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消化内科 >肝胆疾病 >胆结石

胆结石盯上年轻人多因不良习惯所致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上班族们每天工作时间都很长,睡得晚起得早,导致很多许多年轻人为了能多睡一会直接把早餐给免了;还有一些女性为了减肥,经常不吃东西;殊不知正是这些这个坏习惯,让胆结石恋上了年轻人。详细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目录 胆结石不治疗后果很严重 胆结石盯上年轻人多因不良习惯所致 胆结石分为几种类型 七种人易患胆结石要多警惕 为什么会形成胆结石

1胆结石不治疗后果很严重

  胆结石不治疗结果--胆绞痛

  每年大约20%的“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出现胆绞痛。在没有症状的间歇期内,结石在胆囊中漂浮不定,在这种情况下,病人没有任何感觉。当油餐后或在夜间,胆囊结石易卡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内,结石一旦嵌顿,胆囊里的胆汁流不出去,使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膨胀,胆囊为排出其胆汁,不得不加强收缩。胆囊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与收缩便产生了剧烈的绞痛。这种绞痛常常是持续性阵发性加重,严重者出现休克甚至生命危险。

  胆结石不治疗结果--胆囊癌

  一位肝胆外科专家说,过去,人们熟悉的只是胆结石、胆囊炎,如今胆管癌也很常见了,而胆囊癌患者往往都有胆结石,这证明胆囊癌与胆结石是直接的联系,有资料表明约0.5%~1%的胆囊结石并发胆囊癌。这种情况导致时常误诊,有统计误诊率可达79.5%。往往在胆结石手术时才发现胆囊癌,多为晚期,疗效极差,绝大多数患者在一年内死亡。专家指出,若能早期诊断,及时将没有转移的胆囊癌进行单纯胆囊切除,5年生存率可达92%。

  专家指出,任何癌症都应以预防为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于胆结石直径大于3厘米,年龄超过50岁,特别是女性,应考虑预防性胆囊切除。

  胆结石不治疗结果--各类胆源性炎症

  胆结石导致胆囊炎可能是众所周知的。除此之外,一些小的结石落入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而每次落入胆总管后均可损伤胆总管末端肝胰壶腹括约肌,反复如此则造成胆总管末端狭窄,继发胆总管结石及胆源性胰腺炎。一些大的结石嵌顿、压迫胆囊及其邻近器官会形成胆内瘘,如胆囊十二指肠瘘、胆囊横结肠瘘、胆囊胆总管瘘等。

2胆结石盯上年轻人多因不良习惯所致

  一、胆结石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日前在沪举办的“白领阶层胆结病发病率增高及治疗对策学术报告会”上的最新数据表明: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已成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白领人群易高发胆结石。18岁以上的青年人中发病率已达6%。其中生活无规律,进餐不定时、不定量;聚餐过频;过分注重个人外在形象,为求好身材,进行所谓饥饿疗法来减肥者,更成为胆结石症的高发人群。

  二、极易诱发结石的不良饮食习惯:

  1、不吃早餐及饮食不规律

  胆因为没有食物可消化,胆汁会长时间停留在胆囊,长此以往,胆汁会淤积在胆囊或肠道,胆固醇自胆汁中析出就易形成结石。

  2、长期节食减肥

  原因与不吃早餐相同,都与胆汁浓缩和胆固醇沉积有关。

  3、不喜欢运动

  一方面不利于钙质吸收,会增加尿液中的钙盐成分,产生肾结石或尿路结石。另一方面人体腹壁会松弛,引致内脏下垂,压迫胆管,使胆汁排泄不畅而淤积,从而形成胆结石。

  4、吃得太油腻

  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会增高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形成结石;动物内脏、肉类代谢也会产生尿酸,导致结石。

  5、吃得太素

  蛋白质和脂类摄入不足,胆汁中缺乏能够抑制结石形成的酶和磷脂等物质,胆固醇和胆色素也容易沉积形成结石。

  三、预防胆结石方法

  1、要合理膳食,合理补充营养。

  日常生活中要多吃含纤维素、维生素比较高的食品,不要追求高脂肪餐。像红烧肉等高脂肪餐虽然吃起来比较可口,对人体却是一种危害,会造成血中的胆固醇含量增高,容易导致胆结石。

  2、三餐一定要规律。

  尤其是早餐非常重要,早餐不但要吃,而且要吃好。早餐给我们一天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充足的能量和热量。通过进食,胆囊收缩,括约肌松驰之后,可以及时把胆汁排入到肠腔,有利于预防胆结石的发生。

  3、适当地增加一些户外运动。

  很多年轻人喜欢宅在家里,上班时也始终坐着不动,很少参加户外运动,这也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合理的、适度的户外运动和体育锻炼,有助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

3胆结石分为几种类型

  胆囊结石:胆囊结石的成分多为胆固醇和混合性结石。胆石在胆囊内,一般不引起黄疸,也不产生绞痛(除非卡住了胆囊管)。患者平时偶有中上腹或右上腹的饱胀感,有时有嗳气、反酸、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在吃油腻食物后,症状可以加重。也有部分病人可以终身没有症状。

  总胆管结石:结石的成分主要为胆红素。胆石可以原发于总胆管,也可以来自胆囊或肝内胆管。当胆石在总胆管内卡住时,病人出现疼痛,常有黄疸、寒战、发热,大便呈灰色,小便颜色加深如浓茶一样。如此时又有总胆管炎症时,就能导致高热、昏迷等严重征象。当胆石移动位置成从胆道口排到十二指肠内,病人的黄疸及炎症症状都可趋向消退。

  肝内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多为胆红素结石。肝内服管结石占全部胆结石的15%左右。由于胆石较小,呈泥沙祥,容易往下流动,因此多数同时有总胆管结石。病人常从幼年时就有反复发作的腹痛、发冷、发热、黄疸等病史。这是由于胆石阻塞了胆汁的流通,胆汁被阻塞不能排出,就转而进入血液中,这时病人的眼睛、皮肤就会发黄。这种现象叫作“梗阻性黄疸”。也因为胆道被阻塞,时间一长,细菌就乘机在胆道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胆道炎。还能进一步侵入全身,引起中毒、休克、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神志淡漠、白细胞超过20.0x109/l,体温达39度以上,这种现象叫“重症胆管炎”。其他还能上行感染引起肝内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等。

4七种人易患胆结石要多警惕

  女性

  胆结石病人中女性占70%,且怀孕次数越多,发病率越高。其原因是由于女性身体中雌激素水平高,会影响肝内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的形成,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雌激素又影响胆囊排空,引起胆汁淤滞,这样极易形成结石。绝经后用雌激素者,胆结石发病率增多。

  肝硬化者

  肝硬化病人胆结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这与肝硬化病人身体中对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雌激素水平较高,以及又有慢性溶血,胆囊收缩功能低下,胆囊排空不畅、胆道静脉曲张、血中胆红素升高等多种因素有关。

  肥胖者

  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者,胆结石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20岁至30岁的肥胖女性胆结石发生率比正常体重的同龄人高6倍,60岁以上的肥胖女性40%有胆囊疾病和胆结石。其原因是肥胖者大多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加之肥胖者大多活动少,易生胆结石。

  饮食偏荤、偏甜或不吃早餐者

  饮食偏荤喜甜者,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多,易形成胆固醇结石;甜食过多又促进胰岛素分泌,会加速胆固醇沉积;经常不吃早餐会使胆酸含量减少,胆汁浓缩,利于结石形成。

  日晒过多者

  过多受日光照射者,如农民和喜日光浴的人,易发生胆结石。经常晒日光浴者胆结石患病率较高,而曾受过暴晒被灼伤的人,胆结石的患病率最高。

  运动过少者

  运动过少会影响消化系统功能,导致胆囊功能降低,胆汁易滞留淤积,难以排泄;同时也会妨碍胆汁酸的重吸收,从而导致胆固醇容易沉积成石。

  体内有蛔虫者

  饮食不洁感染蛔虫病者,蛔虫逆流至胆道产卵或死亡后,就会成为结石核心,生成结石。

5为什么会形成胆结石

  ●性别胆囊结石以女性常见,尤其多见于多次妊娠、长期服用避孕药或绝经后用雌激素类药物治疗的妇女。因为她们体内雌激素的变化直接影响肝脏的酶系统,使肝细胞分泌的胆汁中胆酸盐含量减少,胆固醇含量增加,还能干扰胆囊收缩功能,胆汁排放受阻,胆汁淤积,促使胆石形成。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胆道运动功能逐渐降低。所以,年龄越大,胆汁中的胆固醇越容易从胆汁中沉积,故胆石症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遗传基因最新研究发现,在人和动物中确实具有携带胆石症的信息基因。这就证实了胆石症的发生与遗传有关。

  ●长期不吃早餐一些夜间空腹时间长的人,胆汁分泌减少,胆汁的成分也发生变化,其中胆酸含量减少,而胆固醇在胆囊中沉积,长此以往,便形成胆固醇结石。原来就患有胆酸分泌不足或胆固醇分泌过多的人,若经常不吃早餐,更容易发生胆石病。

  ●嗜甜食者过量的糖分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加速胆固醇的积累,造成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卵磷脂三者之间的比例失调;过量的糖分还会自行转化为脂肪,促使人体发胖,进而引起胆固醇分泌增加,从而促使胆结石的发生。

  ●过食精制碳水化合物因为过食精制碳水化合物会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使胆固醇沉淀而形成结石。

  ●过食脂类食物摄入大量脂类食物,可促使胆汁成分改变,其中胆固醇和胆色素的含量增加;脂肪代谢也易发生紊乱,胆汁易浓缩,胆囊收缩功能也降低,更易形成胆结石。

  ●饮食不洁我国胆石病高发区,70%胆石是以蛔虫卵和蛔虫残体为核心。死亡虫卵或虫体一旦成为结石的核心,导致胆道引流不畅,加上虫体带入大肠杆菌造成的胆道感染,细菌可以使胆汁中可溶性的直接胆红素转变成难溶性的间接胆红素,而后者很容易与钙结合沉淀形成结石。

  ●长期素食者结石的形成固然与脂肪过多、胆固醇过高有关。更主要的取决于胆固醇的溶解度。正常人的胆固醇与胆盐、卵磷酯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呈微胶柱状悬浮于胆汁中,当这一比例破坏,便会形成结石。一些素食者摄入卵磷酯不足,且素食中过多的纤维妨碍了胆汁酸的重吸收,使胆汁中的胆盐浓度下降。卵磷酯与胆盐不足,导致比例失调,造成结石的形成。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大部分切除时,往往会使迷走神经受到损害,胆囊张力下降,易使胆汁淤滞而形成结石。

  ●结肠部分切除术后的患者,因吸收肠道中胆盐的能力下降,使胆汁中胆盐的含量下降,溶解胆固醇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胆固醇结石的发病率随之上升。

  ●患有糖尿病、肾炎、甲状腺功能减弱、溶血性疾病等患者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