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类型。指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发病高峰年龄为31~50,可因嗜酒、喝浓咖啡,或因胆汁反流,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那么浅表性慢性胃炎应该吃什么?请看下面详细的介绍。
目录
1哪些原因会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
吸烟:
烟草中主要有害成分是尼古丁,长期大量吸烟可使幽门括约肌松弛,十二指肠液反流,以及胃部血管收缩,胃酸分泌量增加,从而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
药物:
某些药物如水杨酸制剂、皮质激素、洋地黄、消炎痛、保泰松等,可引起慢性胃黏膜损害,从而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
胃酸:
胃酸是胃液中的酸性分泌物,正常胃内胃酸能够与胃蛋白酶一起消化食物,并杀灭消除胃内幽门螺旋杆菌,当胃酸分泌过多时,胃酸在中和消化食物的同时残留较多,就会腐蚀胃黏膜,蚕食胃壁,导致溃疡发生或者慢性浅表性胃炎。
循环及代谢功能障碍:
胃黏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及其对各种损伤因素的防御能力,均与充足的黏膜血流量密切相关。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门静脉高压时,使胃长期处于瘀血和缺氧状态,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胃酸分泌减少,细菌大量繁殖,容易造成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尿素从胃肠道排出增多,经细菌或肠道水解酶作用产生碳酸铵和氨,对胃黏膜产生刺激性损害,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
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
经纤维胃镜发现或证实胆汁返流是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手术后,十二指肠液或胆汁可反流至胃内,并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
细菌、病毒及毒素:
多见于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病变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逐渐演变而成慢性浅表性胃炎。
2浅表性慢性胃炎应该吃什么
1、饮食禁忌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平时的饮食要注意一些问题,不能随便吃,尤其是晚饭,切忌平时晚饭要适量,尽量少吃鱼类、肉类,以免上火引起鼻炎,可以适量吃些梨清肺。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发病期间绝对不能吃丝瓜,吃完丝瓜病情会加重,切忌。经常吃白萝卜和胡萝卜可有效缓解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尤其是白萝卜,还可提高呼吸系统免疫力。
2、大枣
大枣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康复是有一定帮助的,只能暂时性阻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3、蜂蜜
慢性浅表性胃炎可以多食用蜂蜜,最好每天喝一勺蜂蜜。蜂蜜中含有微量的蜂毒。蜂毒是蜜蜂体内的一种有毒液体,但在临床上被用于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
4、不要吃刺激性食物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除了少吃海鲜类食物外,还应该少喝冷饮和吃刺激性食物,牛肉、咖啡、巧克力、乳制品、蛋、花生、草莓、蕃茄等食物也要少吃,因为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呼吸道过敏,让慢性浅表性胃炎变得更加严重。
3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常出现的症状有哪些
一、嗳气
因胃酸缺乏,胃内发酵产气等因素使胃内气体积存,导致嗳气发生。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内气体增多,经食管排出,使上腹饱胀暂时缓解。
二、反复出血
也是浅表性胃炎的常见表现。出血原因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基础上并发的一种胃黏膜急性炎症改变。
三、上腹疼痛
上腹疼痛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最常见症状,腹部疼痛多数无规律,与饮食无关,一般为弥慢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极少数患者表现为绞痛,并向背部放射。常因进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而症状加重,少数与气候变化有关。这种上腹疼痛用解痉剂及抗酸剂不易缓解。
四、腹胀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会出现腹胀,腹胀常因胃内潴留、排空延迟、消化不良所致。
五、其他
食欲不振、反酸、恶心、呕吐、乏力、便秘或腹泻等。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多有食欲减退,或时好时坏。炎性胃黏膜受理化、生物因素刺激,以及胃动力学障碍、胃逆蠕动影响,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大多数患者有便秘症状,腹泻相对较少。
4慢性浅表性胃炎应该如何预防
一、保持精神愉快:精神抑郁或过度紧张和疲劳,容易造成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胆汁返流而发生慢性胃炎。
二、尽量少喝酒抽烟,胃不好的最好戒烟忌酒。
三、慎用、忌用对胃粘膜有损伤的药物。此类药物长期滥用会使胃粘膜受到损伤,从而引起慢性胃炎及溃疡。
四、积极治疗口咽部感染灶,勿将痰液、鼻涕等带菌分泌物吞咽入胃导致慢性胃炎。
五、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应尽量避免,饮食时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和减少胃部的刺激。饮食宜按时定量、营养丰富、含维生素A、B、C多的食物。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5慢性浅表性胃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1.内镜检查
诊断胃炎的主要方法。正常胃黏膜在胃镜下呈粉红色,光滑柔软,有光泽。出现病变时,胃黏膜可呈红斑或条状红斑、平坦或隆起(疣状)糜烂、点状或片状出血、黏膜肥厚、黏膜颗粒状、皱襞变平、血管透见等改变。
根据上述内镜下胃黏膜表现,悉尼系统提出7种内镜下胃炎的诊断,即:
①红斑渗出性胃炎;
②平坦糜烂性胃炎;
③隆起糜烂性胃炎;
④萎缩性胃炎;
⑤出血性胃炎;
⑥返流性胃炎;
⑦皱壁肥大性胃炎?
上述诊断分类对胃炎的临床诊疗具有指导意义。目前认为,根据内镜下病变范围(胃窦、胃体、全胃)及病变特性,可将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CSG)和萎缩性胃炎(CAG)。如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反流,则诊断为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伴胆汁反流。
内镜胃炎的诊断书写格式除表明胃炎类型、分布范围外,对病因也尽可能加以描述。例如“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胃窦为主,H. pylori阳性”。这种分类简单明了,并且突出了萎缩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的不同,是属于癌前病变的疾病的特性。
浅表性胃炎的主要内镜表现为肿胀或水肿,失去光泽; 黏膜红斑或红白相间; 黏膜表面渗出物附着,脆性增加; 出现平坦或隆起糜烂、皱襞肥大等。
2. H. pylori感染的检测
依据取材是否有创,H.pylori感染的临床诊断方法可分为无创和有创检查两大类,前者包括血清学方法、呼气试验和胃液PCR等。后者是指依赖胃镜取材进行的形态学、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检查。微生物学方法包括细菌分离培养技术和生化鉴定,是诊断H.pylori感染的微生物学“金标准”,同时可以获得诸如抗原制备、药敏试验、分型和致病性研究等所需的细菌,目前技术要求并不难,但操作繁杂,增加了工作量,测试时间长,并不作为临床常规诊断手段。血清学方法主要为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技术。
由于H.pylori菌体表面存在多种抗原组分如尿素酶、粘附素和鞭毛素成分等,因此可激发宿主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通过检测IgG抗体可确认H.pylori感染状况。由于H.pylori感染数周后血中才出现特异抗体,且血中抗体可长时间(>6个月)维持在阳性水平,故检测结果不能作活动性感染的依据,阴性也不能排除感染的早期。
尿素酶依赖技术包括碳呼气试验(UBT)和快速尿素酶试验,是临床最为广泛应用的检测技术。由于H.pylori可产生尿素酶,后者分解胃液中的尿素产生二氧化碳与氨。利用这一原理,用13C或14C同位素标记尿素让病人口服后在胃内可被H.pylori尿素酶分解,产生13CO2或14CO2,阳性患者可在呼出气中检测出13C或14C放射性活性。该法创伤性小,病人依从性好,结果客观可靠,可作为仅次于细菌培养的诊断“金标准”。特别适合不愿行胃镜检查或除菌治疗的随访。13C-UBT无放射性,安全性好。14C则有一定的的放射性,半衰期长达5000余年。
3.病理学检查
胃炎分类的主要依据,主要用于评价H.pylori感染的程度、黏膜炎症程度、腺体萎缩、肠化及不典型增生程度。活检取材主要是在胃窦、胃体及胃角取材,用于临床建议取2~3块,胃窦小弯1块(和大弯1块)和胃体小弯1块。对可能或肯定存在的病灶要另取。
炎症的评价指标包括: H. pylori感染、慢性炎症、炎症活动度、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等。慢性胃炎病理活检要求对上述5种形态学变量进行分级,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如有异型增生要注明,并分轻度、中度和重度3级。其他组织学特征如淋巴滤泡、小凹上皮增生、胰腺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等非特异性改变,或者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和特异性病原体等出现时要注明。假幽门腺化生是胃底腺萎缩的指标,判断时要核实取材部位。
温馨提示:
忌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葱、 生蒜、胡椒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