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体的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我们胆子和肝脏相接壤,如果我们的胆子出现了问题,那么将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危害,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生活里面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胆子,胆子容易出现的疾病就是胆囊炎了,下文我们就介绍胆囊炎里面的一种——慢性萎缩性胆囊炎。
目录
1什么是慢性萎缩性胆囊炎
部分胆囊结石病人,由于胆囊炎症的反复发作,胆囊壁逐渐产生炎症增生、纤维化,以后慢慢形成疤痕。如此反复发作,胆囊逐渐萎缩,甚至紧贴于胆结石上,完全失去收缩和浓缩胆汁的功能。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萎缩性胆囊炎”,又称“硬化萎缩性皱缩胆囊”。
部分胆囊结石病人,由于胆囊炎症的反复发作,胆囊壁逐渐产生炎症增生、纤维化,以后慢慢形成疤痕。如此反复发作,胆囊逐渐萎缩,甚至紧贴于胆结石上,完全失去收缩和浓缩胆汁的功能。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萎缩性胆囊炎”,又称“硬化萎缩性皱缩胆囊”。它实际上是慢性结石性胆囊炎长期发作的结果,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结石性胆囊炎。
萎缩后的胆囊壁变厚,从正常的1~2毫米增至5—6毫米,甚至可达1厘米。胆囊失去弹性,胆囊变硬且小,有的不及原来的一半大。胆囊失去原来那种呈淡蓝色、薄薄的囊状形态,它与胆管、十二指肠或部分结石紧密粘连在一起,里面紧紧地包裹着一堆结石。结石之间既无空隙,也无胆汁。
萎缩性胆囊炎病人常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平时也隐隐作痛,并有胃纳差、嗳气、腹胀等消化道症状。B超检查见胆囊体积很小,直径不超过3—4厘米,壁厚,无收缩功能,口服胆囊造影剂检查时,胆囊多不能显影。
2萎缩性胆囊炎不能吃哪些东西
鸡蛋
性平,味甘,虽有滋阴润燥,养血补益作用,但胆囊疾病之人应当忌食。唐代食医孟诜曾说:“鸡子动风气,不可多食。”《随息居饮食谱》亦云:“多食动风阻气,……疸、痞满、肝郁,皆不可食。”现代医学认为,鸡蛋(尤其是鸡蛋黄)含胆固醇量极高,而胆结石形成的因素之一包括胆固醇代谢失调,故应忌食含高胆固醇食品。除鸡蛋外,其他禽蛋,包括鸭蛋、鹅蛋、鹌鹑蛋等,皆不宜多食。
肥猪肉
性平,味甘咸,能滋阴补虚,但胆囊炎、胆石症之人忌食之。中医认为,胆囊疾患多缘于湿热壅结肝胆。《本草备要》中说:“猪肉,多食则助热生痰,助风作湿”。尤其是肥猪肉,更是油腻缠黏,肥浓厚味,胆囊疾病者更应忌食。现代研究认为,肥猪肉属高脂肪食品,而胆囊炎、胆结石患者忌口的关键,就是要控制脂肪食物,否则过量脂肪食物会引起胆囊收缩而产生疼痛。
胡椒
性热,味辛。明·李时珍曾说:“胡椒,大辛热、纯阳之物,辛走气,热助火,此物气味俱厚。”胆囊炎、胆结石多属中医的实证热证,故辛热助火之物皆当忌食,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等,概不宜服。现代医学认为,胡椒之类辛辣燥热刺激性食物,最易引起胆囊强烈收缩而诱发胆绞痛。
羊肉
为温补性食物。汉代名医张仲景曾说:“有宿热者不可食之。”《医学入门》中也认为“素有痰火之人”不宜服食。胆囊炎胆结石之人多为胆经湿热偏盛,羊肉温补,故不宜食。
鸡肉
性温,味甘,为肥腻壅滞之物,患有胆囊炎、胆石症的人忌食之,以免刺激胆囊,引起胆绞痛发作。
鹅肉
民间及古代医家均视之为发物食品。如唐代食医孟诜曾说;“多食亦发痼疾。”清代医家黄宫绣亦云:“鹅肉,发风发疮发毒,因其病多湿热,得此湿胜气壅外发热出者意也。”胆囊炎胆石症多屑湿热为患,故当忌食鹅肉。鹅蛋性同鹅肉,《饮食须知》中说:“鹅卵性温,多食鹅卵发痼疾。”亦应忌食之。
醍醐
是用牛乳制成的食用脂肪。据分析,每100克醍醐中可含20克脂肪,而蛋白质约为2.9克,所以属于高脂肪低蛋白性食物。高脂肪性食物易刺激胆囊,容易诱发胆绞痛,凡患有胆石症和胆囊炎者,不宜多食。
螃蟹
属于诱发病气之“发物”。如《本草衍义》中说:“此物极动风,体有风疾人,不可食。”《本草纲目》亦云:“发霍乱,动风。”螃蟹又是一味高胆固醇食品,据分析,每100克河蟹肉中含235毫克胆固醇,尤其是蟹黄,可高达466毫克。故宿有胆囊炎、胆石症之人,切勿多食。
虾子
为发风动疾的大发食物。如《随息居饮食谱》所说:“虾,发风动疾,生食尤甚,病人忌之。”《饮食须知》亦云:“多食动风助火,有病人勿食。”此外,虾子亦属高胆固醇食品,每100克虾子含胆固醇896毫克,比各种禽蛋含量还高。所以,胆囊炎、胆结石患者切勿多食,以防诱发胆绞痛。
蚶
其肉性温,味甘,能温中补气血。《随息居饮食谱》中说:“蚶,多食壅气,湿热盛者忌之。”胆囊炎与胆石症,其病机多为肝胆湿热内蕴所致,蚶肉甘温壅气,法当忌食。
白酒
性热,味辛,是一种辛烈刺激性饮料,有助湿生热之力。胆囊炎及胆结石患者若长饮多饮,势必加剧肝胆湿热之邪,加重或诱发病情,故当忌之。
人参
性温热,味甘苦,为甘温补气强壮食物,只宜于虚证,不宜于热证、实证。慢性胆囊炎、胆结石,尤其是在急性发作期,多为肝胆湿热内蕴所致,只应吃些清淡之物,切忌服食人参之类温补食品。
此外,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还应忌吃肥牛肉、猪大肠、猪皮、猪油等高脂肪食品,忌吃猪脑、羊脑、各种蛋黄、虾皮、蟹黄、鸡肝、鸭肝、鹅肝、猪肝、猪腰子等高胆固醇食物,忌吃芥末、生姜、葱、辣椒、茴香、肉桂、食茱萸、荜拨等辛辣香燥刺激性食品。
3萎缩性胆囊炎应该如何治疗
专家表示萎缩性胆囊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结石性胆囊炎,这种疾病光使用药物是没有办法治愈的,还会引发阻塞性黄疸或诱发胆囊癌等,一般医生是主张经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在做手术前应当做一下胆囊造影,看看胆囊功能是否正常,如果正常的话,就没有必要承受手术的痛苦了。
要想治疗萎缩性胆囊炎的效果达到最佳的话,治疗前肯定是要确定胆囊是否真正萎缩的,一般是通过超声波检查进行确定。如果想切除胆囊,就无所谓萎缩与否;如果不想切除,想保留,就在手术中来确定是否萎缩,这样比较准确,胆囊结石没有药物可以消除,现在的观点有功能的胆囊应该采用保胆的方法来解决。
因此患者在决定做手术前一定要先明确病因,然后对症治疗,如果胆囊功能尚存,可以选择单孔微创保胆取石术。
查看详情>>4胆囊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血常规 急性胆囊炎时,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如白细胞计数超过20×109/L,并有核左移和中毒性颗粒,则可能是胆囊坏死或有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2)十二指肠引流 慢性胆囊炎时,如胆汁中黏液增多;白细胞成堆,细菌培养或寄生虫检查阳性,对诊断帮助很大。
2.其他辅助检查
(1)急性胆囊炎 ①超声检查 B超发现胆囊肿大、壁厚、腔内胆汁黏稠等常可及时做出诊断。②放射线检查 腹平片具有诊断意义的阳性发现是:胆囊区结石;胆囊阴影扩大;胆囊壁钙化斑;胆囊腔内气体和液平。胆囊造影:口服法:胆囊一般不显影;静脉注射法,对急性胆囊炎则有诊断意义。③放射性核素检查 对诊断急性胆囊炎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5%,亦具有诊断价值。
(2)慢性胆囊炎 ①超声波检查 如发现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缩小或变形,有诊断意义。②腹部X线平片 如系慢性胆囊炎,可发现胆结石、胀大的胆囊、胆囊钙化斑和胆囊乳状不透明阴影等。③胆囊造影 可发现胆结石、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浓缩及收缩功能不良、胆囊显影淡薄等慢性胆囊炎影像。当胆囊不显影时,如能除外系肝功能损害或肝脏代谢功能失常所致,则可能是慢性胆囊炎。④胆囊收缩素试验 如胆囊收缩幅度小于50%,并出现胆绞痛,为阳性反应,表示为慢性胆囊炎。⑤纤维腹腔镜检查 直视下如发现肝脏和胀大的胆囊为绿色、绿褐色或绿黑色。则提示黄疸为肝外阻塞;如胆囊失去光滑、透亮和天蓝色的外观,变为灰白色,并有胆囊缩小和明显的粘连,以及胆囊变形等,则提示为慢性胆囊炎。⑥小剖腹探查 小剖腹探查是近年来新提倡的一种诊断疑难肝胆疾病及黄疸的方法,它既能对慢性胆囊炎做出明确诊断,又能了解肝脏的表现情况。
查看详情>>5慢性胆囊炎的发病因素
(一)发病原因
1、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与急性胆囊炎一样,因为胆囊结石引起急性胆囊炎反复小发作而成,也即慢性胆囊炎和急性胆囊炎是同一疾病不同阶段的表现。
2、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在尸检或手术时,此型病例占所有胆囊病变患者的2%~10%。
3、伴有结石的慢性萎缩性胆囊炎又称瓷瓶样胆囊。结石引起的炎症与刺激,导致胆囊壁钙化所形成,钙化可局限于黏膜、肌层或两者皆有。以65岁以上的女性病人多见。
4、黄色肉芽肿样胆囊炎比较少见,约占胆囊炎性疾病的0.7%~1.8%。系由于胆汁脂质进入胆囊腔的结缔组织致炎性反应形成。
(二)发病机制
1、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由于结缔组织增生和组织水肿使胆囊壁增厚,全层间有淋巴细胞浸润,胆囊内含黏液性物,可见沉淀物、胆沙或结石;重者肌层为纤维组织所代替,胆囊壁瘢痕化,胆囊管被纤维性肿块梗阻。其胆汁的细菌培养往往阴性。
2、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1)代谢紊乱:由于胆固醇代谢的紊乱,致胆固醇酯沉积于胆囊黏膜而引起轻度炎症,其中约有半数可有胆固醇结石之形成。胆囊外观多无明显异常,囊壁可稍增厚,色泽稍显苍白;胆囊黏膜明显充血肥厚,黏膜上有无数黄白色的胆固醇酯沉淀,形如草莓,故本病亦称“草莓胆囊”。
(2)感染:细菌可来自肠道和胆道,上行至胆囊;在败血症时,细菌可经血液或淋巴途径到达胆囊。约1/3患者的胆汁培养有细菌生长。慢性胆囊炎亦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约15%的患者既往有肝炎史。真菌、寄生虫感染亦可导致慢性胆囊炎。
(3)运动功能障碍:胆道运动和(或)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障碍可逐渐演变为器质性病变。又如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胆囊张力和动力变异,排空时间延长,胆囊增大,渐渐出现胆囊壁纤维化、增厚伴慢性炎细胞浸润。
(4)血管因素:由于胆囊壁血管病变可导致胆囊黏膜损害,胆囊浓缩功能减低或丧失,终致胆囊壁纤维化。
3、伴有结石的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胆囊可正常大小或较小,甚至如拇指端大。胆囊壁增厚呈灰白色,囊腔结石可为一枚或多枚,甚或充满整个胆囊,黏膜呈细颗粒状或仍较光滑但有胆石印痕。胆囊底或体部可见憩室内含胆汁。镜下见胆囊黏膜扁平、萎缩且显著纤维化,肌层肥厚;炎细胞数少,只有少许淋巴浆细胞及巨噬细胞,也可见肉芽肿性异物巨细胞反应,巨细胞内有胆固醇结晶,胆囊壁血管可有闭塞性末梢动脉炎。瓷瓶样胆囊的胆囊癌发生率较高,有其病理意义。
4、黄色肉芽肿样胆囊炎病初时,由于急性胆囊炎和梗阻,胆汁通过溃疡面进入间质或破裂Aschoff-Rokitanky(阿孝夫-罗基坦斯基)窦,吞噬集中在炎症的部位,消化脂质形成大、圆、苍白的黄色瘤细胞,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破坏性炎症。肉眼见胆囊壁有黄色肿块,胆囊壁增厚,并与邻近器官粘连;胆囊可有穿孔,与胃肠道形成瘘,外观难与胆囊癌区分。
温馨提示:
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