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免疫科

急性高原反应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海拨在3000米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其特点为气压低,空气中氧的浓度也低,易导致人体缺氧,引起高原病包括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短时间内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均可产生头痛、头昏、心悸、气短等反应。重者还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腹胀和胸闷。检查有口唇轻度发紫及面部浮肿等。称为急性高原反应。

目录 高原病的分类 急性高原反应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进高原后充分休息预防高原病 对西藏旅游高原反应的认识误区 不得不说的高原反应

1高原病的分类

  高原系指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区,包括高山和高原。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低,氧分分压低。易使人缺氧。对高原低氧环境不能适应而发生的疾病称高原病。高原病分为哪几类呢?

  该病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1、急性高原病指初入高原时出现的急性缺氧反应或疾病,依其严重程度分为轻型(或良性)和重型(或恶性)。轻型即反应型或急性高原反应;重型又分为:脑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昏迷或高原脑水肿 )、肺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肺水肿)、混合型(即肺型和脑型的综合表现)。

  2、慢性高原病(又称蒙赫氏病)指抵高原后半年以上方发病或原有急性高原病症状迁延不愈者,少数高原世居者也可发病。中国将慢性高原病又分为: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包括高原高血压和高原低血压)、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即心脏病与红细胞增多症同时存在)。国外未作上述分型。

  高原病分为哪几类呢?以上分类是急诊科专家的答案,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有许多大山和高原,海拔3000m以上的地区占总面积的1/6。由平原移居或短期逗留高原的人均可发生高原病

2急性高原反应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对急性高原病应以预防为主,(1)需到高原地区工作的人员,应通过仔细的体检,排除不适宜在高原工作的疾玻(2)从低海拨到高海拨地区可实行阶梯上升,逐步适应。(3)必须快速到达3000米以上地区时应携带氧气及预防药物。如:利尿剂、镇静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等。(4)到达高原地区后,体力活动要循序渐进,尽量减少寒冷刺激及上呼吸道感染。

  随海拨的增加,空气中的氧含量有所下降。某些特殊的群体由平原到高原时,因其对缺氧耐受性差,可能出现高原反应。如:头痛、头昏、心悸、胸闷、气短等。因此,由低海拨处到高原的旅游者应当注意:

  (1)日程不能安排得太紧,尤其是初到两日内。

  (2)患高血压、心脏病的游客应坚持服药。如有任何不适,应及时就诊。

  (3)登高时,速度不可太快,出现胸闷等症状,应立即原地休息。有条件可吸氧,情况允许时返回起点。

  (4)游客登山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确定是否租借氧气,以备急需。

  (5)旅途中突发持续的、较重的心前区疼痛、胸闷、心悸等,应赶快至心脏科检查。

3进高原后充分休息预防高原病

  有关专家表示,进高原后,应充分休息预防高原病。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首席高原病防治专家说,玉树震区平均海拔4493米,氧含量仅有平原地区的55%,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高达20%以上。下面,我们且看看专家们是如何对此做解释的吧。

  高原病包括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等。轻者表现为头痛、头晕、心悸、气短等,重者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腹胀、胸闷等。通常,在高原适应几天后,多数人不经治疗,急性高原反应症状也可自动消失。如需治疗时,只要诊断和治疗及时,3—7天可痊愈,不留后遗症。

  初进高原八大生理变化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所长说,玉树震区空气稀薄,年均气温2.9℃,是典型的高原高寒气候。当前,抗震救灾队伍处于由平原快速集结高原初期,因高原低氧、干燥、大风等影响,机体器官的生理功能会发生八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呼吸频率加快。由于空气稀薄,氧含量降低,使人的肺泡氧分压和动脉血中的氧分压均随之降低。人体为了从外界获得足够的氧气,就必须通过增加肺通气量而实现。

  二是心跳加快。正常人的心跳为每分钟60—80次,急速进驻高原地区,心跳加快,每分钟100次左右,并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快。初到高原者,要保证充足睡眠和正常进餐,作业动作要量力而行,避免剧烈活动。

  三是腹胀和消化不良。由于高原大气压降低,机体内部的压力也随之降低,造成胃排空时间延长,形成胃肠道胀气。一般经过一周左右的高原生活后,会逐渐减轻和消失。

  四是血压异常。部分人因机体缺氧,造成血管外周阻力异常变化,血压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也有部分人出现血压降低,在返回平原一段时间后,一般可自行恢复,不必药物治疗。

  五是睡眠障碍。目前唯一解决办法就是调整心态,克服高原紧张情绪,适当增加睡眠时间,提倡午睡。

  六是学习和记忆能力变化。在高海拔地区,所有人的学习和记忆正确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不会造成永久性损伤。

  七是视觉、听力和嗅觉变化。人们到达高原3000米高度后,视觉、听力普遍有所下降,嗅觉逐步降低,不易自我觉察,在返回平原后,这些感觉功能恢复正常。

  八是情绪兴奋与抑制。多数人都会发生一些情绪上的变化,表现为情绪高涨,感情冲动,言语增多,情绪失控等;或情绪低落、精神不振、沉默寡言、行为缓慢等。

  六类人群不宜参加救援

  救援者的健康是保障救援的基础。凡有以下情形的,都不宜参加高原救灾工作:

  一是有心脑血管疾病,比如严重高血压、脑血管畸形;二是有呼吸系统疾病,比如支气管扩张症等;三是有血液系统疾病,比如严重贫血等;四是有消化系统疾病;五是有泌尿系统疾病,特别是急、慢性肾脏炎症患者;六是有内分泌系统疾病,比如糖尿病未获控制的。

  急进高原后注意事项

  急进高原地区几天内,一定注意做到减少活动、防寒、保证睡眠和调整心理状态等,以防急性高原病发生。

  进入高原第一周内,在救灾之余,要尽可能充分休息。走路、运动时宜缓慢,勿大声讲话或放声唱歌,搬运物品或蹲下起立时,动作不要过快,要注意放慢日常生活节奏。在高原应随时注意保暖防寒,要根据天气情况调整适宜着装,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初到高原的人在适应过程中通常伴随有脱水,所以每天至少须喝3—4升水来保持水分,尿量应充分并保持清澈;条件允许时,可以吸氧。对于高原适应力强的人,一般高原反应症状在1—2天内可以消除,适应力弱的需3—7天。如果症状持续无法消退或不良反应剧烈,建议及时就医以免贻误病情,转向重症。

  如果出现高原肺水肿或高原脑水肿症状,要大量吸氧,在服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迅速到低海拔地区治疗;救援人员在抢救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注意休息。

  高原强烈的阳光和紫外线会伤害眼睛和皮肤,应准备墨镜和防晒霜。充足的睡眠可以减轻高原反应,睡前不要过多活动,用热水洗脚,保持情绪稳定。多喝水,晚餐不宜过饱,不可暴饮暴食。

  要预防高原冻伤。高原冻伤可分为轻度冻伤和重度冻伤。伤员获救后应尽早脱离冷环境,进入温暖避风场所、采取保暖措施。条件允许应立即送医院,做温水快速复温救治。严禁用冰雪揉搓、冷水浸泡、按摩捶打患部的错误方法复温,也严禁采用明火烘烤的方法复温。这些错误的复温方法往往造成严重的组织丢失,预后极差。

  以上,是专家们征对进高原后充分休息预防高原病的解析,怎么样,你现在知道了吧。专家提醒,今后赴高原地区学习工作的人们,先要补上预防高原反应这一课。最后,希望这篇小文章能够帮到你吧。

4对西藏旅游高原反应的认识误区

  “真想坐着火车去游西藏,可就是担心患

  高原病!”随着青藏铁路通车时间日益临近,不少游客在萌生进藏旅游念头的同时,对“急性高原反应”或“高原病”心存疑虑。专家指出,普通人对“急性高原反应”存在三

  认识误区,只要能摒弃对“急性高原反应”的恐惧和误解,绝

  部分游客都能享受高原旅游的快乐。

  9成人有心理误区  “认识不足”成主因

  近日,记者在北京、广西桂林、青海西宁等地做的随机调查表明,绝部分人对青藏旅游非常向往,但90%以的人对高原病心存疑虑。最普遍的想法是“我能不能适应高原环境”、“高原病会不会留下后遗症”。专家指出,这种心理误区外在表现是“盲目心理恐慌”、“过度兴奋”和“盲目乐观”。

  心理恐慌源自对高原知识的匮乏。很多人因为对高原环境、高原病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才会产生盲目心理恐慌。中国科学院

  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周兆年长期从事高原低氧研究工作,

  说,很多人对高原低氧及高原病缺乏必要的了解,这种恐慌不仅不能帮助人适应高原环境,反而会带来焦虑、不安等

  些不良情绪。即使有人

  高原得“急性高原反应”,但下到低海拔地也就好了。

  “过度兴奋”表现在对高原壮美景色的陶醉,忘记了自己身处只有平时60%氧气环境的高原,因为心理兴奋、活动加剧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造成身体急剧缺氧。

  周兆年说:“多数急性高原反应是心理紧张或者过度兴奋造成的。”

  说,青藏高原是各国旅游者向往的地方,很多人来到高原后,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见到了神秘的雪域风情就过度兴奋。过度兴奋会让血压升高,心跳加速,这样极易导致急性高原反应。

  “盲目乐观”也是重要误区。初

  高原的人,由于身体内还有不少氧气存量,这些氧气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身体适应高原环境。因此,初到高原内没有任何症状,不加注意,过1-2天后才逐渐感到头痛胸闷的人也不少。这是因为氧气存量已不足,

  些不良反应也就随之而来。也要知道,到了这

  高度的高原

  没有反应,不等于到更高的高原也没有反应。

  个体差异严重 心态平稳关键

  “

  万个读者就有

  万个哈姆雷特,

  万个游客就有

  万种高原体验”。资深老中医陈万泉这样评价“高原病”。

  告诉记者,个体体质的差异很可能在具体的高原病中千差万别。

  10年来几乎每年都要通过各种方式前往西藏旅游的营销专家于期霖就有这样的切身体验。第

  次进西藏的5天游程几乎没有高原反应;第二次进西藏的7天旅途却让

  头痛不堪;随后几次进入海拔4000多米的风景摄影历程又让

  备受腰股疼痛、心跳加速的折磨;今年的7天西藏林芝之旅却又心情舒畅,身体安康。“既要靠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又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心态。”回顾这些年高原旅游的经历,于期霖深有感触地说。

  标本兼治:享受高原乐趣

  专家建议,来高原旅游,只要做到标本兼治,就可以快乐游高原。周兆年说,“标”强调对待高原低氧的正确心态,既重视又不盲目乐观,要将心态调整好。“本”则强调进行必要的锻炼,并利用药物进行相应的辅助治疗,尊重医生的诊断,及时就医。

  国际登山和高原旅游行业公认的高原旅游准备“行规”是:全面检测身体,把握自己的身体状况。患有严重心脏、肺部、肾部、肝部疾病以及高血压的游客是不适宜进入高原的。其余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则不必过度担忧高原反应。 适度锻炼提高身体适应能力,为高原旅游存储好“身体本钱”。在前往高原之前,通过游泳、骑自行车、跑步、间歇性低氧训练,提高身体适应低氧状态的能力。保持良好心态才能使高原适应“水到渠成”。“既要重视高原,也不要盲目乐观,调整好心态最为重要”,周兆年说,而后进行最基本的水土适应,初到高原不要太劳累,并要不断地调节自己。

  专家建议,由于高原供氧量不足平原地区70%,在身体负荷加重的情况下,就要学会给身体“减负”。吃饭不要太饱,也不要吃难消化的东西;保证良好的睡眠,保存良好体力。服用

  些抗缺氧药物,如红景天等等。

5不得不说的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因人而异,未上高原前很难预知。身体弱者未必反应大,体魄健壮者未必无反应。每个人的反应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一般情况下,瘦人好于胖人,女士好于男士,矮个子好于高个子,年轻者好于年老者。

  从平原地区进入高原后,人体出现的调节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脉搏(心律)频率:平原地区正常脉搏为72次/分,初到高原时脉搏可增至80~90次/分,个别人可达100多次/分,居住一段时间后,又可恢复。

  (2) 呼吸:呼吸系统轻度缺氧时,首先表现呼吸加深加快,随缺氧加重呼吸频率也进一步加快,人们呆感到胸闷气短。适应后,会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3) 血压:平原地区正常收缩压为110~1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虎作伥0~80毫米汞柱。初进入高原后,由于血管感受器作用和体液等影响,使皮肤、腹腔脏器等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从而保证心脏冠状动脉、脑血管内的血液供应。适应后亦会恢复正常。

  (4)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轻度缺氧时,整个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如情绪紧张、易激动等,继而出现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等。进入较高海拔地区后,则由兴奋转入抑制过程,表现嗜睡、神志谈漠、反应迟钝。少数严重者会出现意识丧失甚至昏迷,若转入低地后会恢复正常。神经症状的表现轻重常与本人心理状态和精神情绪有密切关系。对高原有恐惧心理,缺乏思想准备的人,反应就多些;相反,精神愉快者反应就较少。

  (5) 消化系统:进入高原消化腺的分泌和胃肠道蠕动受到抑制,除胰腺分泌稍增加外,其余消化食物的唾液、肠液、胆汁等分泌物较平原时减少,肠胃功能明显减弱。因此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面泻或便秘、上腹疼痛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紊乱症状。在高原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可逐步恢复。

  在高原,如果持续感觉不适就应该上医院治疗。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背着心理恐惧的包袱上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