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老年人都因为突发心肌梗塞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往往与患者不了解心肌梗塞的常识有着很大的关系。正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心肌梗塞的常识,造成了很多本可以避免的危害,那么心肌梗塞的危害一般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专家的介绍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目录
1心肌梗死的危害会有什么
1、心脏破裂:约占致死病例3%~13%,常发生在心肌梗死后 1~2周内,好发于左心室前壁下1/3处。原因是梗死灶失去弹性,心肌坏死、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释放水解酶所致的酶性溶解作用,导致心壁破裂,心室内血液进入心包,造成心包填塞而引起急死。另外室间隔破裂,左心室血液流入右心室,可引起右心功能不全。左心室乳头肌断裂,可以引起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导致急性左心衰竭。
2、室壁瘤:约占梗死病例10~38%。可发生在梗死早期或梗死灶已纤维化的愈合期。由梗死心肌或瘢痕组织在心室内压力作用下,局限性的向外膨隆而形成室壁瘤。室壁瘤可继发附壁血栓、心律不齐及心功能不全。
3、附壁血栓形成:多见于左心室。由于梗死区内膜粗糙,室壁瘤处及心室纤维性颤动时出现涡流等原因而诱发血栓形成。较小的血栓可发生机化,但多数血栓因心脏舒缩而脱落引起动脉系统栓塞。
4、急性心包炎:透壁性梗死,常在心肌梗死后发生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约占心肌梗死的15%,常发生在MI后2~4天。
5、心律失常:约占心肌梗死的75%~95%。心肌梗死累及传导系统,引起传导紊乱,有些可导致心脏急停、猝死。梗死区心肌收缩力丧失,引起左心、右心或全心衰竭,是患者死亡的较常见原因,约占心肌梗死的60%。
6、心源性休克:约占心肌梗死的10%~20%。心肌梗死面积>40%时,心肌收缩力极度减弱,心输出量显着减少,可引起心源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
2心肌梗塞的治疗的方法的总结
持续呼叫患者的名字,让他保持清醒,绝对不可以昏迷过去;身边最好准备一小瓶沉香油--急救之王,此时先将几滴沉香油滴到患者的舌头上。
用手指压患者人中,压到患者眉头皱起来。
握空拳,反复流压患者胸口从膻中到华盖区域,刺激心脏肌肉。
以右手握空拳,左手叠合其上,用身体的力量从右到左滚压患者胸腔;压、滚时提醒患者吸气,手放开时吐气。持续这样做,直到患者两肩会动,脸色转好。
心肌梗塞的健康小贴士为我们做了心肌梗塞的治疗的方法的总结。希望大家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也望大家要是患病的话,积极的接受治疗,不要拖延治疗的时间,祝大家健康快乐!
3人们为什么会有心肌梗死
1、激动
有些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是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的。据报道,美国有一个州,平均每10场球赛,就有8名观众发生急性心肌梗塞。
2、过劳
做不能胜任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的体育活动,连续紧张的劳累等,都可使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病人的冠状动脉己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心肌短时间内缺血。缺血缺氧又可引起动脉痉挛,反过来加重心肌缺氧,严重时导致急性心肌梗塞。
3、便秘
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但其危害性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梗的老年人并不少见。所以,这一问题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要保持大便通畅。
4、寒冷刺激
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塞。这就是医生们总要叮嘱冠心病病人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的原因,也是冬春寒冷季节急性心肌梗塞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
5、暴饮暴食
不少心肌梗塞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国内外都有资料说明,周末、节假日急性心梗的发病率较高。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塞。
4心肌梗死的护理方法有哪些呢
1.急性期监护:患者被收入危重监护病房,应用监护仪对其进行连续的心电、血压、呼吸、血气和生化等监测,一旦发现导致心室纤维颤动及室性心动过速的各种心律失常、休克、心衰等严重并发症,及时予以纠正;每日检查除颤器、呼吸机、临时起搏器的功能是否良好,并置于备用状态,备好备齐抢救车内的各种抢救物品。
2.一般护理:急性心梗发生后,第1周应绝对卧床休息,谢绝探视,保持情绪稳定,进食、洗、漱、大小便均给予协助;第2周可在床上做四肢活动,日常活动均在床上进行;第3~5周可在护士帮助下开始室内活动,应尽量少探视,以避免不良刺激。卧床期间,要做好肢体的活动锻炼和皮肤护理,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压疮等并发症;保持大便通畅;进半流质饮食,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产气少、含适量维生素和纤维素,一定要避免过饱和便秘。
3.镇静止痛:心梗患者多发病突然,并伴有疼痛、压榨感,因此护士要认真观察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疼痛时要尽快止痛,可给予杜冷丁或吗啡止痛。同时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的变化,以防止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有效的止痛镇静措施不可忽视。
4.吸氧: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疗中重要措施,急性心梗时动脉血氧下降,吸氧可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早期足量的吸氧可缩小梗死的面积的扩大,所以及时通畅有效吸氧是非常重要的。吸氧速度和流量根据病情而定。一般用鼻导管持续高流量吸氧3~5d,流量为4~6l/min,以后可间歇吸氧,流量为1~2l/min.
5.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总量:24h液体总量不超过1500ml,滴速不超过30滴/min,过量及过速输液可致心脏负荷过重,导致肺水肿、加重患者的病情。
6.溶栓护理:溶栓期间要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抗凝过度引起的出血情况: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紫斑及患者大小便颜色及呕吐物,特别注意患者意识、瞳孔有无异常变化,以观察有无颅内出血。此外还应观察患者的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
7.心理护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突然,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为此患者需要一个安静、整洁、舒心的治疗护理环境,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减少外界环境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同时,要鼓励患者调整心态,坚定战胜疾病信心,保持乐观的情绪。医护人员要满腔热情,使其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从而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
5心肌梗死的几种常见症状
1、低血压和休克:不少老年患者的低血压可能是心肌急性缺血损伤后,加上大量出汗、呕吐引起血容量不足,或某些血管扩张、镇静等药物作用而致,可持续数周后再上升,但常不能恢复到以往的水平。病人表现为反应迟钝,面色灰暗,额头、颈部及四肢末端出汗,皮肤温度较低,甚至尿少,收缩压在80~90mmHg或较原基础血压下降60mmHg以上。
2、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由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h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c上下,很少超过39°C,持续1周左右。发热持续超过l周或消退后重新出现,或高热超过39℃,应怀疑并寻找有无并发感染,其次应注意有无心肌梗死新的发展、栓塞性并发症或心肌梗死后症候群。
3、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症状在心肌梗死中占重要地位。60岁以下者约有30%出现。当剧烈胸痛时常伴有反复发作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但这一症状在老年人却不似想像中的那样多见。国内外几组较多病例的统计,占2.7%~9.9%。
4、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生于安静时,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被误认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部分患者疼痛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上方,被误认为骨关节痛。
温馨提示:
病人进食不宜过饱,食物以易消化、含较少脂肪而少产气者为宜,限制钠的摄入量,要给予必需的热量和营养。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一部分糖尿病患者或者和老年患者可能出现无痛性心梗。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79年制定的标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