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肺炎,也叫非典型性肺炎,是一个总称,泛指所有由某种未知的病原体引起的肺炎。这些病原体,有可能是冠状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或军团杆菌引起的肺炎症状,也可泛指不是由细菌所引起的肺炎症状。那么,什么是非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的传染途径是什么?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目录
1什么是非典型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特殊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临床上以发热、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和干咳、胸闷、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和干咳、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可有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炎性浸润影、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是其重要特征。重症病例表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并可迅速发展成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非典型肺炎的传染途径
典型肺炎的病原体主要包括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军团菌和立克次体(引起Q热肺炎)。这些病原体大多为细胞内寄生,没有细胞壁,因此可渗入细胞内的广谱抗生素(主要是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其治疗有效,而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无效。
SARS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传染性随病程而逐渐增强,发病第2周传染性最强。一般认为症状明显的患者其传染性强,特别是持续高热,频繁咳嗽。退热后及恢复期时传染性迅速下降。每个患者传播毒力不均相同,有的“毒王”可以传染几十人,有的却一个人也没有传染。回顾性调查发现传播力强的所谓“毒王” 几乎都是老年人或具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他们本身比较容易受传染,感染后也往往传播力强。
SARS的病原可能来源于动物,有报道说果子狸身上分离出的病毒了含有SARS—CoV的动物。
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是SARS经空气传播的主要方式,是SARS传播最重要的途径。气溶胶传播也是经空气传播的另一种方式,是被高度怀疑为严重流行疫区的医院和个别社区暴发的传播途径之一,其流行病学意义在于易感者可以在未与SARS患者见面的情况下,有可能因为吸入了悬浮在空气中含有SARS— CoV的气溶胶所感染。
而对于由病毒引起的非典型肺炎,抗生素是无效的。
3非典型肺炎应该如何进行治疗
(一)一般治疗与病情监测
卧床休息,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用力和剧烈咳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不少患者在发病后的2~3周内都可能属于进展期)。一般早期给予持续鼻导管 吸氧(吸氧浓度一般为1~3L/min)。
根据病情需要,每天定时或持续监测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SpO2)。
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酶谱、T淋巴细胞亚群(有条件时)和X线胸片等。
(二)对症治疗
1、发热>38.5℃,或全身酸痛明显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高热者给予冰敷、酒精擦浴、降温毯等物理降温措施,儿童禁用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
2、咳嗽、咯痰者可给予镇咳、祛痰药。
3、有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者,应采取相应治疗。
4、腹泻患者应注意补液及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三)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目的在于抑制异常的免疫病理反应,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状态,从而改善机体的一般状况,减轻肺的渗出、损伤,防止或减轻后期的肺纤维化。 应用指征如下:①有严重的中毒症状,持续高热不退,经对症治3天以上最高体温仍超过39℃;②X线胸片显示多发或大片阴影,进展迅速,48小时之内病灶 面积增大>50%且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3以上;③达到急性肺损伤(ALI)或ARDS的诊断标准。具备以上指征之一即可应用。
成人推荐剂量相当于甲泼尼龙80~320mg/d,静脉给药具体剂量可根据病情及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当临床表现改善或胸片显示肺内阴影有所吸收时,逐 渐减量停用。一般每3~5天减量1/3,通常静脉给药1~2周后可改变 口服泼尼松或泼尼龙。一般不超过4周,不宜过大剂量或过长疗程,应同时应用制酸剂和胃黏膜保护剂,还应警惕继发感染,包括细菌或/和真菌感染,也要注意潜 在的结核病灶感染扩散。
(四)抗病毒治疗
目前尚未发现针对SARS-CoV的特异性药物。临床回顾性分析资料显示,利巴韦林等常用抗病毒药对本病没有明显治疗效果。可试用蛋白酶抑制剂类药物 Kaletra咯匹那韦(Lopinavir)及利托那韦(Ritonavir)等。
(五)免疫治疗
胸腺肽、干扰素、用丙种球蛋白等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对本病的疗效尚未肯定,不推荐常规使用。SARS恢复期血清的临床疗效尚未被证实,对诊断明确的高 危患者,可在严密观察下试用。
(六)抗菌药物的使用
抗菌药物的应用目的是主要为两个,一是用于对疑似患者的试验治疗,以帮助鉴别诊断;二是用于治疗和控制继发细菌、真菌感染。
4非典型肺炎的病因和防治
“非典”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简称,国际上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世界卫生组织(WHO)负责传染病的执行干事戴维认为是“新世纪第一个严重而又易于传播的疾病”。
“非典”的传染特性,除近距离直接飞沫传染外,还可通过飞沫污染物,如手、衣物、水等途径传播。
潜伏期一般为2~11天。
传染性很强,主要表现为聚集性。如家庭聚集性、医院聚集性等。
[症状]
发热(100%)、咳嗽(83.1%)、呼吸困难(74.4%)、寒战(59.0%)、咯痰(55.4%)、肌痛(38.6%)、腹泻(2.2%)等。一般在发病早期咳嗽并不明显。
[检查诊断]
发病前两周曾密切接触过同类患者,或者有明确的传染给他人的证据。
生活在流行区或发病前两周到过“非典”正在流行的地区。
发热(超过38℃)和咳嗽、呼吸加速,气促或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啰音或有肺实变体征之一以上。
早期白细胞计数不升高或降低。
肺部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样改变。
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
[治疗]
抗病毒治疗,可减轻发病后的症状。
[日常预防]
认真洗手,采用普通肥皂流动水洗手三次后,皮肤表面病原体可显著下降。
改掉揉眼挖鼻的坏习惯。这些不良动作可能造成鼻、眼黏膜破损,使呼吸道、手上的病菌乘虚而入。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后,可以用棉签蘸外用碘伏溶液清理鼻腔。
保护口腔黏膜,用盐水等漱口。
经常洗澡换衣。回家后马上换去外出的外衣,保证家里清洁卫生。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
不要共用毛巾,应使用一次性餐巾纸。
注意均衡饮食,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定期运动,充足休息。
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调系统的良好性能,并经常清洗隔尘网。
避免去空气疏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5哪些人是非典型肺炎的高危险人群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人群对该病普遍易感,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但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如家庭成员、同一病房的病人、同一病区的医务人员、护工和探视者等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医护人员发病占有较高比例,是本次所暴发的非典型肺炎不同于以往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特点之一。医护人员高发主要与它在发病初期人们未充分认识到该病的传染性、部分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措施还不够严格有关,此外与医护人员在救治病人时,不得不长期与病例近距离接触,加上工作紧张劳累又休息不够,身体抵抗力降低等因素也密切相关。
温馨提示:
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季节交换时避免受凉。避免过度疲劳,感冒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尽早防治上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