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儿科 >多动症

小儿抽动症

小儿抽动是指多组肌肉相继或者同时出现抽搐,并且由于喉部的抽动而出现发生异常的一种病症;通常是指是一种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症。那么小儿抽动症是怎么引起的?小儿抽动症吃什么好?下面为大家带来介绍。

目录 小儿抽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小儿抽动症吃什么好 小儿抽动症的药物治疗并不理想 小儿抽动症切忌过度治疗 小儿抽动症和小儿多动症的区别

1小儿抽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对儿童抽动症的病因尚未完全弄清。认为有特殊素质的儿童,当有各种精神因素或模仿他人动作时,易形成异常运动性条件反射。

  (二)发病机制

  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大脑运动分析器兴奋性高,容易发生抽动性反应,尤其在具有特殊素质的儿童,当有各种精神因素或模仿他人动作时,均易形成这类运动性条件反射,成为病理性惰性反应。开始可能是患者对某些刺激的反应,日久则成为习惯性抽动。

  1.遗传因素 短暂性抽动障碍可有家族聚集性,患儿家族成员中患抽动障碍较多见,故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2.躯体因素 开始时往往由于局部刺激而产生抽动。如眼结合膜炎、倒睫刺激引起眨眼,鼻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现吸鼻、面肌抽动。当局部疾病因素去除后,抽动症状仍继续存在。

  3.体质因素 有抽动症的小儿,一般不安静,对人对事较敏感,神经质,要求水准高,有固执倾向。并常合并一些心理性症状,如头痛、腹痛、不明原因的发热、便秘、哮喘、遗尿等。

  4.情绪因素 常与家庭有关,常见的因素如父母对患儿过高的学习要求,过多的责备,母亲常有神经质,精神上不安静。过多的干预使小儿发生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和紧张等情绪,抽动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在运动系统方面的反应。家庭的争执,父母离婚,亲人死亡等。另外,还有人认为与患儿曾有过运动活动遭受限制的历史有关,如父母对儿童安全过分担心或早年的某些疾病限制了儿童的活动。精神上的刺激也可成为诱因。或患儿近期遭受意外事件如生病住院、遇见危险等。或患儿看紧张的电视、录像节目,玩紧张的游戏如打游戏机等,抽动成为心理应激的一种表现。这一因素在短暂性抽动障碍中起主要作用。

  5.学习理论 开始时的抽动可能是出于条件性的逃避反应,如眼中有异物而眨眼,或学习其他人的某些生理缺陷或病态,后来由于外界的原因起到了增强作用,以致形成了习惯性抽动。

  6.药源性因素 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哌甲酯、抗精神病药的长期服用可能产生抽动症的不良反应。

查看详情>>

2小儿抽动症吃什么好

  一、小儿抽动症食疗方

  1、鲜鱼清蒸:(尤其是海鱼)鱼类含有许多有益于智力开发的物质,清蒸食用,成分破坏少,有益智作用。

  2、莲子百合粥:莲子百合两药加粳米共煮成粥,每天早晨吃一次,有补肾脾、按心神之功。

  3、茯苓山药粥:茯苓粉与鲜山药共煮加玉米面适量熬成粥,可健脾助运,以消痰湿。

  二、小儿抽动症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1、动物脑子及骨髓:蒸煮均可,常吃可益肾填髓,提高注意力及记忆力。

  2、牛奶与含水和维生素多的天然食品:最适合患儿的日常食用。

  三、小儿抽动症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不宜常食煎炸类食品如方便面、涮羊肉、烤羊肉串等,也不宜多吃油腻香甜类食物和生冷食品饮料。

3小儿抽动症的药物治疗并不理想

  1、对于小儿抽动症,一般患儿家长首先考虑的是长期服用药物产生的副作用,因为现在主要的治疗方法就是药物加心理治疗,正如家长们所担心的,目前的医疗水平,控制药物一般都是西药,确实有很大的副作用。

  2、研究证明,儿童抽动症不向精神疾患方面发展,智力一般也不受影响。有学者发现,部分抽动症患儿智商高于一般儿童。也正是如此,抽动症给患儿内心造成的痛苦是巨大的,他们在长期的痛苦和挫折中煎熬。由于抽动症会导致患者精神、心理、性格、行为、思维、学习等多方面的改变,因而对于抽动症的患儿来说,及时有效的治疗显得极为重要。

  3、目前西医治疗均为控制症状,进行病因治疗的尚未报告。神经阻滞剂能较好地阻滞多巴胺受体,对一部分的患儿能控制抽搐等症状,其中最常用被公认为较肯定的药物是氟哌叮醇、泰必利、硫必利,但其相应副作用较明显,如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认知障碍及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动作缓慢、肌张力增强、张口困难等,部分患者可整天昏昏沉沉,无法学习,严重者甚至使抽动症状加重,所以不易被患儿家属所接受。

  4、总之,西药作用于神经递质及受体,部分病人能较快的控制症状,但因作用无选择性,在控制症状的同时亦明显的控制正常肌群,因此副作用较大。每个医生也都十分清楚这些副作用对患者的影响,但由于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也只能将就着开,小诊所的医生这样开,大城市的大专家也这样开。由于这些西药的疗效不确切,副作用又大且很难从根本上治疗,因此医患双方更多的把希望寄托在中医药上。但中药、中成药往往需长期服用几年甚至几十年,尽管副作用相对少些、但长期服用副作用仍然较大,且疗效不确切,往往停药后仍然复发。

  5、但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开始关注小儿抽动症,加入到小儿抽动症治疗方法的研究中,而且目前发病的患儿症状还是比较轻的,很少有非常严重的发病案例,因此家长还是要端正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不必过于担心。

4小儿抽动症切忌过度治疗

  过度治疗的害处:

  1、过早的进行治疗:我们知道在儿童中抽动障碍很常见,调查显示超过10%的儿童都会出现抽动,然而大家可能觉得周围孩子中抽动的也根本没那么多,原因在于抽动障碍中大多属于短暂性抽动,可能持续几周或几个月就自愈了,不是孩子的父母难以注意到,甚至有时孩子的父母也没觉得是什么问题就自己好了;抽动持续1年以上的称为慢性抽动障碍;多种抽动症状共存且超过一年的才叫妥瑞氏症(即抽动秽语综合征),发病率大约为1%。所以,当孩子出现抽动时,很可能属于短暂性抽动,不用药物也是可以自愈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会持续发展下去,过早的开始药物治疗是不妥的。

  2、过分的追求症状控制:一些家长看到孩子抽动心理就十分的难受,认为“治好”就一定要治到一点抽动症状也没有,其实并非如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时,要权衡治疗效果与副作用之间的利弊,完全控制住了症状,但副作用明显,那是得不偿失的。

  3、过度的中医中药治疗:很多家长认为中医治疗副作用小,或是听宣传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或是看网上、听人说中医治疗效果好,于是大规模中医治疗。实际上:中药并非无副作用,由于中药里成分复杂不清,安全性不一定能得到保证;网上虚假宣传很多,而且正如前文所述,大多数抽动障碍儿童即使不吃药也会自愈,反而把效果归功于中医中药。

  4、过度求医:这个已经讲过,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想法“我觉得自己自从儿子出现症状以来心绪全乱了,甚至整晚对着睡熟的孩子不眨眼睛。为了让孩子快点恢复正常我甚至愿意跑遍全国”,这样的态度会让孩子觉得自己问题很严重,产生心理负担。

  5、过度保护:一些家长听说抽动和压力有关,于是为了让孩子压力小,什么课外班都停了,甚至休学;有些家长听说看电视电脑会导致抽动,于是彻底禁止电脑电视;或是补钙补铁补锌实际上过度的保护和关爱并非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5小儿抽动症和小儿多动症的区别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又称学习技能发育上的障碍,比抽动症发病率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性疾病,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学习和行为及性情方面有缺陷,多数从婴幼儿期即出现症状,表现为易兴奋、夜睡不安、喂养不合作等。年龄渐大,症状逐渐明显,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专心,好走神,动作过多,上课好做小动作,好说话,任性冲动,情绪不稳,自控能力差,做事拖拉,缺乏时间和任务观念,动作不协调,精细动作如穿针、扣纽扣等有困难,不服管教,我行我素,严重者有偷窃,说谎,打架行为。其自愈率极低,且在所谓的自愈的人中 ,只是多动症状好转,多数人遗留有人格或行为障碍,如急躁、冲动、做事不顾后果等,犯罪率较高。

  抽动症是一种抽动障碍。即快速,反复,单一,复合的肌群收缩。主要表现是:先从眼肌,面肌部开始,出现眨眼,摇头,挤眉,继则耸肩,甩胳膊,踢腿,鼓肚子,肢体、躯干扭动,喊叫声等,严重时出现污秽言语。这些动作反复发作,无法自控,若失治误治,呈渐进性加重,出现心理障碍,有的继发性精神异常、强迫症等,或有行凶、自杀行为。一般不能自愈,只有极少数到青春期才有缓解。可见,抽动症与多动症分别是两种不同的病症。部分抽动症患儿可合并有多动症状,但多动症儿童绝无抽动现象,这是鉴别的关键。

  以上就是介绍了小儿抽动症和小儿多动症的区别,希望对所有的孩子家长都会有所帮助,疾病是不能混淆在一起的,因为治疗的时候需要对症下药。如果发现孩子有文中所提到的症状,应该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疾病百科 | 小儿抽动症

挂号科室:神经内科

温馨提示:
短暂性抽动障碍的预后良好,大多数患儿在消除诱因后可自行好转。但是,如果仅仅针对抽动症状采用药物治疗,不寻找诱因,不给予患儿正确的引导,则抽动。

小儿抽动症又名习惯性痉挛综合征(habitual spasm syndrome)、抽动综合征(tic syndrome)、短暂性抽动障碍等,是发生在儿童期的一种肌肉抽动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为1%~7%,有报道达4%~23%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的儿童。男性明显占优势,男女之比为3∶1~4∶1。多呈良性经过,也有难治性患者。 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儿童 常见症状:抽动障碍、紧张、咳嗽、眨眼、挤眉、翻眼、咬嘴唇或舌、张口[详细] 是否医保: 治疗方法:心理治疗、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