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尿降压药,医学研究表明,钠的摄入量与血压密切相关,利尿药能排钠、利尿,使血容量减少,心脏血液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利尿药的长期降压机制是由于利尿使钠离子浓度降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调节过程,导致血压下降,而心输出量不变。那么,利尿降压药有什么应用?如何正确选择利尿降压药?下面就来学习一下!
目录
1利尿降压药有什么应用
利尿降压药适合于各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单独应用就能使部分患者的血压降至正常,在应用其它降压药物效果不佳时,加用利尿降压药,可增加这些降压药物的效果。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研究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适当选用利尿药治疗,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利尿药作为老年性高血压治疗的主要药物。
●如需要加服利尿剂降压药,首先应选用中效利尿剂,推荐噻嗪类为首选,无效或有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宜选用强效利尿剂。
●剂量应从小量开始,根据病情适当加量,尤其老年患者用强效降压利尿剂时,初始剂量应小,以防排钠过多、血压过低。
●用利尿降压药时不需限钠,但勿进高盐饮食。
●保钾利尿剂是弱降压药,单独应用效果不佳,常与其它利尿降压药合用,以防丢失钾,所以用该药时补钾量可适当减少。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合用时勿需补钾。
●单独应用中、强效利尿剂,包括有利尿作用的吲哒帕胺和含有利尿药成分的复方制剂时,一定强调补钾。因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服上述药物的病人不补钾而引起低钾的。
服用利尿降压药会产生某些副作用,如低钾血症、高脂血症、血糖升高、高尿酸血症、血中尿素氮升高等。降压药的这些副作用常见于大剂量应用患者,如过去降压药物品种和种类有限,患者以大剂量(每天给予50-100毫克双氢克尿塞或氯噻酮)时观察的上述副作用较多。近年来主张使用小剂量(如双氢克尿塞或氯噻酮12.5毫克/日或更低)与其它抗高血压药合用,从而在减少不良反应的同时,仍然保持良好的降压效果。
2如何正确选择利尿降压药
一、机制与分类利尿药的长期降压机制,是由于利尿使钠离子浓度降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调节过程,小动脉壁平滑肌收缩力下降,血管舒张,导致血压下降,而心输出量不变。
利尿降压药分强效降压利尿剂(如袢利尿剂)、中效降压利尿剂(如噻嗪类利尿剂)和弱降压利尿剂(如保钾利尿剂)三类。临床上常用的保钾利尿药有安体舒通、氨苯喋啶,主要是与醛固酮发生竞争性拮抗作用,使醛固酮的作用减弱,起到排钠保钾作用。
二、如何使用利尿降压药①
如需要加服利尿降压药,首先应选用中效降压利尿剂,推荐噻嗪类为首选,无效或有慢性肾衰者宜选用强效降压利尿剂。
②剂量应从小量开始,根据病情逐渐加量,尤其老年患者用强效降压剂时,初始剂量应小,以免失钠过多、血压过低。
③用利尿降压药时不需限钠,但勿进高盐饮食。
④保钾利尿剂是弱降压药,单独应用效果不佳,常与其他利尿降压药合用,以防丢失钾,所以用该药时补钾量可适当减少。
⑤单独应用强效降压利尿剂时应补钾,而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合用时勿需补钾。
3利尿降压药的应用有什么注意事项
应用利尿降压药应注意一定要避免和克服
药物的不良反应,利尿降压药有低血钾、低钠血症、诱发痛风、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等不良反应,应引起医师、患者和家属的共同注意。
(1)低钾钾是心血管活动必不可少的电解质,如果严重缺钾会导致不良后果。服药期间应严密观察血钾,一旦发现有低钾趋向应补钾并进行必要的监护。
(2)诱发痛风噻嗪类利尿剂能引起血尿酸升高,尤其是肾功能损害严重者易发生痛风,患者出现小关节红肿、疼痛。
(3)反射性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产生不利于降压的效果,可以用β受体阻滞剂来对抗。
4利尿剂可否作一线降压药
背景
利尿剂问世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仍在高血压治疗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指南中推荐,对多数无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都应该首先使用利尿剂,联合使用2种以上降压药物,其方案中必须包含噻嗪类利尿剂。
然而,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发现,利尿剂和一些新药比较,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劣势,长期使用较大剂量利尿剂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血尿酸增高,糖、脂代谢紊乱,新发糖尿病增加,可能给高血压患者带来一些不良预后,或抵消降压带来的益处。在新型降压药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不断涌现的今天,利尿剂是否应该继续作为一线用药引起了广泛争论。
利尿剂仍然应该作为一线降压药物
1.降压疗效肯定
利尿剂主要通过减少血容量和体内总钠含量,降低心输出量而产生降压作用。最近一些研究认为,利尿剂可通过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钠含量,以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血管张力。
一直以来,利尿剂的降压疗效得到认可,特别是对于容量依赖型高血压和盐敏感型高血压患者效果更好。在迄今最大规模的高血压研究——降压降脂治疗预防心脏病研究中,利尿剂氯噻酮治疗5年后患者血压达标率(<140/90毫米汞柱)达68.2%,显著高于赖诺普利,与长效钙拮抗剂苯磺酸氨氯地平相当。
2.可显著降低高血压相关心血管事件
实验研究中,利尿剂对于脑卒中的预防作用得到证实和认可,其在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可以预防脑卒中发生。此外,利尿剂也是心力衰竭治疗中不可缺少的药物之一。
3.中小剂量不良反应少
利尿剂的诸多不良反应均与剂量呈正相关,因此,多数指南也建议临床降压治疗采用小剂量利尿剂以减少不良反应。利尿剂价廉效高,联合用药时加小剂量降压作用明显,没有明显副作用。
利尿剂不应该再作为一线降压药物
1.中小剂量可能也影响降压疗效
认真梳理现有循证医学证据不难发现,目前关于氢氯噻嗪有效性研究的证据中,数据主要来自于20世纪80~90年代的临床研究结果,但当时相关研究中氢氯噻嗪的用量较大,有的达到50~100毫克/天(相当于目前的4倍)。因此,目前推荐的中小剂量氢氯噻嗪在降压治疗中的所谓“基石地位”仍有疑问,这是目前国际上对利尿剂一线降压药物地位质疑的重要原因。
2.长期使用易发生不良反应
虽然世界各国的高血压治疗指南推荐的利尿剂剂量大多为中小剂量,短期使用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副作用,但噻嗪类利尿剂长期使用,低血钾的发生率仍较其他新型的降压药物高,即使较小剂量也可以引起血尿酸增高。
最近一些临床试验证明,利尿剂单独或联合β受体阻滞剂使用后新发糖尿病明显增加。Messerli 2008年发表的对30 842例高血压患者的6项临床研究显示,利尿剂降压治疗可显著增加患者新发糖尿病风险。
高尿酸血症和糖尿病均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可以预测,如长时间(5~10年)使用对代谢有影响的噻嗪类利尿剂,可能会使降压产生的心血管获益逐步降低甚至消失。
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的依从性较钙拮抗剂等新药差,而这一点正是与上述诸多不良反应密切相关。200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治疗1年后,中断治疗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钙拮抗剂等其他降压药。
3.联合治疗的基础地位应质疑
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联合应用曾是经典的抗高血压药物组合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此经典组合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不如长效钙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新型药物联合方案。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沙坦”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普利”类)可以抵消噻嗪类利尿剂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作用,同时,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保钾作用,可防止噻嗪类利尿剂造成的低血钾等不良反应。因此,利尿剂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的联合治疗方案也曾经被认为是最佳联合方案之一。然而,2008年发表的一项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联合疗法防止心血管事件研究显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贝那普利与长效钙拮抗剂氨氯地平联合治疗,无论在血压控制还是终点获益方面均优于联合利尿剂的治疗方案。
高血压患者何去何从
对于利尿剂的争议很多,但目前作为基础的降压药物,其降压疗效是肯定的,能明显降低高血压相关的心血管事件,特别是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的发生。
由于新型的降压药物如长效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药物的诞生,利尿剂降压产生的降低心血管事件的作用已被这些新型药物部分超越,利尿剂的高血压基础治疗地位正受到挑战,特别是高血压伴其他危险因素或高血压有靶器官功能受损时(心力衰竭除外)。
5老年人应用含利尿剂的降压药应警惕
高血压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血压增高会造成心、脑、肾(靶器官)的损害,是中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成人中高血压患病率平均为7.8%,40岁以上较15-39岁者高3-4倍,城市患病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的高血压患病率有继续增加趋势,而且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因此合理的饮食、用药及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有效地控制血压,可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同时可大大减轻国家和家庭的卫生经济负担。
药物治疗是目前控制高血压的主要方法,并且越早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高血压所带来的危害就越小。而且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药物的价格不得不考虑。利尿剂是治疗高血压病的基础药物,因其价格低廉、疗效肯定,所以一直倍受医生和高血压病人的青睐,是许多复方降压药物如复方降压片和胶囊、北京降压0号、常药降压片、珍菊降压片等的必需成分之一。但老年人因各个脏器功能减退,尤其是夏天,进食量少且食谱单纯,服用含利尿剂的降压药物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低钠血症,导致患者精神差、嗜睡、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便秘、乏力、心慌、早搏、心动过速等,严重者可引起死亡,症状不明显时易被忽略。
所以,服用含利尿剂的降压药物应定期复查电解质,出现上述症状时更应及时就诊,以免出现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