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源性病原体是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梅毒为主的病原体等20多种病毒[1]。职业接触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黏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卫生防护原则是什么?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目录
1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卫生防护原则是什么
1.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接触是工作场所引起的问题,用人单位应开展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预防控制活动,以保障劳动者享有职业病防治法所规定的职业卫生权利,并接受政府、劳动者和工会组织的监督。
2.禁止以就业为目的的职业健康筛查。对劳动者血源性病原体的检测应当按照自愿的原则进行,对劳动者的个人健康信息,包括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状况,应遵循保密原则。检测结果不应作为是否聘用劳动者的依据。
3.应对感染或疑似感染血源性病原体疾病的劳动者予以关怀、治疗和支持,不应歧视或羞辱。对于患有血源性病原体相关疾病的劳动者,只要医学上认可能胜任工作并不妨碍他人的,用人单位应尽量安排其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任职。
4.对因职业接触血源性病原体而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或艾滋病等的劳动者,应依法享受工伤待遇。
2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危害识别方法是什么
1.与医护人员访谈,了解一般操作规程、可能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医护人员的职业卫生需求。
2. 查阅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事故分析报告,分析事故发生发展趋势,确定高风险行动和作业,评价职业接触事故报告与资料归档程序,检查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
3.检查工作场所的布局、操作方式和可能导致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所有来源,尤其是医疗废物的处理,查明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风险最高的工种及相关从业人员对血源性病原体防护知识的掌握水平、所持态度和行为表现,并按工种列表阐明。
3血源性病原体的风险评估包括哪些内容
1 .血源性病原体在工作场所的传播途径。
2 .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类型、频率和数量,各种传播途径和最可能的传播途径,对同时接触多种血源性病原体的情况进行分析。
3 .接触与重复接触的影响因素,包括工作场所的布局,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工作场所的清洁与整理,个人防护用品与防护设施的适用性、数量及其运行和使用状况。
4 .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有关血源性病原体知识及职业卫生安全操作规程的掌握和职业卫生培训情况。
5.所使用的各类医疗卫生设备是否有增加或减小职业接触风险的可能。
6. 现行的职业接触风险控制措施的运行情况以及是否需要采取新的预防控制措施。
4医护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评价指标体系怎样构建
方法: 应用文献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探讨构建了医护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并初步拟订指标体系框架;应用德尔菲法组织两轮专家进行指标条目的筛选;利用优序图法联合比例分配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采用内容效度、克朗巴赫a系数进行指标体系的信效度检验;运用 Excel2003及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结果: 1.构建了“医护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46个;两轮调查专家对指标赋值的集中趋势愈加明显,变异系数趋于减小,协调系数趋于增大,表明专家对指标意见协调程度逐渐增高,指标筛选合理。 2.应用优序图法联合比例分配法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值。得出一级指标权重值分别为:0.4091、0.2929、0.2096、0.0884。比例分配法确立二、三级指标权重,并利用概率乘法原理计算出各级指标的组合权重。 3.通过对专家组基本情况进行定性分析,以及对专家权威程度进行定量分析(专家组权威系数值为0.86),结果表明咨询专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层次性和权威性;两轮咨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7%、100%,表明专家对研究支持与合作意愿较高;专家意见集中程度较好,差异性较小;专家意见协调系数第一轮为 0.275、第二轮为0.301,经检验均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专家可信度较高、意见协调性较好,结果可靠。 4.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主要通过计算克朗巴赫a系数来评价内部一致性信度,总体信度Chronbach's a为0.963,总体内部一致性好;运用内容效度来评价效度,内容效度值为0.88,说明指标体系效度较好。
结论: 本研究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研制出的医护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评价指标体系,其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已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作为一种评价工具, 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能从多个视角和层次反映当前我国医护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现状。
5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风险怎么控制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风险的控制遵循职业病防治的优先等级原则,首先是消除风险,其次是工程控制、管理措施和行为控制,再次是个人防护和接触后预防措施。
1.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危害预防的最有效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如尽量少用锐器或针具,取消不必要的注射,消除毛巾挂钩等不必要的锐器,以及采用无针系统进行静脉注射。
2. 如无法消除风险,用人单位应当考虑用其他风险较小的方式取代现行操作规程,例如使用毒性较低的化学物质代替原有毒性较高的消毒剂。
3. 采取工程控制措施将工作场所的血源性病原体隔离或移开,包括机械、设施和设备,并应定期检查、维修和更换。
3.1 所有损伤性废物应及时置于防穿刺、防渗漏、有警示标识的专门容器,即“利器盒”中。
3.2 采用新技术,如使用有安全保护装置的锐器。
3.3 改善人机工效条件,如改善照明,保持工作场所整洁和工作台布置良好。
3.4 为劳动者提供便利的洗手和(或)消毒设施、或免水洗的手消毒剂及眼睛冲洗设施,确保劳动者在每次接触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后,能立即清洗手和其他部位的皮肤或粘膜。
3.5 配备必要的消毒灭菌设施,如高压锅等,并应定期维修和更换。
温馨提示:
洁身自好,防止不洁性行为;采取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质量可靠的避孕套;注意个人卫生,不吸毒;尽量不输血。
性病,全名性传播疾病。STD是英文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缩写。性病是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一组疾病。国际上将20多种通过性行为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列入性病范畴。在古代医籍中就记载“淋证”、“疳疮”、“梅疮”等,但有些性病并非我国固有的,而是来源于中外交流,从外国传染而来。如梅毒是13世纪由葡萄牙商人传入我国岭南,从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