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起病急骤,突发高热、病情严重,迅速恶化并出现惊厥、昏迷和休克。本型多见于2 ~7 岁儿童,病死率高,必须积极抢救。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如何治疗与预防呢?下面给大家介绍相关内容
目录
1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病因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起病急骤,突发高热、病情严重,迅速恶化并出现惊厥、昏迷和休克。本型多见于2 ~7 岁儿童,病死率高,必须积极抢救。
1.病因
病原为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杆菌,简称痢疾杆菌,根据其抗原构造的不同,痢疾杆菌分为4 个血清群:A 群,痢疾志贺菌(S.dysenteriae ,12血清型);B 群,福氏志贺菌(S.flexner ,6 血清型);C 群,鲍氏志贺菌(S.boydii,18血清型);D 群,宋内志贺菌(S.sonnei,1 血清型)。我国以福氏志贺菌多见。
2.发病机制
(1 )个体反应性本病多见于营养情况较好、体格健壮的2 ~7岁小儿,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患儿特异性体质有关。
(2 )细菌毒素作用痢疾杆菌进入结肠后,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痢疾杆菌裂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进入血循环,使微血管痉挛,导致缺血、缺氧,甚至DIC ,还可有肾上腺出血或萎缩。全身微循环障碍而出现休克;脑部微循环障碍而造成临床脑病表现。
2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症状体征
潜伏期多数为1—2天,短者数小时,起病、发展快,高热可>40℃(少数不高)迅速发生呼吸衰竭、休克或昏迷,肠道症状多不明显甚至无腹痛与腹泻,也有在发热、脓血便后2—3天始发展为中毒型。根据其主要表现又可分为以下三型。
休克型 皮肤内脏微循环障碍型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早期为微循环障碍,可见精神萎靡,面色灰白之四肢厥冷,脉细速、呼吸急促,血压正常或偏低,脉压小,后期微循环瘀血、缺氧、口唇及甲床发绀、皮肤花斑、血压下降或测不出,可伴心、肺、血液、肾脏等多系统功能障碍。
脑型 脑微循环障碍型
因脑缺氧、水肿而发生反复惊厥、昏迷和呼吸衰竭。早期有嗜睡、呕吐、头痛、血压偏高、心率相对缓慢。随病情进展很快进入昏迷、频繁或持续惊厥。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消失,呼吸深深浅不匀、节律不整、甚至呼吸停止。此型较严重,病死率高。
肺型 肺微循环障碍型
又称呼吸窘迫综合征,以肺微循环障碍为主,常在中毒性痢疾脑型或休克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
混合型
上述两型或三型同时或先后出现,是最为凶险的一型,病死率很高。
3怎样才能早期发现中毒型菌痢
中毒型菌痢来势凶猛,变化迅速,如不及时抢救,很快死亡。如何才能早期发现呢?首先,我们要熟悉毒痢的早期表现,同时细致观察,注意病情早期变化。中毒型菌痢的早期主要表现如下。
(1)突然起病,高热39℃以上,烦躁不安,谵语,用镇静剂无效,或嗜睡,萎靡不振。
(2)早期呼吸衰竭。呼吸节律不整、憋气、暂停。反复惊悸,惊厥,止惊后一般情况差。四肢持续肌紧张,下肢内收,上肢内旋,血压偏高。小儿正常血压为年龄(岁)×2十80毫米汞柱(10.7千帕),超过正常20毫米汞柱(2.67干帕)即为偏高。
(3)早期循环衰竭。肢端紫绀,皮肤发花;脉压差小(小于2.67干帕,即20毫米汞柱);心率快,成人每分钟90次以上,新生儿150次以上,2岁120次以上,3—7岁110次以上,7—14岁100次以上;尿量少,成人每小时尿量25m1以下,婴儿少于10ml,儿童少于20m1。
(4)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期表现。少数毒痢,可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率最高,抢救十分困难,但如早期发现,死亡率可降至20%以下。主要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吸气性呼吸困难,呼吸费力而无呼吸道梗阻,不易缓解的低氧血症,双肺听诊无明显异常,症状与体征明显不相称,x线可见肺透明度降低,继之可见网状阴影,最后出现“白肺”。血气分析特点是氧分压<8干帕(60毫米汞柱),二氧化碳分压<4.67千帕(35毫米汞柱),ph值升高(晚期降低)。
4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护理措施
1.维持正常体温 监测体温,综合使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必要时采用亚冬眠疗法,控制体温在37℃左右。
2.维持有效血液循环 对休克患儿适当保暖以改善周围循环。迅速建立并维持静脉通路,遵医嘱进行抗休克治疗。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神志、面色、瞳孔、尿量的变化,准确记录24h出入量。观察患儿排便次数及大便性状。准确采集大便标本送检。
4.按医嘱给药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镇静剂、脱水剂、利尿剂等,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保持呼吸道通畅,准备好各种抢救物品。
5.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减轻家长焦虑情绪。
6.预防疾病的传播 对患儿采取肠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1周或连续3次便培养阴性为止
5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治疗方案
病情凶险,必须及时抢救
(一) 降温止惊
可综合使用物理、药物降温或亚冬眠疗法,惊厥不止者,可用地西泮0.3mg/k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最大剂量≤10mg/次)或用水合氯醛40—60mg/kg保留灌肠,或肌注苯巴比妥钠5mg/kg.次。
(二) 治疗循环衰竭
1、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
2、改善微循环 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应用菪莨碱、酚托拉明、多巴胺或阿拉明等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
3、其他
及早应用糖皮质激素抗休克,常用地塞米松0.2—0.5mg/(kg.次)静滴,每天1—2次,疗程3—5天。钠洛酮能有效提高血压和心肌收缩力,剂量0.01—0.02mg/(kg.次)肌注或静注,必要时可重复使用。
(三) 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首选20%甘露醇降颅压,剂量0.5—1g/(kg.次)静注。每6—8小时一次,疗程3—5天,或与利尿剂交替使用,可短期静脉推注地塞米松,剂量同上。若出现呼吸衰竭应及早使用呼吸机。
(四)抗菌治疗
为迅速控制感染,通常选用两种痢疾杆菌敏感的抗生素静脉滴注,因近年来痢疾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耐药菌株日益增多,故可选用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钠等药物。
温馨提示:
急性菌痢一般预后良好,经一周左右的治疗大多痊愈,但病人具有下列情况易病程迁延发展为慢性病变:①病人感染为福氏痢疾杆菌;②急性期治疗不及时,不彻底;③原有营养不良、胃肠道疾患、肠道寄生虫病或肠道分泌性IgA减少等局部或全身抵抗力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