芪太子参治心律失常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补气活血,通经活络。主治心律失常,适宜于心脾两虚,血脉瘀阻者。
【处方组成】黄芪10克,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云苓15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砂仁6克,丹参15克,水蛭3克,香附10克,三七粉6克(冲服)。
【用法用量】水煎,每日1剂,分2~3次服,7日为1疗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51例,其中疗效显著者27例,有效者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2%。
桃仁红花治心律失常
【功能主治】主治慢性心律失常。
【处方组成】桃仁10克,红花5克,当归、生地各10克,川芎5克,赤芍、牛膝各10克,甘草3克,生黄芪15克,瓜蒌皮10克,桔梗5克,淡附片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39例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疗效显著者18例,好转20例,无效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