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血液内科 >贫血

纯母乳喂养也须当心小儿缺铁性贫血

母乳一直被公认为是宝宝最好最安全的食物,不过提倡纯母乳喂养的同时,家长们应警惕宝宝缺铁性贫血。母乳含铁量很低,100克母乳含铁量一般不超过0.5毫克,纯母乳喂养时间越长,孩子发生缺铁性贫血的可能性就越大。纯母乳喂养也须当心小儿缺铁性贫血,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目录 小儿缺铁性贫血预防方法 纯母乳喂养也须当心小儿缺铁性贫血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小儿缺铁性贫血常见症状 小儿缺铁性贫血四大检查

1小儿缺铁性贫血预防方法

  专业指导

  一、做好婴儿喂养指导。

  母乳中铁吸收较好,最好使用母乳喂养。如不能用母乳喂养时,采用强化铁配方奶喂养。

  1、加用强化铁的饮食。

  足月儿从4~6个月开始(不晚于6个月),早产婴及低体重儿从3个月开始,加强饮食中铁的含量。最简单的方法即在奶方中或辅食中加硫酸亚铁,如食用含铁谷类或交替使用硫酸亚铁滴剂。硫酸亚铁滴剂足月儿纯铁用量不超过1mg/kg/日(2.5%FeSO40.2ml/kg/日),早产儿不超过2mg/kg/d。每日最大总剂量为15mg。但在家庭使用最多不超过1个月,以免发生铁中毒。另外,人工喂养儿在6个月以后,喂不加铁的牛奶不可超过750ml。

  2、儿童与成人

  最好在每斤面粉中加铁13~16mg,同时应注意尽量增加动物饮食。

  二、做好健康检查工作,定期进行贫血普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纯母乳喂养也须当心小儿缺铁性贫血

  临床上经常碰到不少缺铁性贫血的患儿,其父母有一个普遍的误区,就是认为母乳营养全面,量又足,加上孩子不愿意换口味,于是父母就放弃了添加辅食或者只是添加少量的谷类辅食,导致孩子患缺铁性贫血,有的甚至出现中重度贫血。

  足月儿从母体获得的铁一般能满足4个月的需求,4月龄之后,从母体获得的铁逐渐耗尽,而宝宝的生长发育需要更多的铁,若不添加含铁丰富辅食,继续纯母乳喂养,宝宝就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6个月至2岁的小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最高。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表现有:皮肤和黏膜苍白,最为明显的是口唇、口腔黏膜、甲床和手掌;易疲乏,不爱活动,年长儿童可自诉头晕、眼前发黑;食欲减退,吃饭没胃口,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精神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萎靡不振,烦躁不安,记忆力减退,反应弱。

  小儿缺铁性贫血目前发病率较高,是危及小儿健康和生长发育的常见病。体内缺铁除引起贫血外,还可以造成呼吸、消化、循环及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损害,对智能和体格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需要积极治疗,日常家长喂养宝宝时也应注意均衡营养。

  若宝宝被确诊为小儿缺铁性贫血,首先要改变小儿的喂养习惯,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其次是使用铁剂药物治疗。对于由于饮食缺铁而症状比较轻微的病儿,也可以单从改善病儿饮食入手,在膳食中注意搭配含铁量比较丰富的食物,纠正孩子偏食、挑食的习惯,注意孩子的饮食均衡。

  对于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家长在母乳喂养的同时,要特别留心孩子铁的补充,4月后逐渐添加含铁丰富的副食,做好预防。对于人工配方奶喂养的婴幼儿,因配方奶中强化了铁剂,发生缺铁性贫血的患儿较少。

  到了宝宝可以添加辅食的月龄,家长们可以选添加含铁量比较丰富的食物给孩子食用。例如婴幼儿强化铁的米糊米粉、瘦肉泥、水果汁水果泥、鸡蛋黄、动物内脏等含铁量比较丰富的食物,可以用各种烹饪方法,提高宝宝添加辅食的兴趣。 如果宝宝不愿意吃添加的副食,妈妈们不要放弃,在宝宝饿的时候多尝试几次,宝宝会逐渐接受副食。

3小儿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初生时机体铁含量(25%):

  正常新生儿血容量约为85ml/kg,血红蛋白约190g/L,新生儿期体内总铁量的75%以上在血红蛋白中,约15%~20%储存在网状内皮系统,合成肌红蛋白的量很少,酶中的铁不过数毫克,因此新生儿体内铁的含量主要取决于血容量和血红蛋白的浓度,血容量与体重成正比,倒举一个3.3kg的新生儿与一个1.5kg的早产婴比较,其体内总铁量相差120mg。正常新生儿其体内铁的含量约70mg/dl,早产儿及出生低体重儿体内的铁量与其体重成正比,生后生理性溶血所放出的铁储存在网状内皮细胞,加上储存铁足够生后体重增长1倍的应用,故出生体重越低,体内铁的总量越少,发生贫血的可能性越大,此外,胎儿经胎盘输血给母体,或双胎中的一胎儿输血给另一胎儿,以及分娩中胎盘血管破裂和胆带结扎等情况(脐带结扎延迟的,可使新生儿多得75ml血或40mg铁),都可能影响新生儿体内铁的含量。

  生长过快(20%):

  小儿生长迅速,血容量增加很快,正常婴儿长到5个月时体重增加1倍,早产婴增加更快,1岁可增加6倍,若初生地血蛋白为19g/dl,至4.5~5个月时降至11g/dl左右,此时仅动用储存的铁即可维持,无需在食物中加铁,但早产儿则不同,其需要量远超过正常婴儿。

  正常婴儿体重增加1倍,保持血红蛋白于11g/dl,其体内储存的铁是足够用的,所以在体重增长1倍以前,若有明显的缺铁性贫血,一般不是由于饮食中缺铁所致,必须寻找其他原因。

  饮食缺铁(15%):

  婴儿以乳类食品为主,此类食品中铁的含量极低,母乳铁的含量与母亲饮食有关系,一般含铁为1.5mg/L,牛0.5~1.0mg/L ,羊乳更少,乳类中铁的吸收率约为2%~10%,人乳的铁的吸收率较牛乳高(缺铁时人乳中铁吸收率可增至50%),生后6个月内的婴儿若有足量的母乳别喂养,可以维持血红蛋白和储存铁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在不能用母乳喂养时,应喂强化铁的配方奶,并及时添加辅食,否则在体重增长1倍后,储存的铁和完,即能发生贫血,母乳喂养儿于6个月后如不添加辅食,亦可发生贫血,根据北京儿童医院39例小细胞贫血的病因调查,65%为人工喂养,部分母乳喂养者都未及时添加辅食,较大儿童每因次饮食习惯不良,拒食,偏食或营养供应较差而致贫血。

  长期少量失血(20%):

  正常人体内储存的铁,为人体总铁量的30%,如急性失血不超过全血总量的1/3,虽不额外补充铁剂,也能迅速恢复,不致发生贫血,长期慢性失血时,每失血4ml,约等于失铁1.6mg,虽每天失血量不多,但铁的消耗量已超过正常的1倍以上,即可造成贫血,1岁以内婴儿由于生长迅速,储存的铁皆用于补充血容量的扩充,好使小量的慢性失血,也能导致贫血,近年来发现,每日以大量(>1L)未经煮旨的鲜牛乳,喂养的小儿,可出现慢性肠道失血,此类患儿血中可发现抗鲜牛乳中不耐热蛋白的抗体,也有人认为肠道失血与食入未经煮沸的鲜牛乳的量有关,2~12个月的婴儿若每日摄入鲜牛奶总量不超过1L,(最好不超过750ml)或应用蒸发奶,失血现象即可减少。常见的慢性失血还可由于胃肠道畸形,膈疝,息肉,溃疡病,食管静脉曲张,钩虫病,鼻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和少女月经过多等原因。

  其他原因(5%):

  长期腹泻和呕吐,肠炎,脂肪痢等,均可影响营养的吸收,急性和慢性感染时,患儿食欲减退,胃肠道吸收不好,也能造成缺铁性贫血。

4小儿缺铁性贫血常见症状

  发病多在6个月至3岁,大多起病缓慢。

  1.一般表现:

  出现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退。皮肤及粘膜苍白,最为明显的是口唇、口腔粘膜、甲床和手掌。

  2.造血器官的表现:

  常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轻度肿大。

  年龄越小,贫血越严重,病程越久,此症状越明显,但很少出现超过中度的肿大。

  3.神经精神变化

  轻者出现烦躁不安,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降低,反应慢。

  婴幼儿可出现呼吸暂停现象(breath bolding spells)。学龄儿童在课堂上表现行为异常如乱闹、不停的小动作等。

  4.对代谢的影响

  出现代谢障碍:导致细胞色素酶系统缺乏,过氧化氢酶等酶的活力降低,以及影响DNA的合成。

  症状:食欲不振、体重增长减慢,胃酸分泌减低,小肠粘膜功能紊乱,舌乳头萎缩。小儿较少见异嗜症。

  5.心脏功能变化

  血红蛋白降低至70g/L以下,可出现心脏扩大和杂音,此为贫血的一般表现。

  血红蛋白下降至40g/L以下,合并呼吸道感染后,可诱发心力衰竭。

  6.易发生感染。

5小儿缺铁性贫血四大检查

  1、生化检验

  在贫血出现以前,即出现一系列的生化改变,当缺铁时,机体首先动用储存铁,以维持铁代谢的需要,肝脏和骨髓中的铁蛋白与含铁血黄素含量减少;继之,血清铁蛋白减少,血清铁蛋白正常值为35ng/ml,若降低至10ng/ml以下,即可出现生化或临床方面的缺铁现象,此后血清铁下降至50μg/dl以下,甚至低至30μg/dl以下, 同时血清铁结合力增至350μg/dl以上,运铁蛋白饱和度降至15%以下,运铁蛋白饱和度低于15%时,血红蛋白的合成减少,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堆积可高至60μg/dl全血,婴幼儿时期红细胞游离原卟啉与血红蛋白比值的增加(FEP/Hgb),对于诊断缺铁性贫血较运铁蛋白饱降低更有意义,其比值>3μg/g则考虑为异常,若在5.5~17.5μg/g之间,排除铅中毒后,即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血清铜增高可达146μg/dl,若缺铁继续进展,即出现血象的变化。

  2、血象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均降低,血红蛋白降低尤甚,红细胞压积相应地减少,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小于80fl,可低至51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低于26pg,最低可至11.1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低于0.30,可低至0.20;红细胞平均重要根据少数病例的测量,可低至70pg,涂片中红细胞变小,多数直径小于6μm,有时出现大小不等,以小者居多,普赖斯-琼司曲线左移,且基底加宽,红细胞染色浅,中间透亮区加大,重症病例,红细胞可能呈环形,网络红细胞百分数正常,但其绝对值低于正常,红细胞脆性降低,周围血象中很少见到有核红细胞。

  白细胞形态正常,计数正常,但严重病例白细胞数可能减低,同时出现淋巴细胞相对增高,血小板多数正常范围内,严重病例可稍降低,但极少达到引起出血的程度。

  3、骨髓象

  骨髓呈增生现象,骨髓细胞计数稍增,巨核细胞数正常,根据北京儿童医院的统计,骨髓细胞计数多在15万~40万/mm3之间,平均为30万/mm3,巨核细胞多在25~125个/mm3之间,平均约70个/mm3。

  骨髓分类中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的比例显示有核红细胞增高,说明红细胞增生旺盛,粒细胞系形态无改变,分类计数中,中性粒细胞可稍高,红细胞系分类计数中,中幼红细胞及免幼红细胞均增加,特别是中幼红细胞增加的更为明显,早幼,中幼及晚幼红细胞的细胞浆少,血红蛋白含量极少,显示饱浆成熟程度落后于胞核,胞浆的边缘不太整齐,用亚铁氰化钾染色,可见铁粒幼细胞减少,甚至消失,涂片的碎粒中看不到蓝色的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

  4、其他检查

  若有慢性肠道失血,大便潜血阳性,病情严重,病程长的,颅骨X线片可见有如血红蛋白病的辐射样条纹改变,B超可发现肝脾肿大,心脏扩大,X线胸片检查在并发肺部感染时,见炎性阴影,心脏可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