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从不知道疲惫,上了年龄突然运动一下就会心慌、头晕,一夜没睡好就心悸、胸闷,生气时心慌、气短……老年人如果出现这些现象,很可能是心律失常惹的祸。心脏是生命的原动力,如果它跳得太快、过慢或忽快忽慢,人体可受不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约有1200万人受到心律失常的困扰,一半以上是老年人,他们经常会有心慌、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暴饮暴食可导致心律失常,我们一起看看吧。
目录
1心律失常的护理日常要点
1、正确对待、心胸开阔。不要因为患了心律失常而忧心忡忡。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心律失常并非不能控制。
2、积极治疗原发病,遵医嘱按时服药。
3、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心律失常患者应减少劳累,保证睡眠充足,并适当地进行锻炼;只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极差的患者,才应长期卧床休息。
4、保持情绪稳定。情绪急剧激动或情绪过度忧虑,都可引起心律失常。
5、随季节、气候变化调节生活起居,采取措施预防感冒,以免加重病情。
6、注意合理安排饮食。宜清淡,少辛辣;不宜暴饮暴食;少饮浓茶、咖啡、冷饮等;戒烟、酒是预防心律失常的重要一环。
7、定期到医院检查,复查有关项目,合理调整药物。
健康也来自我们每一天良好的生活习惯。
2暴饮暴食可导致心律失常
首先,随着年龄增长,机体衰老等生理变化会对心脏的传导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易发生传导障碍和病窦综合征及心房颤动等。其次,老年人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循环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等,这些疾病都会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也更容易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再者,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窦房结功能可能存在障碍,在应用对心脏传导系统有影响的药物时,比年轻人更容易出现副作用,导致心律失常。
对于老年人,采取以下措施能够尽量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1.不要忽视定期体检,很多心律失常患者没有心慌、胸闷等典型症状,是在体检时才发现心律失常的。而暂时没有症状的心律失常对身体一样有害,会伤害心脏或引发脑卒中,在严重疲劳状态下可能突然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2.发现心律失常后,要按医嘱进行治疗,且不可随意选药,或者病情稍有好转就自行停药,应向医生咨询后再做决定。
3.运动要适量。对心律失常患者而言,绝不是运动量越大对身体越好,要本着“量力而动”的原则,不可勉强运动或活动过量。中老年人宜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较柔和的运动。
4.避免突然受到冷或热的刺激,小心感冒,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过低。
5.不要暴饮暴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喝咖啡、浓茶等饮品。
6.不可过量饮酒,同时要戒烟并远离二手烟。这些因素都可能使交感神经兴奋,而导致心脏传导异常。
7.保持良好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长期劳累是诱发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8.与人相处宽容豁达,避免情绪波动,不生闷气,也不能暴怒或过分紧张。
9.积极治疗原发病,这是预防心律失常非常重要的一环。
3心脏起搏器可治疗哪些心律失常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可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当患者心率过低时通过电脉冲进行调整,也可用于终止快速性心律失常,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防止病情进展,避免危险发生。
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主要适用于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重度心动过缓伴有窦房阻滞、窦性停搏,昏厥症状频发者。这是目前心脏起搏器的最为重要的用途。心脏起搏器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还可用于治疗室颤和室速,以预防心脏猝死的发生,有助于挽救患者的生命。
很多人对于心脏起搏器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并不了解,其实植入心脏起搏器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心脏起搏器并不植入心脏内部,而是通过小切口放置到患者的胸前部皮肤下,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一般心脏起搏器可持续使用10年左右。但术后并没有彻底消除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应定期门诊随访,医生会为患者调整心脏起搏器的参数,以更好地发挥其效果,避免发生电池电量不足。
心律失常患者在植入心脏起搏器后,短时间内可能会有异物感,之后可慢慢适应。手术后不要立即剧烈运动,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锻炼,其他没有太多的禁忌,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无需过分担忧。一般来说,植入心脏起搏器后最好远离弱震动,如按摩器、过于颠簸的交通工具等。电磁波、雷达、红外线等也可能对心脏起搏器造成干扰,患者应当高度重视。
4老年人心律失常的特点有哪些呢
(1)老龄变化:老龄心肌的解剖、生理和生化变化使心肌的正常生理性质发生改变,产生较高的兴奋性、较慢的传导。如窦房结和结间束及周围区域的弹性和胶原纤维局灶性增厚和脂肪浸润,引起心房性心律失常,如发生于房室结和房室束,以及束支和分支,引起不同部位的传导障碍。
(2)生理变化:老年人常有二氧化碳潴留,可以增加心肌的兴奋性,也可促进心律失常。
(3)心肌疾病:由于窦房结动脉或其发源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房缺血及炎症、纤维化等,导致房性心律失常。冠心病引起的心肌梗塞和心室扩大,可以导致心室过度牵张,缺氧和钾积蓄,改变动作电位,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心室肌缺血,受损心室肌与正常心肌间的电生理不均匀性,可以诱发折返而引起反复发作或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肺心病时多源性房性早搏心动过速较多见。在老年性心肌淀粉样变中,心房颤动见于心房内有多量淀粉样物质沉着。老年人二尖瓣环可有退行性变及钙化,病变可涉及到传导系统,引起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
(4)药物作用: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在用药物治疗中比年轻人容易发生毒性反应。由于老年人多窦房功能障碍,在中年人应用无顾虑的药物,可能在老年人引起对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的不良作用。
5心律失常如何预防
1、预防诱发因素:一旦确诊后病人往往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见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血钾、血镁低等。病人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避免可能的诱因,比单纯用药更简便、安全、有效。
2、保持稳定的情绪: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精神因素中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所以病人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计较小事,遇事自己能宽慰自己,不看紧张刺激的电视,球赛等。
3、自我监测:在心律失常不易被抓到时,病人自己最能发现问题。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心房纤颤的病人往往有先兆征象或称前驱症状,如心悸感,摸脉有“缺脉”增多,此时及早休息并口服安定片可防患于未然。
有些病人对自己的心律失常治疗摸索出一套自行控制的方法,当发生时用以往的经验能控制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发作后立即用刺激咽喉致恶心呕吐,或深呼吸动作,或压迫眼球可达到刺激迷走神经,减慢心率的目的,也能马上转复。
4、合理用药:心律失常治疗中强调用药个体化,而有些病人往往愿意接收病友的建议而自行改药、改量。这样做是危险的。病人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些抗心律失常药有时能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应尽量少用药,做到合理配伍。
5、定期检查身体: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甲功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6、生活要规律: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因为失眠可诱发心律失常。运动要适量,量力而行,不勉强运动或运动过量,不做剧烈及竞赛性活动,可做气功、打太极拳。洗澡水不要太热,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养成按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饮食要定时定量。节制性生活,不饮浓茶不吸烟。避免着凉,预防感冒。不从事紧张工作,不从事驾驶员工作。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