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外科 >骨科 >骨髓炎

血源性骨髓炎

血源性骨髓炎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起始于长骨的干骺端,成团的细菌在此处停滞繁殖。病灶形成脓肿后周围为骨质,引流不畅,多有严重的毒血症表现,以后脓肿扩大依局部阻力大小而向不同方向蔓延。那么血源性骨髓炎的相关知识有哪些?我们看

目录 什么是血源性骨髓炎 血源性骨髓炎的晚期特点 血源性骨髓炎的诊断依据 血源性骨髓炎的病理特点 血源性骨髓炎治疗方法

1什么是血源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以骨质吸收、破坏为主。慢性骨髓炎以死骨形成和新生骨形成为主。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如脓液早期穿入骨膜下,再穿破皮肤,则骨质破坏较少;但脓肿常在髓腔蔓延,张力大,使骨营养血管闭塞或栓塞。如穿出骨皮质形成骨膜下脓肿后使大片骨膜剥离,使该部骨皮质失去来自骨膜的血液供应,严重影响骨的循环,造成骨坏死。其数量和大小视缺血范围而定,甚至造成整个骨干坏死。由于骨膜剥离,骨膜深层成骨细胞受炎症刺激而生成大量新骨包于死骨之外,形成包壳,代替病骨的支持作用,包壳上可有许多孔洞,通向伤口形成窦道,伤口长期不愈,成为慢性骨髓炎。


2血源性骨髓炎的晚期特点

  1、脓肿形成:大量的细菌停滞在长骨干骺端,阻塞了小血管,导致组织缺血,迅速发生坏死,并伴有充血、渗出和白细胞的浸润。同时,代谢产物和白细胞释放的蛋白溶解酶,破坏了邻近的骨组织和其他细胞,形成局部脓肿。

  2、脓肿扩散:脓肿不断增大,压力增高,脓肿穿破干极端的骨皮质,形成骨膜下脓肿,侵入髓腔或者脓液直接沿着骨髓腔蔓延,破坏骨髓组织,再向外至骨膜,形成骨膜下脓肿,在穿破骨膜,沿筋膜下穿破皮肤,成为窦道。

  3、死骨形成:骨膜被脓肿掀起,骨干失去骨膜的血液供应加之脓液蔓延至骨髓腔,破坏骨髓组织、松质骨和内层三分之二皮质骨的血液供应,形成死骨。

  4、包壳形成:骨膜下脓肿形成,病灶周围的骨膜因炎性充血和脓液的刺激而产生一层新骨,包围在骨干外层,形成“骨性包壳”,包壳大小、厚薄不一,有许多小孔,脓液由此排出。

3血源性骨髓炎的诊断依据

  1.常见于3~15岁的儿童和少年,男多于女,多发于胫骨和股骨。

  2.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粒细胞增高,早期血培养阳性。

  3.发病2周后X线摄影可显示骨干骺端模糊区及骨膜反应等。

  4.近期可有患痈疽疗疖病史或外伤病史。

  5.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起病急,有寒战高热,早期患部漫肿、锨热、疼痛,深压痛,成脓后红肿跳痛,患肢拒动,或有波动感,穿刺有脓。

4血源性骨髓炎的病理特点

  血源性骨髓炎的病理特点有:急性炎症的表现,大量中性炎细胞浸润,骨质破坏、骨髓组织溶解坏死,骨质坏死和反应性骨质增生同时存在。早期以骨质破坏为主,随后出现增生,后期则以骨质增生为主。

  骨小梁变性坏死伴部分消失.骨髓腔内只有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灶状出血

  急性骨髓炎的组织学改变:骨髓腔内可见到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细菌栓塞理论是目前经典的发病机制假说。小儿骨骺和干骺端骨生长最活跃,有丰富的血管网,但多为终末动脉,末端折成小袢状,再注入窦内较大的静脉,血流较慢,细菌栓子容易停留、沉积。感染是否发生及发生的程度,受患者抵抗力,致病菌毒力和治疗措施三方面的影响。

5血源性骨髓炎治疗方法

  (1)血源性骨髓炎的外治疗法,针对各期不同症状类型的骨髓炎有其苗医独到的疗法,它是引药入髓,外敷皮表,直达病灶,有活血化瘀,排脓生骨,化腐生肌,通经活络,补益气血之奇效,从而快速治疗骨髓炎患者不再复发。

  (2)开窗引流术:在放射科照片显示骨质局部已有破坏及骨髓腔阴影增宽者,可在骨髓腔内积脓的部位进行骨皮质钻孔或开窗,防止炎症扩散,以利分泌物引流。或进行创腔的上下给抗生素闭式灌洗治疗。

  (3)死骨取出术:对死骨较大,已具备手术时机,将死骨取出,是治疗慢性骨炎最常见和最基本的手术方法。

  (4)消灭骨空洞术:因骨腔大,窦道久治不愈,将较近的正常肌组织有带蒂肌肉瓣充填法、松质骨充填法等。

  (5)截肢术:适用于一肢多处骨髓炎,合并多数窦道,久治不愈或因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局部皮肤发生恶变者。

疾病百科 | 骨髓炎

挂号科室:脊柱外科

温馨提示:
患者的素食配制要合理,预防外伤感染。

骨髓炎为一种骨的感染和破坏,可由需氧或厌氧菌,分枝杆菌及真菌引起。骨髓炎好发于长骨,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或由于外伤或手术引起的穿透性骨损伤部位。儿童最常见部位为血供良好的长骨,如胫骨或股骨的干骺端。 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青少年 常见症状:局限性骨痛、溃破、流脓、有死骨、空洞形成[详细]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