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原因就是病毒感染,所以很多人担心这种病具有传染性,据权威专家介绍,病毒性心肌炎是不具有传染性的,不过患者还是要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病毒性心肌炎传染吗?我们一起看看吧。
目录
1病毒性心肌炎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1、风湿性心肌炎
风湿性心肌炎是风湿热的重要表现之一,其发病与链球菌感染有关,因此,,风湿性心肌炎患儿发病前多有链球菌感染史,如扁桃体炎,咽炎,猩红热等,本病的特点是:
(1)多发于学龄儿童和青春期,婴幼儿甚为少见,而病毒性心肌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包括新生儿,婴儿乃至成人。
(2)心脏受累包括心内膜,心肌和心包,故称全心炎,以心内膜受累最多见,尤其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而病毒性心肌炎主要侵犯心肌。也可累及心包。此时称为病毒性心肌心包炎,累及心脏瓣膜者甚为少见。
(3)风湿性心肌炎主要表现为奔马律。心电图以P2R 间期延长。
2病毒性心肌炎传染吗
一、病毒性心肌炎会传染吗?
这是不传染的,请不用担心传染的问题,患了心肌炎应该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避免劳累以预防病毒、细菌感染。发病后注意休息,进营养丰富之饮食,以利心脏恢复。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在症状、体征好转,心电图正常后方可逐步增加活动,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出现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休克时应积极纠正。
二、病毒性心肌炎不会传染。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上呼吸道或肠道的病毒感染,病毒及其毒素进入体内,侵犯了心脏的心肌,窦房结及传导系统等,心肌炎的病情有轻有重,轻微的只是有心慌等症状,严重的可以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都可以好转,心肌炎不好传染,不需要担心
三、心肌炎本身是不会传染的,病毒性心肌炎不是传染病,但引起心肌炎的病毒则可通过呼吸道等途径传染。
指导意见:
病毒性心肌炎虽不传染,但要加强对病毒性心肌炎的预防,主要是要预防感冒的发生。每个人自身都有抵抗力,不要过于担心。
四、这种情况应该考虑还是不会传染,一般心肌炎不是传染性疾病,也考虑自己有抵抗力。
指导意见:
正常的情况人体还是有一定的抵抗力,也考虑病毒性心肌炎不是传染疾病情况考虑还是不要过于担心,平时应该适当运动锻炼增强体质为好。
五、心肌炎是不会传染的,但毒素或毒物所致的心肌炎症,除白喉、伤寒、菌痢等感染性疾病外毒素、内毒素对心肌损害外,某些生物毒素如蛇毒、毒蕈、河豚、乌头等,以及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如奎尼丁、奎宁、依米丁、锑剂、有机磷、有机汞、砷、一氧化碳、铅、阿酶素等,均可引起心肌损害产生中毒性心肌炎。
3病毒性心肌炎的检查
1、常规检测及血清酶学免疫学检查
(1)白细胞可轻度增高,但左移不明显,1/3~1/2病例血沉降率轻至中度增快。
(2)急性期或慢性心肌炎活动期可有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增高,部份患者血清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增高,反映心肌坏死。
(3)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或肌钙蛋白T(cTnT)增高(以定量测定为准)有较大价值。
(4)血浆肌红蛋白,心肌肌凝蛋白轻链亦可增高,表明心肌坏死,其增高程度常与病变严重性呈正相关。
(5)尚发现病毒性心肌炎者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低下。
病毒性心肌炎白细胞免疫测定,常发现外周血中自然杀伤 (NK) 细胞活力降低,α干扰素效价低下,而γ干扰素效价增高,E花环及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血中总T细胞(OKT3),T辅助细胞(OKT4)及抑制T细胞(OKT8)低于正常,而OKT4/OKT8比率不变,补体C3及CH50降低,抗核因子,抗心肌抗体,类风湿因子,抗补体抗体阳性率高于正常人。
2、心电图
对本病诊断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有人认为若无心电图改变,则临床上就难以诊断心肌炎,以心律失常尤其是期前收缩为最常见,其中室性期前收缩占各类期前收缩的70%,其次为房室传导阻滞(AVB),以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一般在治疗后1~2周内恢复正常,Ⅱ度和Ⅲ度AVB并不少见,有时伴有束支传导阻滞,多表明病变广泛,多数传导阻滞为暂时性,经1~3周后消失,但少数病例可长期存在,甚至必须安装永久起搏器,此外,某些病例传导阻滞恢复后,若再次病毒感染或由于过度劳累等原因而复发。
约1/3病例有复极波异常,可表现为ST-T改变,此外,心室肥大,Q-T间期延长,低电压等改变也可出现,病毒性心肌炎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其可能原因是心肌细胞膜性质改变,此外,心肌病变后纤维断裂,心肌纤维化,心肌纤维束间被胶原纤维隔开可降低冲动的横向传导速度,坏死心肌中存活的心肌细胞亦易成为传导异常和作为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搏点。
(1)ST-T变化:T波倒置或减低常见,有时可呈缺血型T波变化,ST段可有轻度移位。
(2)心律失常:除窦性心动过速与窦性心动过缓外,异位心律与传导阻滞常见,房性,室性,房室交接处性早搏均可出现,约2/3患者以室性早搏为主要表现,早搏可有固定的联律间距,但大多数无固定的联律间距,部分符合并行收缩,这种无固定联律间距的早搏可能反映异位兴奋性,患者除早搏外无其他发现,可能来自局灶性病变,早搏可为单源性,也可为多源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比较少见,但室性心动过速有可能引起昏厥,心房颤动与扑动也见到,扑动相对较少见,上述各种快速心律可以短阵屡发,也可持续不止,心室颤动较少见,但为猝死的原因,一至三度窦房,房室,束支或分支传导阻滞都可出现,约1/3患者起病后迅速发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成为猝死的另一机理,上述各种心律失常可以合并出现,心律失常可以见于急性期,在恢复期消失,亦可随疤痕形成而造成持久的心律失常,疤痕灶是引起早搏反复出现的基础之一。
3、X线检查
约1/4病人有不同程度心脏扩大,搏动减弱,其扩大程度与心肌损害程度一致,有时可见心包积液(病毒性心肌心包炎),严重病例因左心功能不全有肺淤血或肺水肿征象。
4、超声心动图
病毒性心肌炎的超声心动图改变无特异性,由于本病病谱广,临床表现不一,故超声心动图(UCG)可从完全正常到明显异常,一般可有如下改变:
(1)心脏增大:常呈普遍性增大,但也可以左室或右室增大为主,取决于病毒累及心室病变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心室壁搏动减弱,多呈普遍性减弱,若为局灶性或局限性心肌炎,则可表现为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表现为运动减弱,运动消失甚至矛盾运动,在中老年患者需与冠心病作鉴别。
(2)可有左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表现为心排出量降低,射血分数降低,短轴缩短分数减小,室壁运动减弱,收缩末期和(或)舒张末期左室内径增大,二尖瓣E峰降低,A峰增大,A/E比值增大,舒张期左室高峰充盈率下降,高峰充盈时间延长和心房收缩期充盈量增加等。
(3)由于有心肌细胞坏死,纤维化和炎性细胞浸润,因此心肌回声反射与正常心肌不同,可表现为心肌回声反射增强和不均匀性,但缺乏特异性,上述改变也见于各种心肌病。
(4)其他改变包括室壁暂时性增厚,与暂时性间质水肿有关,有时可见室壁附壁血栓。
5、核素检查
2/3患者可见到左室喷血分数减低,应用201铊(201Tl)和99m锝(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对了解病毒性心肌炎是局灶性还是弥漫性心肌坏死有一定价值,晚近开展111In(铟)标记单克隆抗肌凝蛋白抗体显像来检查心肌坏死情况,有较高的敏感性(100%),但缺乏特异性(58%),核素67Ga(镓)显影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也有较高的敏感性,此外,通过放射性核素门电路心血管造影可以估价心功能状态和损伤程度,核素心肌显像属无创性检查,易被病人接受,有较高敏感性,今后必须加强对心肌炎特异性的研究。
6、病毒学检查
咽及肛拭病毒分离临床意义不大,因为多数心肌炎是免疫变态反应所致,待临床出现心脏症状时,咽拭或粪便中已分离不到病毒,即使分离到病毒也难以确定是心肌炎病毒,若通过心肌活检,从心肌活组织中分离出病毒,或用免疫荧光,酶染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病毒基因片段或病毒蛋白抗原,虽有较高特异性,但多数病人待心脏症状明显时,心肌内病毒多已不存在,仅适用于早期和婴幼儿,临床上实际应用价值不大,且有一定危险性,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通过双份血清中特异性病毒抗体测定,以证实病毒性心肌炎,临床上常用的有:
(1)病毒中和抗体测定:取急性期病初血清与相距2~4周后第2次血清,测定同型病毒中和抗体效价,若第2次血清效价比第1次高4倍或1次≥l∶640,则可作为阳性标准,若1次血清达1∶320作为可疑阳性,如以1∶32为基础者则宜以≥256为阳性,128为可疑阳性。
(2)血凝抑制试验:在流感流行时,为了明确流感病毒与心肌炎的关系,可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流感病毒的抗体效价,若恢复期血清较早期抗体效价≥4倍,或1次≥1∶640为阳性,此外,尚有人用酶标记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及IgG,也可能有所帮助。
(3)病毒特异性IgM:以≥1∶320者为阳性,若同时有血中肠道病毒核酸阳性者更支持有近期病毒感染。
4预防心肌炎常见的方法是什么
预防感染:病毒性心肌炎是感染病毒引起的,防止病毒的侵入十分重要,特别是预防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对于容易得感冒的朋友,在日常要注意营养,避免过劳,要有适当的运动锻炼以增强体质。另外,要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必须外出时应注意防寒保暖。在感冒流行期间应戴口罩,避免去人口拥挤的公共场所活动。
适当休息:如果是急性发作期,要卧床休息2-4周,急性期后仍应休息2至3个月。严重心肌炎伴心界扩大,就需要休息6-12个月,直到症状消失,心界恢复正常。而心肌炎后遗症者,可尽量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工作,但不宜长时间看书、工作、熬夜。
劳逸结合:应避免情绪突然激动或体力活动过度而引起身体疲劳,使机体免疫抗病能力降低。
定期复诊:对于慢性心肌炎患者应每隔一定时间到医院复诊,可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了解疾病的发展情况,便于知道今后的治疗。
配合治疗:心肌炎患者应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切不可采取悲观消沉的态度。因为绝大多数心肌炎的预后良好,只要治疗得当,不会遗留任何后遗症。患者要按时服药,但也不要盲目滥用药物,应遵照医嘱,合理用药。
预防感冒:感冒可以加重心肌炎的病情,还可以使已相对稳定的症状再次复发,故心肌炎患者应注意避免伤风感冒。一旦患上感冒,也应及时治疗,防止其对心肌的进一步侵犯。
体育锻炼:在恢复期时,患者可根据自己的体力进行适当的锻炼,如散步、保健操、气功等,可早日康复及避免后遗症。心肌炎后遗症只要没有严重心律失常,可参加一般性的体育锻炼,如慢跑、跳舞、太极拳等,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够有助于康复。
饮食调摄:在饮食方面,适宜吃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多吃葡萄糖、蔬菜、水果。但切忌忌暴饮暴食,忌食辛辣、熏烤、煎炸食物。另外,不能抽烟喝酒,因为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促进冠状动脉痉挛收缩,影响心肌供血,饮酒会造成血管功能失调,故应戒烟忌酒。食疗上可服用菊花粥、人参粥等,可按医嘱服用生晒参、西洋参等,有利于心肌炎的恢复。
5中医治疗心肌炎的方法是什么
1、邪毒侵心证
证候:发热或低热不退,心悸气短,胸闷而痛,咳嗽流涕或腹痛腹泻,神疲乏力。舌红苔薄,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宁心。
方药':银翘散。主要药物: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豆豉、桔梗、甘草、芦根。加用莲子心、酸枣仁以清热宁心安神。咽痛或红肿较甚者,加山豆根、玄参、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伴腹痛腹泻者,加葛根、黄连、黄芩以清热利湿。胸闷者,加瓜蒌、郁金以行气宽胸。
2、痰瘀阻络证
证候:胸闷而痛,心悸不宁,喘息咳嗽,痰黏色白,恶心呕吐,舌苔浊腻,脉濡。
治法:通阳祛痰,行气活血。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主要药物:瓜蒌、薤白、半夏。可加郁金、石菖蒲、丹参、陈皮、白蔻仁以共奏通阳豁痰、温中理气之功效。若咳痰色黄,舌苔黄腻者,加竹茹、胆南星、苦参以清热化痰。恶心呕吐者,加藿香、苏梗、佩兰以化湿和胃。
3、气阴两虚证
证候:心悸不宁,活动后尤甚,少气懒言,神疲倦怠,头晕目眩。口干咽燥,心烦失眠,舌淡红或少津,脉细数或促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方药:炙甘草汤合生脉散。主要药物:炙甘草、人参、生地黄、桂枝、麦冬、麻仁、生姜、大枣、五味子。炙甘草汤具有益气滋阴、补血复脉的功效。生脉散具有益气生津的功效,两方合用共奏益气复脉、滋阴补血之功。心悸不安者,加茯神、酸枣仁宁心安神。自汗盗汗加黄芪、浮小麦、麻黄根以益气敛阴止汗。便秘加瓜蒌仁、柏子仁、桑椹以滋阴润肠。口渴加芦根、天花粉以养阴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