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好后会复发吗?心律失常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心率过快或过慢都可称为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治疗后大部分都是有所改善的,但少部分患者还会有复发的可能。我们一起来看看!
目录
1心律失常的检查方法
1.摸脉
初步判断心律失常的最简单方法就是摸脉。脉搏过快、过慢或不齐往往提示有心律失常。
2.心电生理检查
这是一种有创检查,就是将几根多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插入,放置在心腔内不同部位记录电活动。这项检查可以确诊患者心律失常及其类型,了解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和发生机制;识别和治疗某些心动过速;判断预后。
3.动态心电图
即长时间心电图记录(Holter)。在24小时内用一种小型便携式记录器连续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情况,患者睡觉、吃饭、活动都带着,它能了解心律失常发作和日常活动的关系、昼夜特点等。
4.运动试验
运动时有心悸的患者可以用这种检查方法,即同步观察患者运动时的心电图情况。
5.食管心电图
在食道内插入特殊的电极,可以记录到清晰的心房电位,有助于某些特殊类型心律失常的诊断。
6.其他检查
现在有一些特殊的检查方法,如窦房结电图、希氏束电图、动态心电图、高频心电图、信号平均心电图、遥控心电图、电话传送心电图和心向量图等,这些方法使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手段更加完善丰富。
2心律失常好后会复发吗
室上速是可以通过治疗好转的,对于大多数患者一次消融成功,就好了。但少数情况下,室上速会复发。这是因为心肌是有生命的。诱发心律失常的异常通路就像大树上的一根树枝,若将其折断,多数情况下它就枯死了,但很极少数情况下,这根树枝存活了下来,那就可能引起心动过速的复发。在术中有一些指标可以判断异常通路的电活动是否已被成功阻断,一般在观察30分钟后还要再评价,即使这样还是有极少数的异常通路的电传导在术后可能恢复。术中在异常通路的电活动已被成功阻断后,继续对异常通路进行消融可以降低术后的复发率,但如消融过度也增加心肌穿孔的风险,所以应权衡获益和风险。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在心房和心室之间多数只存在一个异常旁路连接,成功消融后复发的风险在1-2%。房颤最重要的病灶位于肺静脉,而肺静脉与左心房之间存在很多电连接,复发的机会也升高。另外一个与室上速的不同之处是,房颤是一个进展性疾病,年轻时房颤的发生率很低,年龄大了如再合并高血压等疾病则容易患房颤。房颤成功消融后,早期复发的主要原因肺静脉与心房之间的电连接恢复了,而晚期复发的原因则是出现了新的异位兴奋灶诱发房颤。房颤有点像冠心病,冠心病可能是多支血管先后发生问题,这支血管放支架通畅了,但另外一支血管可能还会堵上。
不同的心律失常都是有消融术后复发的定义。更具体地说,房颤消融术后3个月内如果有房速、房扑和房颤复发,如果发作不频,应观察至术后3个月。房颤消融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持续时间超过30秒的房性心律失常,不管房速、房扑、房颤,就可以定义为复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发的症状,就是突发和突止的心慌或心悸,同时伴有心率的突然加快,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发作时心电图记录可明确诊断。
3心律失常患者应了解的几种不正常脉波
1、水冲脉:水冲脉是指脉搏骤起骤落,犹如水冲的急促而有力的脉搏冲击。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动静脉瘘等。
2、迟脉:迟脉是指脉波升支上升缓慢,波幅低,波顶平宽,降支慢。主要见于主动脉瓣狭窄、心肌梗死、缩窄性心包炎、严重的心力衰竭等。
3、重搏脉:重搏波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能被触知,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使正常的重搏波增大,一次心搏引起的脉波似二次,即收缩期与舒张期各触及一次。见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长期发热使外周血管紧张度降低患者,亦可见于心脏压塞、严重心力衰竭和低血容量休克等。
4、交替脉:节律正常而脉搏的强弱出现交替,系左室收缩力强弱交替所致,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5、奇脉:奇脉是指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而在呼气终末时变强,常见于心包积液或缩窄性心包炎患者。
6、无脉:即脉搏消失,可见于严重休克、多发性大动脉炎,后者系由于或某一部位动脉闭塞。
4心律失常并发症有哪些
心律失常通过心电图检查一般可以确诊,临床上最主要的是对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进行鉴别,颈动脉窦按摩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有助于鉴别诊断心律失常的性质。为避免发生低血压、心脏停搏等意外,应使患者在平卧位有心电图监测下进行,老年人慎用,有脑血管病变者禁用。每次按摩一侧颈动脉窦,一次按摩持续时间不超过5秒,可使心房扑动的室率成倍下降,还可使室上性心动过速立即转为窦性心律。
心律失常的并发症一般有心力衰竭、休克、晕厥以及脑栓塞等。心律失常的预后与心律失常的病因、诱因、演变趋势是否导致严重血流动力障碍有关。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心律失常包括过早搏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大多预后良好,但QT延长综合征患者发生室性过早搏动,易演变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预后不佳,预激综合征患者发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且心室率很快时,除易引起严重血流动力改变外,还有演变为心室颤动的可能,但大多可经直流电复律和药物治疗控制发作,因而预后尚好。
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和心率极度缓慢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自主节律、重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可迅速导致循环功能障碍而立即威胁病人的生命。房室结内阻滞与双束支(三分支)阻滞所致的房室传导阻滞的预后有显着差别,前者预后较好而后者预后恶劣。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心律失常,如本身不引起明显血流动力障碍,又不易演变为严重心律失常的,预后一般尚好,但如基础心脏病严重,尤其是伴心功能不全或急性心肌缺血者,预后一般较差。
5心律失常预防有妙招
心律失常预防有妙招
心律代表着心脏的节律,通俗讲就是心跳。正常人的心脏按照一定的节律稳定而有规律地跳动,心跳频率为60-100次/分钟。当心跳的频率过快或过慢,又或者心跳的节律不规律时,即发生了心律失常。想要完全预防心律失常发生有时非常困难,但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发生率。
明确预防诱发因素
一旦确诊后病人往往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见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血钾、血镁低等。病人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避免可能的诱因,比单纯用药更简便、安全、有效。
稳定的情绪
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精神因素中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所以病人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计较小事,遇事自己能宽慰自己,不看紧张刺激的电视,球赛等。
自我监测
在心律失常不易被抓到时,病人自己最能发现问题。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心房纤颤的病人往往有先兆征象或称前驱症状,如心悸感,摸脉有“缺脉”增多,此时及早休息并口服安定片可防患于未然。
有些病人对自己的心律失常治疗摸索出一套自行控制的方法,当发生时用以往的经验能控制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发作后立即用刺激咽喉致恶心呕吐,或深呼吸动作,或压迫眼球可达到刺激迷走神经,减慢心率的目的,也能马上转复
合理用药
心律失常治疗中强调用药个体化,而有些病人往往愿意接收病友的建议而自行改药、改量。这样做是危险的。病人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些抗心律失常药有时能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应尽量少用药,做到合理配伍。
定期检查身体
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甲功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最后,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因为失眠可诱发心律失常。运动要适量,量力而行,不勉强运动或运动过量,不做剧烈及竞赛性活动,可做气功、打太极拳。洗澡水不要太热,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养成按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节制性生活,不饮浓茶不吸烟。避免着凉,预防感冒。不从事紧张工作,不从事驾驶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