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儿科 >多动症

了解小儿抽动症的治疗方法

其实小儿抽动症不是无法治疗的,对于抽动症的护理,家长们一定要了解,它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那么,小儿抽动症该怎么治疗?详细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目录 了解小儿抽动症的治疗方法 抽动症对于孩子身体的危害 小儿抽动症的偏方 小儿抽动症的9个致病原因 儿童抽动症的家庭护理要点

1了解小儿抽动症的治疗方法

  1、心理行为疗法

  (1)、消除诱因:短暂性抽动障碍中,特别是抽动时间不长的患儿,在行为约见中往往不难寻找出诱因。年幼儿童的诱因通常是看紧张的电视或录像节目、玩游戏机、耳闻目睹害怕的事物所致,因此,寻找诱因并消除它至关重要。

  (2)、详细分析心理因素:应对患儿病前的心理因素应详细分析,找出可能的致病诱因,然后予以解决。年长儿童常因遭受意外,家庭冲突、学习压力太大而产生抽动。如各种矛盾的调整,家庭矛盾,父母、祖父母对小儿的过度要求和强制所造成的精神矛盾和紧张情绪必须予以解决。如有学校因素,应与教师联系协同解决。对属于无法解决的因素,则应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患儿分析精神诱因,找出正确对待的办法。

  (3)、给家长以必要的指导:对患儿的父母说明此病的性质,不要惊慌失措,这样可消除由于父母的过分关注所造成的强化作用。父母对抽动常常过于担忧,应使父母了解抽动发生的诱因,合理安排患儿生活、学习和活动。对患儿的抽动症状不要提醒。指责和给予过度的关注,因为这样使患儿更紧张,对抽动的控制不利,而是对患儿的抽动应采取不予理睬态度,可使症状逐渐消退。多数病人经过数月后症状会自然消失。帮助患儿消除诱因,提供一个良好而又宽松的家庭环境。采取肌肉松弛疗法、操作性处理法等可望取得良好效果。在患儿接受行为治疗时,要取得患儿与家长的合作,并给家长以必要的指导以协助治疗。

  2、行为矫正

  鼓励患儿自行控制抽动,采用正性强化的方法如奖赏其通过努力,克服并减少抽动,并且用放松的方法减少患儿的精神紧张,这对年幼儿童较为有效。

2抽动症对于孩子身体的危害

  引发学习困难。经常不自主地抽动和发声,容易使孩子注意力分散,眼睛很难盯在书本上,日久则影响记忆力,造成学习落后,成绩下降。

  个性发展问题。2.5~12周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来自外界的积极或消 极的评价,会对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在这一阶段经常受到家长责骂、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会对儿童心身发展产生巨大伤害。而儿童期形成 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分,会影响人的一生。

  社会退缩和社交障碍。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会产生一些高级的情感体验,如荣 誉感、责任感等。如果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特别是抽动得不到控制,会严重影响他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 口吃以及品行纪律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3小儿抽动症的偏方

  1 脏腑辨证施治

  具体治法:①平肝是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基本方法,适用于头面部动作较多者,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

  ②清肝泻火明目是治疗小儿抽动症之瞬目症的主要方法,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③养血柔肝主要用于以四肢动作为主要表现者,自拟柔肝煎治疗.

  ④疏肝健脾化痰主要用于口鼻动作较多者,采用柴胡疏肝饮加减.

  2 从肝脾辨证

  具体治法:治则为平肝健脾,化痰熄风.方用加味二陈汤治疗,疗效显著.

  也可以,药用太子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天竺黄、蝉蜕、僵蚕、钩藤、白芍等加减治疗.

4小儿抽动症的9个致病原因

  1、遗传因素

  大量调查表明,多发性抽动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其遗传方式倾向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率,而且外显率存在着性别差异,男孩患病率高于女孩。

  2、中枢神经递质失衡

  目前较公认的观点是认为本病存在神经突触多巴胺活动过度,与多巴胺受体超敏反应有关。己证明DA—D受体拮抗剂氟哌啶醇能阻断纹状体内DA受体,能有效控制抽动症患儿的抽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他神经递质有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参与抽动症的发病,γ-氨基丁酸,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天冬氨酸,胆碱类递质等也与抽动症发病相关。

  3、神经生化改变

  有研究提示,阿片肽、催乳素、性激素、环磷酰胺、嘌呤代谢、钠钾ATP酶、微量元素如钙、锌、铅等的体内水平与多发性抽动症存在关联。

  4、脑结构或功能异常

  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CSTC)环路结构和功能异常与抽动障碍的发生有关。研究发现儿童和成人抽动障碍患者基底节部位尾状核体积明显减小,左侧海马局部性灰质体积增加。对发声抽动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抽动障碍患者基底节和下丘脑区域激活异常,推测发声抽动的发生与皮层下神经回路活动调节异常有关。

  5、精神、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抽动症的诱发或加重也有重要意义。爸妈对孩子管教过严、孩子学习负担过重、长期焦虑不安、受惊吓、不良家庭环境、家庭生活不愉快等因素,都可能诱发抽动症。长时间看动画片或迷恋于电脑游戏也可诱发抽动或使症状加重。

  6、免疫因素

  有研究报道大约20%-35%的抽动症发病与感染后自身免疫病理损害有关,即“儿科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疾病并发链球菌感染”。也有研究报道认为抽动症与病毒及支原体感染有关。

  7、围产期因素

  孕妈妈在怀孕期间如果精神紧张、受到惊吓,或是过度悲伤,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导致患儿脑损伤、脑缺氧等原因都可以导致抽动症的发生,围产期的各种损害也是抽动症的危险因素。

  8、创伤因素

  有报道抽动症与颈椎损伤有直接关系,当颈椎关节、韧带损伤后涉及周围血管、神经组织,出现颈部不适等一系列症状,而关节的长期的错位可引起脊柱的功能异常及力学改变,从而出现耸肩、摇头等临床症状。

  9、其他因素

  如过敏因素、食物因素、药物因素及诱发因素等。

5儿童抽动症的家庭护理要点

  首先,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是治疗抽动症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因为心理因素对抽动症病情轻重有一定影响,它是个人承受压抑时一种反抗心理的表现形式。几乎所有病人在精神有压力时症状加重,患者注意力集中到其他事物时,抽动症状可减轻,因而一般认为本病与精神因素有关,社会心理状态的各种因素与抽动症状的减轻或恶化有相关关系。因此,家长要尊重患儿,多一些鼓励和引导,少一些批评和指责。

  对于病情较轻者,家长应鼓励患儿多出外玩耍,多交朋友,期望形成外向性格,以最大限度减少抽动症带给患儿的不良影响。对于病情较重者,家长应发挥亲情关系的优势,主动亲近孩子,与之谈心,沟通心理,帮他解开心中的暗结,积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尽量避免周围环境、社会上的鄙视和嘲笑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家长和周围人的爱心可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极有利于孩子心理的改善。

  其次,合理安排孩子日常生活,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遵从规律性的作息时间。让患儿少看电视、少上网、夫妻吵架、激烈动画片及电影、紧张惊险的小说等均对孩子不利,家长要尽量避免此类因素对患儿的影响。个别患儿有自残及伤害他人行为,家长要把利器、木棒等放在适当位置,不让孩子容易拿到。另外,也不要认为孩子有病就过分溺爱,顺从,此类患儿多任性、固执,如为注意纠正,易有不良倾向。此外,注意护理抽动儿用药期间尽量不感冒,不要给患儿心理压力。

  最后,抽动症饮食需要调整。由于抽动症患儿大多表现为阴虚阳亢,因此,在饮食上应避免辛辣油腻,以免更耗阴精,更助阳亢之势。另外少喝可乐、浓茶、咖啡等含有咖啡因及带色素的饮料,少吃方便面,膨化食品、奶酪、巧克力等含有防腐剂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服药期间特别注意尽量少吃姜、葱、蒜、羊肉、驴肉、海鲜、生冷食品等、忌烟酒,禁服绿豆汤。

疾病百科 | 小儿抽动症

挂号科室:神经内科

温馨提示:
短暂性抽动障碍的预后良好,大多数患儿在消除诱因后可自行好转。但是,如果仅仅针对抽动症状采用药物治疗,不寻找诱因,不给予患儿正确的引导,则抽动。

小儿抽动症又名习惯性痉挛综合征(habitual spasm syndrome)、抽动综合征(tic syndrome)、短暂性抽动障碍等,是发生在儿童期的一种肌肉抽动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为1%~7%,有报道达4%~23%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的儿童。男性明显占优势,男女之比为3∶1~4∶1。多呈良性经过,也有难治性患者。 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儿童 常见症状:抽动障碍、紧张、咳嗽、眨眼、挤眉、翻眼、咬嘴唇或舌、张口[详细] 是否医保: 治疗方法:心理治疗、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