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五官科 >耳鼻喉科 >鼻息肉

鼻息肉应该怎么医治

鼻息肉是什么病,有哪些症状?鼻息肉是一种常见多发耳鼻喉疾病,春季比较多发,此病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作用的因素可因条件而异,但都引起局部粘膜的炎性反应。嗜酸细胞浸润和脱颗粒肥大细胞、组织极度水肿,构成了鼻息肉的病理学基础。那么鼻息肉是什么病,有哪些症状?

目录 鼻息肉的病因 鼻息肉应该怎么医治 鼻息肉的检查 鼻息肉的危害 鼻息肉的饮食调理

1鼻息肉的病因

  1.中鼻道微环境学说

  中鼻道微环境间隙狭窄,凸凹不平,吸入气流在此易形成紊流;纤毛功能减弱、纤毛活动障碍;中鼻道黏膜血流较鼻内其他部位明显减少。中鼻道天然防御功能减弱,局部易受有害因子损伤,为鼻息肉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鼻变态反应

  鼻息肉组织可查到较多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IgE生成细胞,且其液体内IgE水平增高,提示局部变应性有一定作用。

  3.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

  近90%的鼻息肉组织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提示鼻息肉与该细胞增多有密切关系。

  4.细菌超抗原学说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鼻腔常见共生菌之一。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可直接激活中鼻道鼻黏膜内的大量Th2细胞、B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使其合成释放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加重中鼻道内的局部炎症反应,促使息肉形成。

2鼻息肉应该怎么医治

  鼻息肉是什么病,有哪些症状?

  鼻息肉的外形很像肿瘤,有的呈深红色,有的呈淡红色,半透明状。但是组织细胞学检查证明,鼻息肉并不是真正的肿瘤,而是一种水肿性组织,没有鼻出血及恶臭分泌物症状。鼻息肉的主要原因是慢性炎症刺激或变态反应所导致的鼻腔或鼻窦粘膜发生高度水肿或肥厚。带蒂形状,有点像葡萄的称为息肉。

  一般发生于鼻甲上的不带蒂的叫息肉样变。两者病名不同,但病变是一样的。因病变组织的不同,鼻息肉可分为血管型、水肿型、纤维型和囊肿型等四种。一般情况下,水肿型鼻息肉最多,当然,鼻息肉也可能混合出现。鼻息肉的症状以进行性加重鼻阻塞为主。

  随着息肉的不断长大,鼻塞症状会由间歇性变为持续性,患者会因长期鼻阻塞,而只能张口呼吸。另外,还可能伴有口干、口臭、鼻涕不易擤出、嗅觉丧失、头昏及头痛等症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巨大的或多发性(鼻息肉有时只一个,有时是两个以上的许多息肉重叠)鼻息肉不仅会塞满鼻腔,而且使鼻背饱满、外鼻增宽、向外膨胀隆起,很像一只青蛙伏在面部中央,医学上称这种现象为“蛙鼻”。

3鼻息肉的检查

  鼻镜检查可见鼻腔内有一个或多个表面光滑、灰白色、淡黄色或淡红色的如荔枝肉状半透明肿物。触之柔软,不痛,不易出血。息肉小者须用血管收缩剂收缩鼻甲或用鼻内镜才能发现。息肉大而多者,向前发展可突至前鼻孔,其前端因常受外界空气及尘埃刺激,呈淡红色,有时表面有溃疡及痂皮。鼻息肉向后发展可突至后鼻孔甚至鼻咽。巨大鼻息肉可引起外鼻变形,鼻背变宽,形成“蛙鼻”。鼻腔内可见到稀薄浆液性或黏稠、脓性分泌物。

4鼻息肉的危害

  1、嗅觉减退,以致缺失:鼻息肉病人多有嗅觉减退以至缺失。

  2、引起听力下降:巨大息肉若阻塞后鼻孔甚至突入鼻咽部,尚可引起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

  3、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当息肉体积增大或并发鼻窦炎时,通过对咽鼓管咽口压迫或炎性刺激,可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发生分泌性中耳炎。

  4、鼻息肉可引发诸多并发症:如咽喉炎、中耳炎及心、肺等脏据功能损害,有的甚至会发生恶变,少数巨大息肉可引起侵袭性并发症。那些生长较快、体积巨大的息肉,会挤压破坏鼻窦壁或鼻腔顶壁:继之侵犯眼眶、额窦、前颅窝、蝶窦和中颅窝等部位。

  5、炎症刺激所致的鼻息肉,多是由于慢性鼻窦炎的炎性分泌物长期刺激中鼻道等鼻窦开口处黏膜,使之发生炎性改变逐渐形成息肉。息肉体积增大会妨碍鼻窦通气引流,致使鼻窦分泌物引流不畅,加重鼻窦炎,如此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6、鼻息肉若治疗方法不当或治疗不彻底极易复发,尤其是筛窦源性鼻息肉。预防鼻息肉发生和复发的根本措施是彻底治疗鼻炎、鼻窦炎,去除鼻窦开口附近的阻塞性病变。

5鼻息肉的饮食调理

  1、在饮食预防方面,应多吃些能治疗上述疾病的食物,不宜食用油腻食物,避免过食生冷、鱼虾等腥荤之物,戒除烟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动物肝脏等食物。

  2、可以吃些治疗鼻息肉的饮食。

  3、得了鼻息肉还应积极防治各种慢性鼻病,以预防变生息肉。

  (1)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抗病力,预防伤风感冒,以免症状加重。

  (2)注意饮食起居有节,戒烟酒,忌辛辣厚味,预防术后息肉复发。

  (3)不养成抠鼻子不良习惯,鼻塞严重是不可强行擤鼻涕,以免导致鼻窦炎、中耳炎等。

  (4)及时治疗鼻、咽部及周围器官疾病,以免感染蔓延和反复发作。

  4、在饮食预防方面,应多吃些能治疗上述疾病的食物,少吃油(油食品)腻肥厚之物,避免过食生冷、鱼虾等腥荤之物,戒除烟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蔬菜食品)、水果(水果食品)、动物肝脏等食物。