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血液内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治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因为免疫功能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对于治疗建议患者在急性出血,建议住院治疗为主,避免晚上减少活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治?下面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目录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预防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治 导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的因素有哪些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状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理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预防

  一、预防:预防感冒,密切观察紫斑的变化,如密度、颜色、大小等,注意体温、神志及出血情况,有助于了解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从而予以及时的处理。避免外伤,出血严重者须绝对卧床休息。慢性患者,可据实际情况,适当参加锻炼,避免七情内伤,保持心情愉快,饮食宜细软,如有消化道出血,应进半流质或流质,忌食烟酒辛辣刺激之物。斑疹病痒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或九华粉洗剂涂擦,注意皮肤卫生,避免抓搔划破皮肤弓随感染。

  二、调理:

  (一)生活调理

  1.发病较急,出血严重者需绝对卧床。缓解期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劳,避免外伤。

  2.慢性紫癜者,则可根据体力情况,适当进行锻炼。

  (二)饮食调理

  1.饮食宜软而细。如有消化道出血,应给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宜凉不宜热.

  2.可给蔬菜水果、绿豆汤、莲子粥,忌用发物如鱼、虾、蟹、腥味之食物。

  3.有药物过敏史者,应在用药时注意避免使用致敏药物。紫班多有皮肤蓬痒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或九华粉洗剂涂擦。注意皮肤清洁,避免过萨你防抓破感染。

  (三)精神调理:调节情绪,避免情绪波动或精神刺激。

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治

  1、一般治疗 在急性出血期间以住院治疗为宜,尽量减少活动,避免外伤,明显出血时应室床休息。应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避免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2、糖皮质激素 其主要药理作用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抗体产生,抑制单核—巨食细胞系统破坏有抗体吸附的血小板,常用泼尼松、剂量为每日1.5—2mg/kg,分300次口服,出血严重者可用冲击疗法:地塞米松每日0.5—2mg/kg,或甲基泼尼松龙每日20—30mg/kg,静脉滴注,连用3天。症状缓解后改服泼尼松,用药至血小板数回升至接近正常水平即可逐渐减量,疗程一般不超过4周。停药后如有复发,可再用泼尼松治疗。

  3、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 其主要作用是:①封闭巨噬细胞受体,抑制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结合与吞噬,从而干扰单核—巨噬细胞受体,抑制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结合与吞噬,从而干扰单核—巨实细胞吞噬血小板的作用。②在血小板上形成保护膜抑制血浆中的IgG或免疫复合物与血小板结合,从而使血小板避免被吞噬细胞所破坏。③抑制自身免疫反应,使抗血小板抗体减少,单独应用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的升血小板效果与激素相似,常用剂量为每日0.4g/kg,连续5天静脉滴注,或每次1g/kg静脉滴注,必要时次日可再用1次,以后每3—4周1次,副作用少,偶有过敏反应。

  4、血小板输注 因患儿血循环中含有大量抗血小板抗体,输入血小板很快被破坏,故通常不主张输血小板,只有在发生露内出血或急性内脏大出血、危及生命时才输注血小板,并需同时予以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少输入血小板破坏。

  5、抗—D免疫球蛋白又称抗Rh球蛋白,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主要作用是封闭网状内皮细胞的Fc受体。其升高血小板作用较激素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慢,但持续时间长,常用剂量为每日25—50μg/kg,静脉注射,连用5天为1疗程。主要副作用是轻度溶血性输血反应和Coombs试验阳性。

3导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的因素有哪些

  自身免疫因素(50%)

  多数学者认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机体对自身血小板相关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但血小板相关抗原的实质至今尚无定论,1982年Van Leenwen报道某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自身抗体是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分子的抗原决定簇,以后又发现在某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上GPⅠb/Ⅸ复合物也是自身抗体的靶抗原,提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不同的相关抗原决定簇引起的一组自身免疫病,能与抗体相合的膜抗原部位相当广泛,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血小板自身抗原主要有GPⅡb/Ⅲa,GPⅠb/Ⅸ,尚有未完全阐明的其他抗原类型。抗血小板抗体检测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和治疗价值还存在争议,但毫无疑问自身抗体的产生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中占重要地位。

  血小板生成率降低(2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血小板生成率可以是减少,正常或增加,平均血小板生成率接近于正常,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在血管内的平均寿命缩短(仅为2.9天,正常平均为8.0天),主要是由于血小板的破坏增加,通常情况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加,巨核细胞数量增加可能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引起巨核细胞代偿性增生有关,由于抗血小板抗体同时作用于巨核细胞或其祖细胞,也可能造成血小板不能生成。

  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20%)

  1、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出血机制:

  (1)血小板相关抗体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是主要的出血原因。

  (2)抗体固定在血小板相关抗原上引起血小板功能异常。

  (3)抗体还可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引起通透性增加而出血。

  2、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出血机制:

  (1)结合免疫复合物的血小板同时被巨噬细胞吞噬,破坏而减少。

  (2)吞噬过程中释放大量蛋白酶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3、免疫复合物可固定补体,C3和C5的裂解可引起组胺释放,导致血管通透性变化而出血。

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状

  症状

  临床以出血为主要症状,无明显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血小板计数<100×109/L,骨髓核细胞为主,巨核细胞总数增加或正常,血清中检出抗血小板抗体(PAIgG,M,A),血小板寿命缩短,并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即可诊断。

  ITP出血的特点是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多为散在性针头大小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点,形成瘀点或瘀斑;四肢较多,但也可为全身性出血斑或血肿;有些患者以大量鼻衄(约占20%~30%)或齿龈出血为主诉,常见呕血或黑便,多为口鼻出血时咽下所致,发生真正胃肠道大出血者并不多见,球结膜下出血也是常见症状,偶见肉眼血尿,约1%患者发生颅内出血,成为ITP致死的主要原因,青春期女孩可见月经过多,其它部位出血如胸腔,腹腔,关节等处,极为少见。

  除了皮肤,粘膜出血外,仅10%~20%患者有轻度脾肿大,急性暴光发病常伴有发热,出血严重者可有失血性贫血,侧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常伴有局部血肿的相应症状,颅内出血时表现为头痛,嗜睡,昏迷,抽搐,麻痺等症状,急性暴发型病人除血小板减少外,常伴有血管壁的损害,故出血较重。

  分型

  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病程将ITP划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病程在6个月以内者称为急性型,在6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型,有些急性ITP可能转为慢性型。

  急性ITP一般起病急骤,出现全身性皮肤,黏膜出血,起病时常首先出现肢体皮肤淤斑,病情严重者部分淤斑可融合成片或形成血疱,口腔黏膜也常发生出血或血疱,也常出现牙龈和鼻腔黏膜出血,少数患者有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或视网膜出血,轻型病例一般仅见皮肤散在淤点和淤斑,急性ITP多有自限性,80%~90%的患者在病后半年内恢复,其中多数在3周内好转,少数患者病程迁延而转为慢性ITP。

  慢性ITP约30%~40%患者在诊断时无任何症状,一般起病缓慢或隐袭,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皮肤与黏膜出血,出血症状常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皮肤紫癜及淤斑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以四肢远端多见,尤其在搔抓皮肤或外伤后易于出现皮肤紫癜和淤斑,黏膜出血程度不一,以口腔黏膜,牙龈,鼻黏膜出血和女性月经过多为多见,也可出现血尿或消化道出血,一般出血症状与血小板计数相关,ITP患者除了出血症状和体征外常缺乏其他体征,一般无脾脏肿大,在慢性型患者偶有(不足3%)轻度脾脏增大者。

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理

  饮食调理

  1.发病较急,出血严重者需绝对卧床。缓解期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劳,避免外伤。

  2.慢性紫癫者,则可根据体力情况,适当进行锻炼。

  3.饮食宜软而细。如有消化道出血,应给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宜凉不宜热。

  4.脾虚可稍多进肉、蛋、禽等滋补品,但亦要注意不要过于温补。

  5.有热可给蔬菜水果、绿豆汤、莲子粥,忌用发物如鱼、虾、蟹、腥味之食物。

  6.本病为药物过敏或有过敏史者,应在用药时注意避免使用致敏药物。紫班多有皮肤蓬痒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或九华粉洗剂涂擦。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抓破感染。平素可常服药膳。

  护理

  一、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加强必要的防护,避免创伤而引起出血。衣服应柔软、宽松,以免加重皮肤紫癜。避免剧烈运动及外伤,平时活动要避免关节受伤,一旦受伤应固定并局部冷敷。

  二、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及易消化饮食为主,避免进食粗硬食物及油炸或有刺激的食物,以免易形成口腔血泡乃至诱发消化道出血。多食含维生素k的食物。有消化道出血时,更应注意饮食调节,要根据情况给予禁食,或进流食或冷流食,出血情况好转,方可逐步改为少渣半流、软饭、普食等。同时要禁酒。

  三、如有口腔粘膜与齿龈出血,应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定时以复方硼酸溶液漱口。如齿龈及舌体出现血泡,小血泡一般无须处理,大的影响进食的血泡,可用无菌空针抽吸积血,局部以纱布卷加压至出血停止。

  四、春、夏之际易发本病,因此在此期间要注意避免受凉、感冒,以免诱发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