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孩会患有哮喘,有先天性的,有后天患上的。哮喘的小孩可不好带,因为小孩子年纪小,不懂得一些关于哮喘的基本常识,所以哮喘的小孩一定要时刻有大人呆在身边,以免发生突发情况,另外,家长们也要学会一些关于哮喘的急救措施,不至于在小孩哮喘的时候束手无策。下面来看看家长如何护理哮喘小孩吧。
目录
1家长如何护理哮喘小孩
在促发哮喘发作的主要的因素中,由于外源性的过敏而造成的约占到29%,为此,当发现患儿患有哮喘的时候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选择有过敏原测试的医院进行检测,以便于了解小孩对空气中那些物质会感到过敏。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更加的应该注意避免让患儿去接触这些危险的因素,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选择进行脱敏的治疗。
螨虫、花粉常是引发哮喘的“元凶”,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1、用杀虫剂杀死室内可能致敏的螨虫。
2、室内不要铺地毯,床上用品不要使用毛毯及纤维纺织品。
3、常用温水擦洗床和席。
4、家有患儿的情况下不要在居住的环境内养宠物以及一些花卉植物。因为动物的皮毛、排泄物和唾液,以及植物分泌的花粉都是有可能让小孩感到过敏的。
5、室内的刺激物如烟草、家用喷雾剂、油漆等,应尽量避免让患儿接触。
食物过敏是哮喘的诱发因素之一。如果患儿对虾、蟹等过敏,家长就不要让他们摄入这类食物,平时可让他们多吃些豆类食品以满足孩子身体对蛋白质的需要。一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可能加重哮喘,应避免服用。
家长应与医生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根据病情,医患双方联合制订缓解期和发作期的治疗计划,并进行定期随访和监护。家长最好定期参加医院开办的哮喘学校、学习班、知识讲座等,并阅读哮喘的相关科普文章,以了解防治哮喘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同时,应该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去让孩子学会在哮喘疾病发作的时候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自我急救的知识,比如,学习食用各种的定量雾化的吸入技术。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协助自己的小孩或者是自己几录小孩的患有哮喘的记录,包括发病的时间、症状、用药情况等等都要详细的记录下来,一边以后寻找规律更好的为小孩护理。
2儿童哮喘治疗方案有哪些
1、 小儿发作缓解以后继续治疗,以求稳定疗效,最大限度的力争不再发作。
2、重视预防,第二位才是治疗。发病了就急急忙忙的治,稍有好转就松劲,平常生活中不注意这都是造成哮喘反复发作,病情不断发展的原因。平常应该做呼吸操、游泳、在水中游戏等候来增强小儿体质,提高小儿的免疫力,预防哮喘的发作。
3、冬病夏治
4、重视小儿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的彻底治疗,以防发展为哮喘。
5、 哮喘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稳定期的治疗,对于哮喘的治愈十分关键。但有些家长没有耐心,哮喘发作缓解以后就不正规服药了,认为孩子不是好好的,吃药干什么,也有些是因为迫于经济原因不能长期治疗,这都会对患儿的预后大有害处,长此以往,这部分患儿发生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危险性很 大,对患儿以后的生活、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
6、呼吁哮喘患儿的家长不要把眼光聚焦在发作期的治疗上,而要着眼于哮?的整体、长期治疗上,争取患儿早日康复.
3儿童哮喘怎么做家庭护理
哮喘是与心理应激相关的一种躯体性疾病,即心理应激可能诱发或加重哮喘发作,而哮喘发作时的喘憋、紧张、濒死感,又会反过来刺激患者产生心理应激,使其精神紧张、恐惧、抑郁、沮丧,进一步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使哮喘易于发作,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家长必须对患儿多做安慰、鼓励、解释工作。
家长应设法引导患儿,消除他们对哮喘及其用药所产生的顾虑和恐惧感,鼓励他们自信自强,乐观豁达。一方面要避免对患儿产生厌烦和歧视,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分溺爱他们。不要经常询问孩子是否不舒服,或常说是否感觉要发病等暗示性话语,以免造成患儿精神紧张,诱发哮喘。患儿感到胸闷憋气,出现发作预兆时,可鼓励他尽量放松,如采用深长细匀的腹式呼吸等。
总之,家长们要重视孩子的护理工作,做好孩子的护理,及时为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及时康复。
4小儿哮喘病症
(1)呼吸困难
紧随先兆症状发生之后,小儿们会出现胸闷,胸部感到很闷甚至呼吸困难,感觉自己的胸部仿佛为重石所压迫,约10-15分钟后发生呼吸困难,并带有尖音调的哮鸣音。病人被迫坐起,不能平卧躺下,头向前倾,双肩耸起。两手撑膝,用力喘气,发作可持续几十分钟到数小时,然后可自选缓解或经治疗后逐渐平息下来。
(2)咳嗽、咯痰
先兆期一般是由于支气管粘膜过敏而引起小儿咳嗽,一般是为干咳无痰,程度各不相同。到了发作期时咳嗽往往减轻,转以喘息为主。特发作即将结束时,支气管痉挛及粘膜水肿减轻,大量分泌物得以排出,此时咳嗽及咯痰症状再次加咯出脓性粘痰。也有少数病人喃息症状并不突出,而以咳嗽为唯一表现,容易被误认为是慢性支气管炎。
5 小儿支气管哮喘护理
1.避免接触过敏源,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被动吸烟、漆味,饮用冰冷饮料、寒凉水果等。
2.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和小儿哮喘密切相关。积极治疗和清除感染病灶,如及时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扁桃体炎、龋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