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多发生在40岁以后,平均患病率约为6.49%。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肌缺血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显示40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心血管病的病死率增加1倍左右。心肌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40-60岁年龄段的人,可以根据下列症状进行自测,如果有4项及以上,就应该尽快去医院就诊。
目录
1心肌缺血影响怀孕吗
心肌缺血是很多人都比较害怕得的一种疾病,这是因为这种疾病给自己造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比如已经怀孕的妇女身体出现很多不适症状,心力衰竭加快,无形当中增加了生育风险。那么心肌缺血患者怀孕有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有哪些呢?
1、孕妇身体不适
心肌缺血患者怀孕期间在心脏功能不能代偿时,可因心肌缺血缺氧而代偿性心率加快,心脏排血量增加,使心脏负荷增加,出现心慌、气短,下肢水肿等多种不适症状。
2、影响胎儿发育
孕妇心肌缺血可能导致胎儿血供不足,营养缺乏,对胎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死胎。
3、加速心力衰竭
怀孕期间体重增加、饮食量增加等多种因素会加重心脏的负担,从而诱导心肌缺血的发作,加速心衰的形成,部分患者存在妊高症,也可加重心脏的负担,诱导心肌缺血的发作,加速心衰。
4、生产风险增大
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更大,顺产时疼痛产生的应激会加重心脏负担,顺产时需要用力,而心肌缺血最忌过度用力。
建议:心肌缺血孕妇可提前数周进行剖腹产,虽然疼痛比较明显,但手术时间短,术中用药方便,且麻醉本身可以降低血压,对心肌缺血有一定好处,即使出现心肌缺血发作,也很方便用药。
2中老年人可根据早期症状自测心肌缺血
1.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者,时伴有大汗。
2.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者。
3.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咽喉痛及烧灼感、紧缩感,牙痛等。
4.饱餐、寒冷、饮酒后出现胸痛、胸闷者。
5.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
6.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
7.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8.突发的心动过缓、血压降低或晕厥者。
3哪些人易患缺血性心肌病
40岁以上人群
年龄在40岁以上的中年男性,或者是更年期之后的老年女性,更容易患缺血性心肌病。
“三高”人群
高血脂患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和过于肥胖的人,这些身体同时伴有冠心病诱发危险因素的人更容易引发心肌缺血性胸痛。
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
家族中曾有患过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如果父亲在55岁之前或者是母亲在65岁之前患上了冠心病,那么他们的子女患有冠心病的机率就更大,从而导致缺血性心肌病的危险性也就越大。
心理压力过大的人群
临床上心理、情绪性心肌缺血的患者也非常多。这类人群往往因工作压力大,或者生活中经常有不顺心的事情,导致情绪长期压抑。他们的症状表现为压抑性或者多疑、敏感、激动、急躁、攻击性性格。
4心肌缺血不能吃什么
心肌缺血患者的饮食原则包括:
1.控制热量,保持理想体重。
2.控制脂肪摄入的质与量
许多研究证明,长期食用大量脂肪是引起动物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而且还证明脂肪的质对血脂的影响更大,饱和脂肪酸能升高血胆固醇,多不饱和脂肪酸则能降低血胆固醇,一般认为膳食中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之比以1∶1∶1为宜。膳食胆固醇含量对体内脂质代谢会产生一定影响,应适当加以控制。
3.控制食糖摄入
碳水化合物是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在我国人民膳食结构中就是主食量过多),可造成热量入超,在体内同样可转化生成脂肪,引起肥胖,并使血脂升高。经研究证明,在碳水化合物中升高血脂的作用,果糖高于蔗糖,蔗糖高于淀粉。美国、加拿大等国,人们的食糖量可占一日热能的15~20%,其冠心病发病率远高于其它国家和地区。因此,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尤其是控制食糖摄入量,一般以不超过总热量的10%为宜。
4.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膳食纤维能吸附胆固醇,阻止胆固醇被人体吸收,并能促进胆酸从粪便中排出,减少胆固醇的体内生成,故能降低血胆固醇。故在防治心肌缺血的膳食中,应有充足的膳食纤维。
5.提供丰富的维生素
维生素C能促进胆固醇生成胆酸,从而有降低血胆固醇作用;还能改善冠状循环,保护血管壁。尼克酸能扩张末梢血管,防止血栓形成;还能降低血中甘油三酯的水平。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阻止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保护心肌并改善心肌缺氧,预防血栓发生。
6.保证必需的无机盐及微量元素供给
碘能抑制胆固醇被肠道吸收,降低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着,故能减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常食海带、紫菜等含碘丰富的海产品,可降低冠心病发病率。膳食中钙、镁、钾、钠、铜、铬等也同心肌缺血发病有关。
7.少量多餐,切忌暴饮暴食
晚餐也不宜吃得过饱,否则易诱发急性心肌梗塞。
8.禁饮烈性酒
酒精能使心率加快,能加重心肌缺氧,故应禁酒。
5心肌缺血按摩哪些穴位
心肌缺血按摩哪些穴位
患者伸平前臂,掌心向上,放于舒适位置,手下垫平。
取穴:取大陵穴(腕部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内关穴(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间使穴(腕横纹上3寸,在桡侧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
按摩手法:先用拇指侧掐压穴位,待患者感觉麻胀时抬起如鸡啄食样掐压5分钟,然后自大陵穴经内关穴至间使穴按摩2分钟,一般可在2~3分钟内生效。
大陵穴、内关穴、间使穴均为手厥阴心包经穴位。掐压与按摩以上三穴可以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其机理可能是通过调整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改善能量代谢而实现的。
大陵穴和内关穴均具宁心安神作用,对改善心悸心痛效果明显;间使穴有宽胸解郁、宁心降逆作用,主治心悸心痛、烦躁等症。本法可在短时间内生效,无任何副作用,且易于掌握。患者可以自行操作,亦可以由家属学会后施术,不失为即时缓解心肌缺血的好方法。
温馨提示:
少量多餐,切忌暴饮暴食,晚餐也不宜吃得过饱,否则易诱发急性心肌梗塞。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冠脉狭窄或闭塞是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进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由此引起的心脏病即大家常说的“冠心病”,所以冠心病是心肌缺血的“罪魁祸首”。心肌缺血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现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