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疾病伴随着我们,其中面部神经麻痹就是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它除了给我们带来剧烈的疼痛感之外也会影响到我们的面部形象,有的时候甚至导致口斜眼歪的现象,这样看上去对形象有很大的损害,同时也会让我们的失去自信,那么想要得到有效地调整我们必须掌握好方法,三叉神经麻痹怎么办?看看吧。
目录
13款偏方可治三叉神经痛
1、细辛、胡椒或川椒各10克,干姜6克。上药全部浸于15—30毫升白酒中4小时,加入水适量置于锅内煎。煎沸时用一喇叭形纸筒,一端罩在药锅上,另一端对准患者鼻孔,让患者吸入药气。每次10分钟,每日2次。
2、鹅不食草适量,牙皂3克,细辛3克,青黛1.5克。将上药共研细末,让患者吸入药末,不拘时嗅,连嗅数日。
3、大枣1枚,红矾0.9克。将红矾研末,放入大枣内,用镊子夹枣,放木火或蜡烛火上烤,待烤出味,即用鼻孔吸。反复烤,反复吸,直至大枣烤焦,不出药味为止。左侧痛用左鼻孔吸,右侧痛用右鼻孔吸,吸几天后可能有口鼻发干的感觉,如不愈则停药。
2三叉神经痛为什么如此疼痛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主要是指病因不明确者,该型不表现神经系统体征,应用各种检查也不能发现明显和发病有关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对于这类疼痛的原因,现在普遍认为是由于三叉神经感觉根入桥脑(REZ)处受到血管搏动性压迫所致,该区被认为是中枢和周围髓鞘的交接区,无雪旺氏细胞包裹,对搏动性和跨过性压迫特别敏感易产生微血管压迫。由于大脑随年龄的增长而下移使血管与三叉神经的REZ区接触,产生了微血管的压迫。动脉硬化性动脉延长又可加重压迫的程度。根据此理论,我们开展了微血管减压术将压迫神经的血管从REZ区移开治疗TN,手术后疼痛可得到缓解甚至疼痛消失。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95%以上为血管压迫所致;目前国内多数学者也认为血管压迫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主要原因。
学者研究关于血管压迫部位与扳机点位置分布之间的关系,三叉神经的感觉末梢在受到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冲动经神经纤维传入感觉中枢形成感觉,因此三叉神经纤维是TN痛觉形成的结构基础。从血管压迫部位与扳机点位置分布来看,两者之间依然存在着确切的对应关系。研究中发现9,以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为例,血管压迫神经根的上部,扳机点多位于下颌神经分布区内;血管压迫神经根的下部,扳机点多位于眼神经或上颌神经分布区内;血管压迫神经根的内侧或外侧,扳机点都位于上颌神经分布区内。因此,血管压迫可能影响了三叉神经感觉根的冲动传入,从而引起了相应神经纤维分布区内的面部疼痛和扳机点发作。
3三叉神经麻痹怎么办
1.西医药治疗
①卡马西平:为首选药物,初服100毫克,日2次,服1日以后每日增加100毫克,直到疼痛停止。每日最大量不应超过1咖忉e,以后逐渐减小药量,确定最小有效量维持。但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与造血功能,孕妇忌用。副作用参见药物书籍。
②苯妥英钠:初服100毫克,每日3次;如无效可每日增加100毫克,最大量不超过每日600毫克。如产生头晕、行走不稳、跟球震颤等中毒症状应立即减量到中毒反应消失为止。
③以上药物治疗无效以后,可用氯硝西泮4--6毫克/日,副作用有嗜睡和步态不稳。
2.中医药治疗
①风寒阻络:颜面阵发性疼痛,紧束感,遇寒加重,遇热稍减,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取川芎20克,荆芥、防风、羌活各10克,白芷12克,细辛3克,全蝎5克,蜈蚣3条,薄荷、生甘草各6克。此方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②风热伤络:面部灼热疼痛,遇热加重,恶风,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用桑叶、白菊花、连翘各12克,苇根15克,忍冬藤20克,蔓荆于10克,川芎9克,全蝎5克,薄荷、生甘草各6克。此方疏风散热,通络止痛。
③痰火上扰:面部阵发性闷胀灼痛,常进食时发作,局部喜冷凉,头昏而沉,口渴不欲饮,时吐痰涎,胸浣痞闷,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 取茯苓15克,橘红、枳实、竹茹、瓜蒌、厚朴各12克,半夏、川芎各10克、甘草6克,全蝎5克。此方化痰清热,通络止痛。
4神经介入是怎么回事
神经介入医学是“介入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介入医学即介入神经放射学是指研究利用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在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的支持下对累及人体神经系统血管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达到栓塞溶解扩张成形和抗肿瘤等治疗目的的一种临床医学科学
治疗对象主要包括脑脑膜颌面部颈部眼耳鼻喉脊柱以及脊髓等部位的血管异常治疗技术分为血管内栓塞术血管内药物灌注术和血管成形术上述治疗过程的通路或治疗对象是相关动脉和引流静脉因此也称为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学血管内神经外科学但越来越多的神经内科医生也开始从事神经介入工作而且在处理缺血性脑血管病这一系统性病变方面非常得心应手。
5三叉神经痛的推拿疗法
1.风热外袭
(1)取坐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两侧风池、风府及大椎穴各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
(2)取坐位,用拇指指端点按对侧手合谷穴2分钟,以热透于手心为度。
(3)取仰卧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患侧太阳、上关、下关、地仓穴各1分钟;再用掌摩法摩患侧面部2分钟。
2.肝胃实火
(1)取坐位,用拇指指腹端先平推额前方2分钟;再揉按患侧阳白、率谷、下关、地仓、颊车穴各1分钟;最后分推风池、风府穴各1分钟。
(2)取坐位,用拇指指端点按对侧合谷穴2分钟,以热透于手心为度。
(3)取仰卧位,用拇指指端点按两足背太冲、内庭穴各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